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夹钢球钢纤维砼是一种新型的遮弹防护材料。抗侵彻模拟试验表明,与常规的钢筋砼比较,夹钢球钢纤维砼抗侵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夹钢球钢纤维混凝土的抗侵彻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夹钢球钢纤维砼是一种新型的遮弹防护材料。抗侵彻模拟试验表明,与常规的钢筋砼比较,夹钢球钢纤维砼抗侵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钢筋砼叠合梁受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运用成熟的电算模拟方法,计算得到二阶段受力钢筋砼叠合梁在不同受力阶段的截面应力分布规律及钢筋的应力变化规律,分析得到二阶段受力时钢筋砼叠合^「1」的受拉钢筋应力超前,受压区砼应变迟后逐渐缓解的实质为截面应力重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耸钢筋砼—钢框架组合结构整体模型抗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首都机场这一典型的高耸钢筋混凝土筒—钢框架组合结构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高耸塔台结构的地震反应和破坏特征,并对这种下部为砼筒体,上部为钢框架结构的锚固连接及钢框架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提出这类钢—砼组合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模型和设计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4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模拟地震的预损伤、预损伤后绕丝加固和加固后的低周往复荷载破坏试验,研究了绕丝加固地震损伤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了试件的承载力、延性性能、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绕丝加固修复后的预损伤试件,其延性性能和极限位移得到了明显提高;钢筋混凝土柱的预损伤程度对预损伤后的加固效果有重要影响。在轻度损伤程度情况下,绕丝加固柱恢复并超过受损前的抗震性能;预损伤越大的柱经绕丝加固后其延性、耗能能力、刚度和承载力越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考虑徐变和卸载影响时钢筋砼柱最大配筋率的意义及特点,并导出了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实例则介绍了该公式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Y形柱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研究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大跨度Y形柱地铁车站结构,与现有的地铁车站结构完全不同,其空间高大宽敞,环境舒适.为研究该新型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北京地铁6号线新华大街站为工程背景,使用FLAC3D软件建立土与地下结构三维有限差分动力模型,模拟其在新华大街人工波作用下的响应过程,重点分析了车站Y形柱和侧墙的加速度、位移、应变的规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体现出了相似的规律性;Y形柱加速度最大位置出现于柱顶端稍下位置,并非于柱顶端;Y形柱分叉位置处应变出现突变,此点相对于柱底的位移最大,且变化率较大,是抗震设计中需要加强的部位;Y形柱加速度、位移变化都会大于侧墙.上述研究成果对提高该类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的认识及抗震设计水平提供了合理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对7根T形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火灾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火灾试验按照ISO834标准升温过程进行控制,1根未受火试件作为对比。T形型钢混凝土柱采用空腹式配钢形式,横向腹杆间距为200mm,试件通过偏心受压试验,考虑加载角和偏心距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异形柱极限承载力、截面应变分布、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截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受火1h后,T形型钢混凝土柱仍然具有比较高的竖向承载力;(2)桁架式配钢方式以及合理的腹杆、箍筋布置保证了型钢与混凝土之间能够较好的协同工作,平截面假定对火灾后的T形型钢混凝土柱仍然适用;(3)荷载角和偏心距对试件的延性和变形能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出合理的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拉、压材料数值热-力耦合本构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推导火灾下U.L.列式虚功增量方程,采用非线性梁单元理论,给出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编制非线性有限元程序NACFSTLF;最后对已有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的试验资料进行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考察钢管混凝土柱初始缺陷对其抗火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向变形-火灾时间曲线的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钢管混凝土柱的变形特性,而计算的耐火极限基本上是试验结果的上限;同时随着火灾下柱初始缺陷的增大,相同火灾时间下柱的跨中侧向挠度变形逐渐增大,耐火极限逐渐降低,而对柱的轴向变形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4根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火灾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按照ISO834标准升温过程曲线进行火灾试验。1根未受火试件作为对比。异形柱采用桁架式配钢形式,横向腹杆间距为260mm。试件通过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单向偏心受压试验,研究加载偏心距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了试件的破坏形式以及极限承载力、截面平均应变分布、柱中侧向位移曲线、荷载-滑移曲线和截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受火1小时后的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仍然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2)试验测量的混凝土与槽钢之间滑移较小,说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平截面假定在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的截面中仍然适用;(3)在90°荷载角的作用下,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会发生单向弯曲;(4)随着荷载的增加,挠度曲线存在水平段,说明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仍具有较大的后期变形能力,并且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试件的变形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1.
对已受损并引起承载力和抗震性能不足的在役桥梁墩柱,急需进行加固补强。为此,本文探讨采用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芳纶纤维薄板(AFL)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RC)桥梁墩柱及其拟静力抗震实验方法,并对AFL加固受损RC柱实施了拟静力抗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示AFL加固方法可有效提高RC柱的抗剪承载力、极限位移,改善其延性变形能力和滞回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的损伤会引起弹性和粘性性质的改变,利用弹性和粘性的双参数来描述损伤,建立双参数损伤理论。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对混凝土介质进行分区处理,建立基本方程式,考虑连续性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波动方程。比较是否考虑粘性时的波幅和波传播时间与损伤的关系,表明粘性是损伤混凝土介质中波传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分析了粘弹性混凝土介质中损伤区域长度、损伤度等对波传播的影响,给出了它们的关系曲线,可为波的反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techniqu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applicable to both laboratory test specimens and in situ test structures mad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These techniques, in general, apply only to linear structures; however, many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to remain in the linear, uncracked response region during dynamic excitation (nuclear power plant structures, for exampl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analyses agreed well with finite-element modal analysis results, and the numerical models were further refin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low excitation levels required, these methods provide engineers with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the as-built condition of a structure without introducing damage into the structure. If a concrete structure is damaged, the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methods could possibly be used to monitor its deteriora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to damage of th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modal properties. Also, methods must be found to determine, without prior modal data, if an in-situ structure is in a damaged state. These topics are being pursued by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field.6
In its current form,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methods can provide both practicing and research engineers with a valuable tool for verifying dynamic properti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an analytical mechanical mode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damaged by steels corrosion. It is based on the taking into account of local bond between steel and the tensile concrete located between the cracks. Then, this model allows to quantify the coupled effect of steel cross section reduction and loss of bond strength due to steel corrosion on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To cite this article: A. Castel et al., C. R. Mecanique 330 (2002) 45–5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结构的动力可靠性分析和损失估计建立了以动力可靠性为约束的非线性抗震结构双目标(造价与损失期望)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具体实现这种优化设计思想的实际可行的方法。文中将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为平稳过滤有色噪声,建立了以破坏指数刻划的结构体系的模糊震害等级,提出了结构模糊动力可靠性分析和损失估计的具体方法,从而使优化设计模型中各有关量的分析和计算得以具体地实现。  相似文献   

16.
高拱坝地震损伤破坏的并行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红  林皋 《计算力学学报》2010,27(2):218-224
高拱坝在强震中的损伤破坏对其抗震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与之对应的大规模数值模拟需要高效、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支持,传统的串行计算难以满足,大规模并行计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宏观均质假定基础上考虑混凝土细观不均匀性的拱坝地震损伤破坏模型,在消息传递并行环境下,基于主从编程模式和区域分解法,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并行计算程序。该程序在4节点微机集群上运行,实现了对某在建拱坝地震损伤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规模超过百万自由度,获得的破坏形态与模型动力破坏试验符合良好。该程序可再现拱坝的损伤破坏过程,在拱坝的抗震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胀锚型锚栓锚固破坏及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国栋  陈世鸣 《力学与实践》2005,27(6):29-31,43
混凝土基材锥体受拉破坏是后锚固锚栓受拉的基本破坏形式,采用混凝土破坏准则和弹性力学方法,推导了胀锚型锚栓基于混凝土基材破坏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通过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的极限状态数值分析,发现基材锚固破坏锥面底部直径R与有效锚固深度he为近似比值关系。与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简化计算方法精度满足工程需要,和多种试验测试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挠度板单元理论,对常温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的力学性能进行数值分析,验证了模型及程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双轴受压瞬态热应变模型和瞬态模量的概念,利用温度场模拟结果,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火灾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不同准则下板的耐火极限。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瞬态热应变模型的有效性;与其他准则相比,基于温度准则所得的耐火极限值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19.
角钢约束混凝土中长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及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角钢约束混凝土中长柱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长细比、缀板间距、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变化参数,完成了8个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获取了其极限承载力、刚度、位移延性和耗能系数等力学性能指标;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利用统一强度理论、极限理论和叠加理论对试件的承载力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越小越容易发生柱端破坏,长细比加大后易发生柱中破坏;减小缀板间距,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得到提高。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试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初始弹性刚度得以提高,但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有所降低。采用统一强度理论的计算值略大于试验值,采用极限分析理论和叠加理论的计算值均小于试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