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柏坤 《力学学报》1993,25(3):343-347
在近似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场中加一个收缩段,对所得到的非各向同性湍流中温度混合层和热尾流作了初步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它们在收缩段被“压缩”后又继续扩展,在实验的范围内(即发展初期)两者的T,(?)和(?)剖面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湍流模型对空泡形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湍流模型对空泡尾部气体泄漏方式和空泡外形的影响,基于 FLUENT6.2的 VOF 多相流模型,对考虑重力作用下的三维通气空泡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比较了大涡模拟 LES 和 RNG k-ε两种湍流模型下的空泡形态和模型表面压力系数分布。结果显示,RNG k-ε模型计算的空泡内压力较大,空泡长度更长,而 LES 的瞬态计算结果更符合通气空泡的特性,相对而言更适用于通气空泡流的模拟。  相似文献   

3.
湍流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黄真理 《力学进展》2000,30(4):581-596
综述了湍流分维测量的最新成果,涉及湍流分维测量的传统证据、分维测量方法以及湍流分维测量成果,重点详细介绍了湍流分维测量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讨论了各家的测量成果,指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 Sreenivasan等人使用的分维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作者最新的成果.最后,综述了N-S方程与分形、标度律、湍流的理论分形模型等与湍流分维应用相关的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湍流分形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关于植被中湍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协远 《力学进展》1991,21(4):444-456
本文从实验和模式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植被湍流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验研究表明,植被内湍流是高度间歇性的,大尺度涡在湍流输运中起主导作用.植物枝、干、叶打碎了大尺度涡,产生的迹湍流中的小尺度涡更容易耗散成热。因此,植被内能量不按一般的能量级串理论预示的方式进行,而要发生所谓“短路”现象,使得功率谱曲线的斜率在惯性区比-2/3律更负.现有的高阶封闭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模拟湍流强度上高估了其大小,还需根据实验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制退机内复杂流场计算的适用性,以某火炮制堪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实际结构下的三维计算模型,利用动网格与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火炮实际后坐速度下的制退机内部三维运动流场的数值计算.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RNGk-ε模型和Realizablek-ε模型计算制退机内部各腔室压力,与实验曲线对比,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在线性分层的水体中;由拖动坚条形栅格产生湍流锋面,通过阴影可视化技术考察了锋面的流态和运动行为,将锋面迹线经过图像处理,获得了锋面运动特征的有关信息: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增长关系;锋面坍塌的平均无因次特征时间为NTC=2.9;它随湍流Froude数Fri的增大而减小;锋面的特征尺度Hf与栅格运动的参数有关;当湍流演化成内波时,对锋面与内波运动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低雷诺数形式的 k-8湍流模式对先突缩再突扩的轴对称管内的复杂湍流场进行了理论预测,获得了平均速度、流函数、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平均压力场的分布曲线、对理论计算结果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制退机内复杂流场计算的适用性,以某火炮制退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实际结构下的三维计算模型,利用动网格与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火炮实际后坐速度下的制退机内部三维运动流场的数值计算。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RNGk-ε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计算制退机内部各腔室压力,与实验曲线对比,结果表明,应用标准k-ε模型对后坐冲击过程的制退机内部压力计算的误差最小,与实验结果吻合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较为合理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技术对汽车高速行驶时其外部气动特 性进行研究. 以带有轮胎、侧后视镜以及天线等突出部件的某轿车外流场模型为研究对象, 在稳态下采用RNS法中Realizable $k$-$\varepsilon$两方程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 面函数法对不同车速工况下整车外流场进行数值仿真计算. 研究表明:沿车辆X纵 向上所形成压力差是产生气动阻力的主要原因; 随车速的提高, 气动阻力 的增长速度快于气动升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颗粒湍流和颗粒碰撞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两相流动中的核心问题。用颗粒湍流模型和颗粒碰撞的动力论模型叠加的方法在研究两相湍流流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待改进。本文基于颗粒湍流形成大尺度脉动和颗粒间碰撞引起小尺度脉动的概念,从双流体模型出发,建立了两相流动的双尺度kp-pε两相湍流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下行床和突扩室内的气固...  相似文献   

11.
k-D-a-B 模型和 Richtmyer-Meshkov 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一个适用于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湍流混合模型。由于引入湍流质量通量和密度脉动关联量的演化方程,它比一般的k-ε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界面不稳定性引起的可压缩湍流混合过程,并且可以不需要人为给定初始湍流场。我们用同一套参数模拟了不同Atwood数的激波管实验,数值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气体示踪法研究燃烧器横向湍流混合扩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气体示踪法对侧边风燃烧器弱旋流一次风和侧边直流二次风横向湍流混合扩散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讨论了各截面混合物浓度分布规律及混合强度分布规律,分析对燃料着火的影响,同时利用湍流运动方程反算气体湍流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3.
模拟火箭引射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门设计了可用于研究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在起动阶段(Ma=0)所使用的引射火箭性能的实验装置. 作为初步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的引射热喷流(一次流)和被引射空气(二次流)之间混合的演变、发展过程,找出不同来流条件下影响引射性能的主要参数,为最终探明引射火箭的最佳工作条件打下基础,同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促进一、二次流混合的可行方案,便于下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界面不稳定性引起湍流混合的二阶封闭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Besnard[1~3]等人的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一个二阶封闭模型。它比原模型少二个方程,降低了计算量,使模型更具有经济性。并采用各向异性的扩散系数,能够更好地描述各向异性的湍流流场。编写了一维可压缩流体力学湍流混合程序,数值模拟Brouilette[4]等的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弄清柔管自激振动的湍流减阻效果的初步机理,在通过实验确认柔管确有湍流减阻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双重管结构和激光测位仪,对柔管的自激振动特性及湍流减阻效果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管的壁厚越小,管外壁的自激振动的脉动位移有效值越大,湍流减阻效果越好;管壁外为压力平衡空气且雷诺数约为17500时,壁厚为2mm,3mm及4mm柔管的自激振动减阻率依次约为12%,10%,9%.这将为开发有效的管道流体输送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速混合层中扰动增强混合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基于纳米技术的平面激光散射(nano-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 NPLS)流动显示技术定性研究了隔板扰动对超声速混合层($Mc=0.5$)的混合增强效果. 首先通过系列实验优化设计了扰动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速混合层对于从隔板引入的扰动非常敏感. 二维扰动的混合强化机制是提前混合层失稳位置,增厚混合层;而三维扰动的混合强化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流向涡和展向运动,促进流动三维性质的发展. 总体而言,三维扰动的混合强化效果优于二维扰动. 由于是超声速混合层,隔板上的扰动片虽然很薄,但同样会引起激波的产生,是该方法中总压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展圆管湍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粒子数字图像测速(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DPIV)和定量流动显示技术(quantitative flow visualization,QFA)对充分发展的圆管湍流进行了研究。测量结果和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作者开发的DPIV技术取得了满意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对圆管湍流的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抛和下扫在湍流生成中的贡献以及流动显示结构内的脉动速度分布,测量结果显示在圆管湍流的近壁区存在横向强脉冲现象和流动显示所能观察到的结构为上抛占主导地位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张爽  时钟 《力学学报》2015,47(4):547-556
采用室内混合箱研究稳定分层流(上层淡水、下层盐水) 无剪切密度界面处的湍流混合与分形结构. 湍流通过浸没在盐水层中的振动格栅产生, 密度界面结构通过在盐水层中添加荧光剂或染料可视化, 共进行12 组实验. 实验观测并记录了:(1) 淡、盐水密度界面距混合箱底部的平均高程(h);(2) 淡、盐水层的密度(ρ0,ρ), (3) 淡、盐水密度界面. 其中, 淡、盐水密度界面通过照片、录像进行记录. 观测结果用于计算:(1) 盐水层密度;(2) 卷挟速度, (3) 整体理查孙数(Rio), (4) 二维、三维密度界面, (5) 二维、三维密度界面的分形维度. 结果分析发现:(1) 湍流卷挟率随Rio 增大而减小, 并且满足Rio的-3=2 或-7=4 幂律;表明随着湍流强度的减弱, 混合的速度也越来越缓慢;(2) 二维密度界面分形维度大于1, 三维密度界面分形维度大于2;表明二维、三维密度界面存在分形结构;(3) 分形维度随Rio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随着湍流强度的减弱, 密度界面也越来越趋于光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近60 年来分层流动中湍流特性研究的成果.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1) 分层流动中湍流场的演变和混合. 在这方面主要分析稳定分层对湍流混合和湍流结构的影响, 以及混合层内湍流结构的特性和混合层的演化规律. (2) 分层流动中湍流的扩散和输运. 动量和标量的逆梯度输运特性是分层湍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分析分层对湍流扩散的影响. 并指出了一些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平面湍流混合层的准相似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周培源的理论,给出了不可压缩平面湍流混合层的一级近似解,我们考虑连续性方程,平均运动方程和二阶脉动速度关联方程,忽略二阶脉动速度关联方程中的三阶关联项,并引进自模拟假设,得到了和实验符合的平均速度,二阶脉动速度关联项和湍流微尺度等的理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