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材料层板疲劳损伤加载次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种以有效循环滞回能为基础的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法则,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了该法则能够正确反映载荷次序效应  相似文献   

2.
将Melan静力型安定定理加以推广,使其适用于非关联流动法则下的土工结构的安定性分析.应用Palmer的方法构造塑性势面,根据其性质,证明了静力型安定定理在非关联流动法则下同样成立.在非关联的Mok—Coulomb准则下,求解浅黏土层地基极限载荷,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答.最后,计算了非关联流动法则下的条形基础地基的安定裁荷.  相似文献   

3.
轴对称巷道变形的弹塑性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和非关联流动法则分析了轴对称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从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的基本方程出发,导出巷道变形的理想弹塑性位移解答,给出其适用条件和实例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弹塑性有限变形的拟流动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平  连建设  李运兴 《力学学报》1994,26(3):275-283
本文提出一种弹塑性有限变形的拟流动理论。该理论从正交性法则出发,通过引入“拟弹性模量”和模量衰减函数并改进应变率的弹塑性分解,实现了由有限变形Prandtl-Reuss流动理论(J2F)向基于非正交法则的率形式形变理论(J2D)的合理的光滑过渡;并适用于初始及后继各向异性变形分析。在特殊条件下,可退化为J2F、J2D理论以及由任意各向异性屈服函数描述的流动理论。将该理论用于韧性金属平面应力/应变拉伸失稳与变形局部化的有限元模拟,并与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郭宇  庄茁  李晓雁 《力学学报》2006,38(3):398-406
对纳米尺度单晶铜的剪切变形进行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单晶铜的剪切屈服应力随模型几何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升高.基于位错形核理论,建立了一个修正的指数法则来描述面心立方(FCC)金属的尺度效应,该法则与较大尺度范围内(从纳米到毫米以上)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实验数据都符合得比较好.另外,MD模拟中发现单晶铜存在一个临界应变率,当施加的应变率小于该值,剪切屈服应力几乎不随应变率变化而变化;当大于该值,剪切屈服应力会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迅速升高.最后根据模拟的结果建立了单晶铜和单晶镍塑性屈服强度的应变率响应模型.  相似文献   

6.
含损伤演化的TM耦合数值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坤  张洪武  陈飙松 《力学学报》2006,38(4):505-513
基于生物力学中的Wolff法则,发展了一种连续体拓扑优化的新方法. 有待优化的结构 被看作是一块遵从Wolff法则生长的骨骼,把寻找其最优拓扑的过程比拟为骨骼的重建/生 长过程. 采用骨骼的重建/生长规律作为准则更新材料分布,直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并由此 获得结构的最优拓扑. 算例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率无关材料的有限变形塑性本构理论中的本构不等式和正交法则,并对正交法则成立的条件,正交法则成立时的材料本构形式及其对参考构形和应变度量的依赖关系等基本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潘客麟  嵇醒 《力学季刊》1997,18(1):44-49
本文通过对粘塑性材料剪切带中含孔洞的代表体元的细观力学分析,得到了剪切带的宏观本构热和本构关系。采用上限方法,给出了多孔粘塑性材料正交流动法则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相对Miner法则和局部应力应变法相结合,用于FALSTAFF战斗机疲劳载荷标准谱作用下两种构件疲劳裂纹形成寿命预测,并与疲劳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有限元法比改进的Neuber法能获得更准确的寿命预测.而相对Miner法则和局部应力应变分析相结合,较之传统的Miner法则,将能大大地提高寿命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将列车桥梁(轨道)视为整体系统,列出轮轨衔接条件,运用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和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车桥(轨)系统振动方程,从而得到车桥(轨)系统振动方程的适定解。  相似文献   

11.
两级载荷下复合材料层板疲劳与寿命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复合材料层板疲劳过程中的累积应变演化规律,建立了以累积应变为基础的非线性积累损伤法则,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累积应变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加载次序效应,准确地预测了复合材料层板在两级载荷下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2.
一种估算谱载疲劳裂纹起始寿命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估算谱载疲劳裂纹起始寿命的等效载荷法,该法在变幅载荷的均方根算式中引入加权因子和修正系数来分别反映不同载荷变程和平均应力对变幅疲劳寿命的影响,并用相应获得的等幅载荷取代变幅载荷来估算谱载下的疲劳裂纹起始寿命.该法仅依赖于材料的等幅S-N曲线和单轴力学性能,不含任何待定参数,使用方便;两种材料3种谱载下15组变幅疲劳试验数据的评估结果显示,该法的平均寿命预测精度分别较同类型的Miner法则、修正Miner法则、均方根法提高了99.1%,24.6%和50.0%。  相似文献   

13.
正交各向异性薄板的弹塑性屈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混合硬化正交各向异性塑性理论和屈曲的能量法则,推导了正交各向异性薄板在面内压缩情况下的弹塑性稳定方程,计算了相应的临界荷载,并讨论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及诱导荷载比等对临界应力的影响。分析表明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质对弹塑性临界应力的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适用于非自治非线性多刚体运动稳定性问题的量化理论-互补簇簇际壁垒准则(complementary-cluster energy-barrier criterion,缩写为CCEBC)进行了严格的数学表述,给出了CCEBC法则中同步运动和滑步运动的数学定义,并讨论了CCEBC工程判据所判定的滑步、同步运动与传统意义下的有界稳定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脆性材料的非线性特征:强度软化和刚度退化、单边效应、侧限强化和拉压软化、不可恢复变形、剪胀及非弹性体胀,在热动力学框架内,建立了准脆性材料的弹塑性与各向异性损伤耦合的本构关系。对准脆性材料的变形机理和损伤诱发的各向异性进行了诠释,并给出了损伤构形和有效构形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有效应力空间内,建立了塑性屈服准则、拉压不同的塑性随动强化法则和各向同性强化法则。在损伤构形中,采用应变能释放率,建立了拉压损伤准则、拉压不同的损伤随动强化法则和各向同性强化法则。基于塑性屈服准则和损伤准则,构建了塑性势泛函和损伤势泛函,并由正交性法则,给出了塑性和损伤强化效应内变量的演化规律,同时,联立塑性屈服面和损伤加载面,给出了塑性流动和损伤演化内变量的演化法则。将损伤力学和塑性力学结合起来,建立了应变驱动的应力-应变增量本构关系,给出了本构数值积分的要点。以单轴加载-卸载往复试验识别和校准了本构材料常数,并对单轴单调试验、单轴加载-卸载往复试验、二轴受压、二轴拉压试验和三轴受压试验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本构模型对准脆性材料的非线性材料性能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华杰 《力学与实践》1998,20(4):70-70,11
达朗贝尔法和分离变量法是求解弦、杆、轴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波动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达朗贝尔法把振动位移处理成运动方向相反的两组无限多个行波的叠加,分离变量法则把振动位移处理成无限多个驻波的叠加,所以亦称前者为行波法,称后者为驻波法.这两种方法所得到...  相似文献   

17.
?????? 《力学与实践》1998,20(4):70-70
达朗贝尔法和分离变量法是求解弦、杆、轴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波动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达朗贝尔法把振动位移处理成运动方向相反的两组无限多个行波的叠加,分离变量法则把振动位移处理成无限多个驻波的叠加,所以亦称前者为行波法,称后者为驻波法.这两种方法所得到...  相似文献   

18.
薛纭 《力学与实践》1991,13(4):48-51
本文在指出了虚位移的Четаев定义在表达方式上的不足以后,重新表达了Четаев定义的思想.为此,先定义了新的变分δ_ч,然后提出了基于变分法则δ_ч的微分变分原理.讨论了 d-δ_ч运算的交换性,最后给出了变分法则δ_ч下的积分变分原理.  相似文献   

19.
瞬时静止时刻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兼答杨越宁先生季景兰(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物理系,苏州215001)杨越宁先生在文[2]中对文[1]引用洛必大法则导出Xp=X0-¨Y0¨φ,Yp=Y0+¨X0¨φ作为瞬时静止时刻Xp,Yp的补充定义,认为“但当¨...  相似文献   

20.
塑性力学的Drucker公设和Ильюшин公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塑性理论的Drucker公设和公设,并从这些公设出发,分别在应力空间和应变空间讨论了加载函数的外凸性,正交法则和加载准则,以及本构关系。对比在两个空间中得到的相应关系,可以看出公设以及相应地在应变空间表述本构性质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