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1.前言滑移线场的理论和方法是求解塑性平面应变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定义最大剪应变速率方向的迹线为滑移线。经典的滑移线场理论所得到的沿α、β两族滑移线的应力方程为dp+2Kdθ=0(1—1)式中p为静水压力,K为剪切屈服应力,θ为x轴方向与主应力σ_1方向的夹角.速度方程为  相似文献   

2.
在最优控制理论中根据模拟理论思想发展了塑性力学和接触力学中的参变量 变分原理, 并建立了控制输入受限的线性二次(linear quadratic, LQ)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新方程---耦合的Hamilton正则 方程与线性互补方程. 通过将连续时间离散成一系列等间距时间区段, 在离散时域内采用参 数二次规划方法给出数值求解输入受限的LQ最优控制问题的新算法. 数值仿真验证 了该算法在求解控制输入受限的LQ最优控制问题中的有效性, 并且该算法具有较快 的收敛性, 在大步长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
滑移线场理论是解决平面塑性应变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塑性力学中比较成熟的教学内容。但利用滑移线场方法求解问题时,和一般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又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要建立一些重要的概念外,还必须介绍一些具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引言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中的滑移线解法在许多工程实际问题(如金属压力加工、地基分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塑性力学教程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滑移线解法,除了要得到塑性区内的应力和速度分布外,一般还应校核塑性区内各点的塑性功率是否为非负的;校核刚性区内是否存在既满足平衡  相似文献   

5.
<正> 1.引言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中的滑移线解法在许多工程实际问题(如金属压力加工、地基分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塑性力学教程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滑移线解法,除了要得到塑性区内的应力和速度分布外,一般还应校核塑性区内各点的塑性功率是否为非负的;校核刚性区内是否存在既满足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1]提出的塑性全量理论中的控制变量(也称参变量)变分原理,对各级分段线性强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本构状态方程以及有限元求解公式,可使分段线性强化全量问题的数值解不需迭代.对于一般的(?)—(?)曲线,适当选择分段数目可达到足够的精度。本文给出了有一定代表性的手工及数值算例。  相似文献   

7.
参变量变分原理以位移场U_i为变量函数,并以增量理论的流动变量λ为参变函数构造势能泛函。它的取最小给出满足平衡和屈服条件的塑性位移场。本文证明,如果材料服从关连流动法则,可以进一步用λ作为试函数,构造第二阶段变分的二次泛函,它的取最小可以补充给出流动参量及屈服条件之间的互补松弛关系,这样就提供了求解塑性力学问题的完整解答。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维摩擦接触问题的求解,给出了一种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的二阶锥线性互补法. 首先, 基于三维Coulomb摩擦锥在数学表述上属于二阶锥的事实,利用二阶锥规划对偶理论,建立 了三维Coulomb摩擦接触条件的参变量二阶锥线性互补模型,它是二维Coulomb摩擦接触条 件参变量线性互补模型在三维情形下的自然推广;随后,利用参变量变分原理与有限元方法, 建立了求解三维摩擦接触问题的二阶锥线性互补法. 较之于将三维Coulomb摩擦锥进行显式 线性化的线性互补法,该方法无需对三维Coulomb摩擦锥进行线性化,因而在保证精度的 前提下所解问题的规模要小很多. 最后通过算例展示了该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其参数二次规划算法是由钟万勰院士1985年针对弹性接触边界非线性问题首次提出来的,经过将近4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参变量变分原理已经成功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弹塑性分析、接触问题、润滑力学、岩土力学、变刚度杆系结构、先进材料性能分析、材料的蠕变与损伤、柔性结构力学和LQ最优控制等各个工程领域。本文首先回顾了参变量变分原理的起源,介绍了参变量变分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以弹塑性分析问题为例,阐明建立参变量变分原理的理论模型以及实现数值参数二次规划求解原理,最后详细回顾了参变量变分原理的基本理论与相应数值算法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展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在求解各类非线性问题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关于具有逐层失效不连续本构关系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参变量变分原理,所构造的受参变量控制的能量泛函的驻值问题可转化为一个拟二次规划问题.本文给出了一个求解此规则问题的有效算法.本文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免了分析层压板强度的冗长迭代过程,可在一个加载步内求出对应各单层失效的一系列强度比值.  相似文献   

11.
纳米薄膜润滑物理—数学模型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黄平 《摩擦学学报》2003,23(1):60-64
基于润滑剂分子通常具有链状结构的事实,在分析润滑剂分子链长同膜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并利用含旋转量的流体力学运动方程得到了相应的Reynolds方程,同时对薄膜润滑Reynolds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以考察特征长度对薄膜润滑状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相应的厚膜解相比,薄膜模型中润滑剂的粘度及承载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提高幅度随着特征长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据润滑剂分子链长度确定的薄膜润滑区间以及膜厚-速度关系数值解同相应的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粘塑性流体的界面滑移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平 《力学学报》1999,31(6):745-752
首先指出经典润滑理论中的边界无滑移条件已不再适用于具有极限剪应力的粘塑性流体润滑.而后,通过确定最大剪应力位置和加入剪应力边界条件,建立了界面滑移后的润滑方程.在联立求解不同区域的润滑方程基础上,对界面滑移的开始位置及扩展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不同膜厚比下滑移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弹流润滑与薄膜润滑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采用NGY-2型纳米级膜厚测量仪,研究了润滑膜厚度与各工况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薄膜润滑的机理,探讨了膜厚、速度、润滑油粘度等各因素对弹流润滑与薄膜润滑之间转化的影响,建立了转化临界膜厚值与润滑剂表观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 in this work how the presence of an occlusion affects the dynamics of the wetting front of a liquid film draining down a vertical surface. This numerical study i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ubrication approximation. Through a parametric study, we show that depending on the asymptotic film thickness and the fluid properties, there exists a critical substrate contact angle below which separation of the contact line from the occlusion wall is observed which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a dry zone in the wake of the occlusion. In analogy with external aerodynamics, we also show that a sharp corner in the occlusion can induce this contact line separation. Our numerical results als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clusion wettability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wetting front suggesting a possible mechanism to control and mitigate the often undesirable fingering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5.
电阻法检测乳化液润滑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电阻法测定了金属滑动摩擦副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发生接触的时间比率,并且检测了环-块试验过程中水包油型乳化液润滑状态的变化,同时还就乳化液中油相的体积分数和载荷等对乳化液成膜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测得的金属接触时间比率-滑动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清楚地判断出润滑状态的转化及对应的临界转化速度.对比相应工况下油膜厚度的理论计算值,可以说明环-块接触区会形成一个基油富集区(油池).在此区域内,乳化液中油相的体积分数远比其标称值高,乳化液润滑具有油池润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韩素立  郭峰  邵晶  李超 《摩擦学学报》2017,37(4):442-448
沿润滑油膜厚度方向的剪切流速分布是影响机械部件润滑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搭建了基于荧光漂白成像的微间隙油膜剪切流速分布测量平台.通过对漂白区域形状演化过程进行图像分析,获得了微米量级间隙中的PB450和PAO6润滑油膜的剪切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在设定测试条件下,厚度为8.5μm的PB450油膜沿膜厚方向的剪切流速近似为典型的线性分布,而相同厚度下的PAO6油膜流速分布表现为非线性塞流,界面附近油膜黏度较中层显著下降.研究还发现,同一滑动速度下,PAO6剪切流速偏离线性分布的程度随膜厚的降低而增加.经过比对分析,试验结果与流体动压润滑条件下的相关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7.
谐波振动下线接触弹流润滑的仿真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重网格技术对谐波振动下线接触弹流问题进行了仿真 ,并对不同振动参数下油膜厚度与压力分布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谐波幅值和频率均对弹流膜厚度、形状及压力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燕飞  马丽然 《摩擦学学报》2022,42(6):1138-1147
针对球-盘滑动试验,在磨合过程中获得超低摩擦的液体润滑状态,建立耦合流体润滑、粗糙接触力学、Archard磨损方程和相关物理参数(液体黏度、表面粗糙度和磨损系数)时变函数的混合模型,研究磨合过程中液体润滑的摩擦系数演化. 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在磨合过程中,润滑介质等效黏度增大,形成流体动压润滑薄膜,有效隔开粗糙表面;其次在磨合过程中,新生成的表面粗糙度降低,减少粗糙峰承载比,实现超低摩擦润滑状态;最后在适当的液体黏度和提高表界面效应减少边界摩擦系数,可进一步实现液体超低摩擦润滑状态. 为磨合过程宏观液体润滑性能演化所建立的混合数值模型对提高液体润滑超低摩擦设计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往复运动齿轮齿条的润滑失效通常发生在换向死点位置附近,因此研究齿轮齿条换向点位置和换向持续时间对换向过程中润滑油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齿轮齿条换向瞬间的运动几何关系,建立了换向过程齿轮齿条弹流润滑的瞬态数值模型。采用Ree-Eyring润滑流体,应用多重网格法和多重网格积分法等数值方法,计算得到了齿轮齿条往复运动过程中换向点位置附近一对啮合轮齿间的压力、膜厚和温度,并与前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不同换向持续时间和换向点位置对一对啮合轮齿间压力、膜厚和温度的影响。齿轮齿条换向过程中油膜厚度明显降低,缩短换向持续时间虽然可以增大齿轮齿条的润滑膜厚,但会导致瞬间油温升高,因此换向持续时间存在最优值。通过比较不同换向死点位置的膜厚发现,当换向死点在单齿啮合后的双齿啮合区时,啮合轮齿间具有较理想的润滑膜厚。无论换向持续时间长短,润滑膜厚的最小值都在换向死点位置,换向死点位置是往复运动齿轮齿条润滑失效的危险点。研究结果为往复运动齿轮齿条的润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非接触机械密封端面开槽后所出现的膜厚不连续处存在的侧壁效应,在沟槽边界处将广义伯努利方程引入传统润滑方程,建立了考虑动压沟槽侧壁效应的液膜润滑螺旋槽端面机械密封数值分析模型. 采用有限单元法结合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润滑方程,研究了不同螺旋槽几何参数和工况条件下沟槽侧壁效应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可方便捕捉沟槽边界处的压力跃变,侧壁效应在不同螺旋槽深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响规律,高转速、大螺旋角和小密封间隙下动压沟槽的侧壁效应较为显著.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为超高速工况螺旋槽机械密封的设计和局部惯性效应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