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卫 《力学学报》2017,(5):973-977
正中国力学学会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一甲子的成长与辉煌,是中国力学界创业、奋斗和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面对会聚一堂的三千余名力学同仁,我将与大家回顾中国力学学会60年的发展、抒怀中国力学近10年的重大成就,展望中国力学未来的发展.1中国力学学会60年中国力学学会(以下简称力学会)是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倡导和组织下,于1957年成立的全国性力学工作者的群众组织.  相似文献   

2.
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8月,它是我国以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为主旨的学术团体。时值该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了其创建及20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历届专业委员会的组成、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情况,以及其在学会活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力学会成立于1959年9月,到现在已经历了三十个春秋。三十年来,学会在市科协领导下,在中国力学学会和本市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所、设计院、工厂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普及力学知识、提高水平、发展力学科学、培养力学人才、发挥力学在生产建设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在庆祝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力学会成立于1959年9月,至今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四十年来,学会在市科技协会的领导和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下,在本市各高校、研究所、设计院、企业单位的支持下,由老一辈力学家的开拓耕耘和全体会员的进取创新,团结广大力学工作者,为发展力学科学,培养力学人材,普及力学科学知识,面向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发展壮大。在庆祝学会成立四十年之际,让我们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上海市力学会的四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创时期(1959—1966年),发展时期(1979-1986年)和改革时期(1987—1999年)。  相似文献   

5.
《力学与实践》1983,5(2):52-53
为普及力学知识,让力学科学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198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太湖名城无锡召开了有60多人参加的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得到无锡市政府、无锡轻工业学院和中国船舶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钱学森在百忙中致电祝贺,上海市力学学会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箕和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钱伟长在会上都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力学与实践》是1979年2月创刊的.1978年我收到了中国力学学会筹备杂志创刊的约稿信,就以当时所进行的胶片涂布科研工作为背景,用我1977年底在厦门召开的一次全国会议上的报告稿为基础,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具有物理.化学反应的薄膜流体力学”寄给《力学与实践》.1978年10月正在上海无线电13厂接收、检验DJS-21电子计  相似文献   

7.
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上海力学》正式更名为《力学季刊》。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预祝《力学季刊》在编委会领导下,在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支持和帮助下,为繁荣我国的力学事业做出贡献。 《上海力学》创刊于1980年,是上海市力学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年来,《上海力学》以其鲜明的特色,在力学与工程技术界的广大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是我国一本重要的力学期刊,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良  相似文献   

8.
交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8—1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主办,上大鼎正软件有限公司赞助.来自国内外20多个高校8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6位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香港地区.研讨会发起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戴世强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力学季刊》2011,32(1)
《力学季刊》(原名《上海力学》)属全国性杂志,于1980年创刊并公开发行。本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力学季刊》是中国力学学会、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力学会主办的应用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0.
《力学与实践》2004,26(5):84-84
2004年10月2日是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于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向郑哲敏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报告会,弘扬郑哲敏先生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包括美籍华人学朱家鲲先生在内的200余位中外学出席了会议.郑哲敏先生从事科学研究近60年,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历史资料,简述了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IUTAM)的建立过程,以及中国力学学会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CSTAM) 1980年加入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一些情况,供大家研究力学史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China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Competition, 简称 CTOC)依托中国力学学会,自2009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CTOC为国内各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了空间轨道设计与优化研究的交流平台,既为我国的空间探索与应用领域选拔和储备了后备人才,又为该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知识储备。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回顾了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归纳总结了该竞赛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经典力学主要涵盖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及哈密顿力学等三大部分内容。现行高校教育体系下所开设的理论力学课程,承担了经典力学基础知识普及的教学重担。历经数百年发展所臻于完善的经典力学体系,对于绝大数理工科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大挑战。在教学中,融入并贯彻力学史主线的经典力学教学,可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1600年至1900年间力学、19世纪物理学和同时期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描述了应用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随之讨论现代物理学、现代工程学和作为科学与工程的一门学科的应用力学的形成,后者被《AppliedMechanicsReviews》杂志分为94个学科方向共10个门类.总结了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力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Shouwen Yu,emeritus Professor of Applied Mechanics at Tsinghua University,was born on May 4,1939 in Xianyou County,Fujian Province of China.From 1955 to 1958,he studied as an undergraduate  相似文献   

16.
The Microand Nano-mechanics Working Group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organized a forum to discuss the perspectives,trends,and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 January 2010.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is devoted to all fields of solid mechanics and relevant disciplines in science,technology,and engineering,with a balanced coverage on analytical,experimental,numerical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s.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 th anniversary of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its editor-in-chief,Professor Q.S.Zheng invited some of the forum participants to review the state-of-the-art of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solids,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results of Chinese scientists.Their reviews are organized into five research areas as reported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is paper.§I firstly brings in focus on microand nano-mechanics,with regards to several selective topics,including multiscale coupled model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nanocrystal superlattices,surface effects,micromechanical damage mechanics,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tals and shape memory alloys.§II shows discussions on multifield coupled mechanical phenomena,e.g.,multi-fields actuations of liquid crystal polymer networks,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 under radiations,and micro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In §III,we mainly address the multiscale mechanics of biological nanocomposites,biological adhesive surface mechanics,wetting and dewetting phenomena on microstructured solid surfaces.The phononic crystals and manipulation of elastic waves were elaborated in §IV.Finally,we conclude with a series of perspectives on solid mechanics.This review will set a primary goal of future scienc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n solid mechanics with the effor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教材概况、主要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及作者等各方面,介绍三部20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编写,并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形成自身体系和风格,至今仍被我国高校所广泛采用的优秀的理论力学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I,II》,郝桐生编《理论力学》和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信息技术、微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给力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演变。通过分析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力学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力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宽广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上海大学二十余年来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俊丽  管翠中  花芳 《力学学报》2019,51(5):1557-1564
在钱学森先生领导下,于1957年创刊的《力学学报》作为力学学科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期刊,她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中国几代力学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指标,对《力学学报》从创刊至2018年的产出及学科影响力情况进行分析,用数据说明她对推动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学术成果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本文首先梳理了《力学学报》历年载文量、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情况;然后分析了该刊在力学类期刊中的排名位置;最后,对载文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包括主要学科分布及近年刊文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王惠翔  陶彩军 《力学学报》2009,41(5):783-788
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中文核心期刊《力学学报》载文在1990-2008年6月的19年间,被国内中文期刊引用情况(包括被引论文的频次分布、年代分布、引用期刊分布和核心著者分布等)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解读,揭示《力学学报》在中国学术界的整体水平及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