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根据我国黄土与古土壤的风化指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和孢粉的变化,可以肯定黄土是冰期形成的,古土壤是间冰期形成的,而且这种冷一暖气候的循环变化,在中国黄土区发生过23次。古气候变化界线的古地磁年代、古土壤的热释光年代同终止点(termination)的平均年代值基本一致,表明黄土中的古气候记录和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位素气候期,能很好地对比起来。因此,可以认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洛川和西安附近的黄土-古土壤系列,不但可以作为我国的标准古气候地层系列,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论述了察尔汗盐湖沉积的特征:(1)盐类沉积发育在碎屑岩系中,碳酸盐、硫酸盐沉积都不发育;(2)沉积分异不充分。石盐层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含泥砂、碳酸盐和石膏等;碎屑沉积物也都掺杂膏、盐,从而形成一套化学岩和碎屑岩的混杂沉积;(3)含盐岩系中有马兰黄土堆积。古气候演化:大量蒸发岩开始出现于距今约2400—2500年,在此之前,有过一段相对湿润期;距今约16000—9000年,气候最为干旱,出现钾盐沉积并成为干盐湖;距今约9000年,又出现相对湿润期。  相似文献   

3.
近五千余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通过旱涝级别的划分与同时期实测降水量建立关系,恢复了中原地区近二千二百余年来具有定量性质的相当年降水量变率的连续气候序列。同时,采用历史资料研究和近代分析方法相结合的途径,研究得出了我国中原地区近五千余年降水量的变迁。这些结果对了解历史时期的气候与今后的变化趋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东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与棕红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次论证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和棕红土的成因、时代及古气候变化。红色风化壳属于湿热气候环境下脱硅富铁铝型的风化产物,而棕红土是在半干旱温暖气候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黄土物质。它们分别与我国北方内陆的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午城黄土相当。在渤海海域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之间气候环境发生过突变。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Ⅰ.古季风记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表的生物记录。其中,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了过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环境效应突出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历史。亚洲古季风变迁是中国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末次冰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沙漠、黄土的沉积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论述了诱发塔里木盆地沙漠及南缘亚砂土和黄土的搬运、沉积,至少在末冰冰期初,即已由现代本区盛行的NE和NW风系所奠定,在此风系作用下沉积的沙漠、亚砂土和黄土未有显著变化。其间,盆地虽多经流水作用,但并未能够改变沙漠及其以南的亚砂土、黄土存在的基本格局。风成相和流水相地层中的古气候证据揭示,末次冰期以来本区沙漠与黄土沉积主要是在连续干旱的气候环境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0.2Ma以来的黄土堆积物,其石英“自身成因~(10)Be”主要来源于源区初始~(10)Be,载带着源区侵蚀速率变化信息。中国洛川黄土剖面GL 47(L_1),GL83(L_2)两样品石英“自身成因~(10)Be”浓度分别为5×10~5原子/g,2.2×10~6原子/g。据此计算的源区侵蚀速率为:L_1期(10—90ka),ε_(BeL_1)=1.5×10~(-3)cm/a;L_2期(130—190k a),ε_(BeL_2)=3.8×10~(-4)cm/a。更深层位黄土石英“自身成因~(10)Be”研究可望用于黄土地层测年。  相似文献   

8.
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首先根据现代气温观测记录,确定大雪、严霜等寒冷事件所对应的季平均气温距平。然后,按各种事件的寒冷程度定出寒冷指数,求每10年寒冷指数的和。最后,利用统计方法证明寒冷指数—1.0相当于10年平均气温距平—0.2℃。由此建立起1380年以来各季10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结果表明1550s(即1550—1559年)—1690s和1800s—1860s为两个寒冷期。10年平均气温距平在冬季最低达—1.8℃,其它各季在—1.1——1.4℃之间。春、夏两季第1个寒冷期较明显,秋季第2个寒冷期较强,冬季两个寒冷期均比较清楚。这两个寒冷期要比竺可桢根据我国南部史料定出的提前70年和40年,这说明寒冷期在我国可能不是同时到来的。  相似文献   

9.
山东庙岛群岛的黄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论述了庙岛黄土的成因,黄土物质来源有二:一为西北气流自亚洲内陆搬运来的物质;另一物源由地方风系吹物海底沉积物就地降落,两者混合而成。本群岛的黄土堆积与冰期气候控制的低海面时期相吻合。第四纪期间,随着海面的升降,这些岛屿曾多次成为沟通胶辽的渤海陆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的历史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采用我国1471年以来的26个水旱等级序列和一个合并的冬温指数序列作为数据。分析表明,降水变率和平均温度的振动,在统计上都是显著的。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纬度,历史时期内平均温度与降水年际变率之间关系的分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地区性的分布型式,相关系数的符号也不相同。但是无论在范围上或在大小上均以负相关占优势。作者提出了小冰期是一个极值频繁的时期的证据,并证实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