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未来位错量估算及工程分级
|
|
|
|
|
黄强兵 彭建兵 范文 门玉明 张家明《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4期
|
|
地裂缝在地铁设计使用期内的最大垂直位错量是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结构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本文以历史水准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各地裂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征与活动原因,对各地裂缝的未来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然后通过基于不同时间段地裂缝活动速率的最大垂直位错量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地铁设计使用期内各条地裂缝与地铁交汇点处地裂缝的最大垂直位错量,并以此为依据,将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分为Ⅰ、Ⅱ、Ⅲ和Ⅳ级等4个工程级别。
|
2.
|
地裂缝错动对地铁区间隧道影响的三维离散元分析
|
|
|
|
|
孙萍 彭建兵 范文《力学学报》,2008年第16卷第5期
|
|
拟建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10条地裂缝,地裂缝活动将影响地铁2号线的安全运营。应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裂缝带错动对地铁区间隧道盾构管线的影响,得出了不同错距工况下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应力。通过计算得知,当土体上下盘底部竖向错距由10cm增大到93cm时,引起的衬砌竖向变形量由0. 712cm增大到13. 99cm,且最大变形均发生在沿纵向约35~36m处,距裂缝带距离约为9. 5~8. 5m;引起的管道纵向最大拉应力则由0. 65MPa增大到18. 43MPa,最大压应力由0. 611MPa增大到16. 9MPa,且最大应力区与最大变形区一致。这一结论的获得可为地铁设计、施工及其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及设计依据。
|
3.
|
中国沿海地质环境与区域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
|
|
|
|
张寿全 王思敬 宋玉环《力学学报》,1996年第4卷第3期
|
|
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岩石圈动力学的基础特征, 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存在南北分异的格局, 阐述了沿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全球及中国近百年海平面变化,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海岸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 对沿海地区未来的地质环境与灾害趋向做了初步评估, 并认为中国沿海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最后, 对影响沿海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
4.
|
临汾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其与地裂缝灾害关系研究
|
|
|
|
|
董东林 武强 钱增江 孙桂敏 姜振泉 隋旺华 陈佩佩 田宝霖《力学学报》,2001年第9卷第2期
|
|
临汾市区是继西安、大同等地区之后又一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已经严重影响着临汾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经研究表明, 地下水超采为影响该区地裂缝灾害的第二大因子, 它是通过地面沉降来促使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临汾市区地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 总结出了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 地裂缝灾害的易出现部位为沉降梯度陡变带, 即沉降梯度最大处。
|
5.
|
地铁抗震设防水准的研究及北京地铁工程典型地段地震小区划
|
|
|
|
|
丁彦慧 胡平 张杰《力学学报》,2006年第14卷第3期
|
|
地铁作为人口密集且遭受地震破坏后难以修复的重要生命线工程,如何确保其地震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北京具有典型意义的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五号线作为研究目标,在对沿线地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在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风险水平和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地震动参数和反应谱变化规律,确定了地铁工程的抗震设防概率风险水平为50 a超越概率63%、10%、2%,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地表计算值。并通过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地震小区划及分区反应谱特征研究,确定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
6.
|
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
|
|
|
|
卢全中 彭建兵 范文 马润勇 李喜安《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4期
|
|
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由两条近平行的地裂缝组成,延伸长度大于4km,地裂缝活动给沿线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通过调查访问和探槽、探井、平硐等勘探工程,从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活动特征和力学性质等方面描述了该地裂缝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南侧的F1地裂缝的破碎带宽度和活动程度均大于北侧的F2地裂缝,其中的F1地裂缝破碎带宽度一般大于10m,最大可达50余米,不同期次和不同级次的裂缝数量可达30余条,如此规模的裂缝破碎带宽度和裂缝数量在黄土地区并不多见。
|
7.
|
山西清徐县地裂缝灾害现状及类型分析
|
|
|
|
|
门玉明 彭建兵 李寻昌《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4期
|
|
研究了山西省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地质灾害的现状和主要特征。清徐县平泉村至武家坡村等7个村庄自2002年春天出现地裂缝以来,其灾害呈现日趋加重的趋势,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经过对平泉村至武家坡村地裂缝的现场实地调查,认为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的分布情况复杂,影响带的宽度从3m左右到100多米不等,凡位于地裂缝带内的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地裂缝带内的地面变形形式有陡降型和缓降型两类,其中位于陡降型变形带上的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地裂缝引起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有墙体开裂、地面倾斜、地基下沉、楼梯断裂、门窗变形等多种形式。清徐地裂缝目前仍处于活动阶段,这种活动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地裂缝带内的村民应尽快搬迁,并限制其在地裂缝带内的工程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
8.
|
山西清徐地裂缝形变的InSAR监测分析
|
|
|
|
|
赵超英 张勤 张静《力学学报》,2011年第19卷第1期
|
|
山西清徐地裂缝是近年汾渭盆地中活动最为剧烈的地裂缝之一,对耕地、道路和建筑物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监测该地裂缝的活动特征并推测其活动原因,采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该区域的地表形变进行了面状监测。由于受农田覆盖导致的严重时间去相干的影响,本文采用2007年时隔仅为70d的两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了解算,获取了该时间段清徐地区的整体地表形变,特别是清徐地裂缝两侧的形变梯度信息。结果显示: 清徐地裂缝南侧有一个长轴约为2km的地面沉降区域。进一步通过两条平行于地裂缝的剖线和多条垂直于地裂缝的剖线对该地裂缝形变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清徐地裂缝南侧为主要的形变区域,地裂缝最大的影响宽度达100m,而且地裂缝的不同地段的活动强度也不同, 70d的最大差异形变达5cm。从地裂缝与断裂的空间来看,该地裂缝位置受到交城断裂的控制,而推测近年地裂缝的异常活动则源于地裂缝南侧沉降中心的出现。
|
9.
|
抽水作用下先期断裂对地裂缝的影响研究
|
|
|
|
|
蒋臻蔚 彭建兵 王启耀《力学学报》,2010年第18卷第5期
|
|
过度抽取地下水和先期存在的断裂构造是西安市地裂缝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抽水情况下地裂缝形成的张拉破裂机制、剪切破裂机制和张剪复合破裂机制,并从结构面控制理论分析了先期断裂在地裂缝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然后依据比奥三维固结理论,采用FLAC软件建立了西安地裂缝的计算模型,比较了抽水作用时没有先期断裂和地层差异、有先期断裂而没有地层差异、有地层差异而无先期断裂等情况时的地面变形特征,得出抽水作用下,先期断裂对地裂缝的形成及发展具有诱导、隔离和放大的耦合作用,从而得出先期断裂不仅仅只是地裂缝形成的构造基础的结论。
|
10.
|
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
|
|
|
|
李世雄 李守定 郜洪强《力学学报》,2006年第14卷第2期
|
|
河北平原是地裂缝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区。通过河北平原地裂缝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对河北平原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河北平原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裙区,发育在全新世地层中。地裂缝地质灾害平面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型、雁列型、锯齿型、折线型和弯曲形。地裂缝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有方向性、群集性和系统性。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分布区域从时间上呈逐渐由南向北扩展之势。河北平原从时间上地裂缝发育条数和发育长度随时间各有不同特点。导致河北平原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构造、地下水超采和地面塌陷。
|
11.
|
跨地裂缝墙体开裂形态分析
|
|
|
|
|
陈立伟 彭建兵 孙萍《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3期
|
|
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跨地裂缝的墙体开裂形态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了具有三维活动性的地裂缝垂直穿越墙基时,墙体出现裂缝的位置、倾向、倾角和后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随沉降量与张开量比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裂缝垂直穿越围墙时,墙体上出现的裂缝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位于地裂缝下盘的墙顶竖直裂缝,二是出现在地裂缝正上方墙体底部的斜裂缝;当地裂缝两盘的土体活动以水平拉张为主时,墙体底部出现的斜裂缝以高角度向上扩展,当地裂缝两盘的土体活动以差异沉降为主时,墙体底部出现的斜裂缝则以较缓的角度向上扩展,倾向与地裂缝相反;只要地裂缝的上下盘土体有微小的错动,一般2~3mm时,就会引起墙体的破裂,且墙体裂缝扩展迅速,几个毫米的错动量,就能使墙体裂缝扩展数十厘米,甚至贯通整个墙体;墙体斜裂缝在产生初期较为平直,随着裂缝的迅速扩展,端部稍向下弯曲,倾角减缓,整体呈弧弯状。
|
12.
|
天水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次数:2
|
|
|
|
|
成玉祥 张骏 杜东菊《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1期
|
|
在对天水地区断裂活动性的实地调查和断裂带氡气含量测试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分级,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研究了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断裂活动是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13.
|
永泰县城峰镇旗山小区后山滑坡现场应急调查及处置分析
|
|
|
|
|
陈生东《力学学报》,2011年第19卷第3期
|
|
2010年5月20日,受连续降雨影响,福建省永泰县城峰镇旗山小区后山发现有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后山中下部产生多条35~80m长拉裂缝,坡脚崩塌不断,潜在滑坡规模约8×104m3,存在继续下滑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威胁坡脚居民2565人的生命和约5.38亿元财产。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监测等手段,对该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形条件及岩土体特征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连续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节理裂隙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根据滑坡险情特征,提出了应处置建议及应急卸载措施。最后,根据监测结果信息化指导应急卸载工作,确保了施工安全及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次成功排险,对指导福建海沿地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14.
|
软土地区人工冻土无侧限瞬时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
|
|
|
|
唐益群 沈锋 张曦 胡向东 周念清 邹长中《力学学报》,2006年第14卷第3期
|
|
冻结法施工在上海隧道建设中(如隧道旁通道、地下泵房等的设计与施工)得到广泛应用,也曾引发过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上海地铁4号线外滩段的地质灾害)。因此安全、经济、合理地将冻结法用于上海软土地区隧道建设中已经成为上海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旁通道冻结法施工中遇到的第⑥层粉质粘土及第⑦层粉细砂为研究对象,针对设计冻结壁重要强度参数无侧限瞬时抗压强度,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两种土的冻结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同时研究了粉细砂的冻结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
15.
|
GPS在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
|
|
|
张勤 黄观文 王利 武晓忠 丁晓光《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6期
|
|
本文从GPS监测网的布网原则和设计方案出发,对GPS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大城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案。通过西安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GPS监测实践,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监测网的布设原则、GPS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且通过GPS监测获取了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近期活动的有关数据信息,且其与精密水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16.
|
滨海软土地层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影响监测分析
|
|
|
|
|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年第2期
|
|
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施工技术是一种施工软土地区地铁联络通道的新型工法,具有全程机械化、施工周期短、可直接切削主隧道和洞口等优点.以宁波地铁3号线某联络通道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分析研究新工法对周围地层、主隧道结构等的施工影响.结果表明:受交叉施工影响,联络通道纵向靠近主隧道的地表沉降较大,靠近联络通道中央影响较小;横向中心位置地表沉降较大,两侧影响较小;主隧道结构沉降及隧道断面收敛变形较小;顶推过程对周围地层影响明显,但水平地面受影响较小,表明地层总体沉降量小,基本可控.此外,采用peck曲线和高斯曲线分别描述纵横向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采用回归分析确定了沉降曲线参数,与实际监测结果相比,两者拟合良好.
|
17.
|
氡射气测量在西安地裂缝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
|
|
|
|
韩许恒 郁春霞《力学学报》,1997年第5卷第1期
|
|
为了避免大量开挖揭露工作量, 加快地裂缝的勘察速度, 研究出一种简便易行的探测方法是目前西安地裂缝勘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氡射气测量在西安地裂缝勘察应用的地质基础, 结合近十几年工程勘察实践, 讨论了氡射气异常的特征, 分析了氡射气的探测效果, 结果认为:氡射气测量在西安地裂缝探测中的有效率为:80%左右。
|
18.
|
渭河盆地地裂缝发育基本特征
|
|
|
|
|
陈志新 袁志辉 彭建兵 李喜安 毛少力 惠旭辉《力学学报》,2007年第15卷第4期
|
|
渭河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是地裂缝发育较多的地区。本文在渭河盆地地裂缝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地裂缝的分布概况,详细研究了渭河盆地地裂缝的发育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地裂缝的成因。渭河盆地196条地裂缝大都密集分布在断层近侧,与断层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地裂缝基本特征主要是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地裂缝平面形态有直线、S型和锯齿状;剖面形态为上宽下窄,并逐渐消失;倾角较陡。地裂缝空间分布上有方向性、开启性和网络性。渭河盆地地裂缝主要是构造地裂缝,受构造断裂控制;地下水、地表水、采空和黄土湿陷性只是诱导因素。
|
19.
|
西安地裂缝活动趋势分析
|
|
|
|
|
李新生 闫文中 李同录 孙国梁《力学学报》,2001年第9卷第1期
|
|
西安地裂缝的形成及活动主要受构造活动及人类活动因素影响, 而近来地裂缝的超常活动主要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根据对抽水及地面荷载引起地层压密固结过程的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应用 Ver-hulst模型计算、预测结果, 西安地裂缝的强烈活动将有减缓或逐渐稳定的趋势。有关地裂缝活动的最新实际监测数据已显示出一些相应的征兆。
|
20.
|
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地震响应模拟分析
|
|
|
|
|
《应用力学学报》,2019年第4期
|
|
为实现深基坑围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以沈阳地铁10号线长青桥站深基坑为工程背景,应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该深基坑工程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实施了现场监测,将两种结果进行了比对。本文选取该深基坑工程典型剖面,分析了其在三种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发现:所得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变化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在数值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本文模型建立、参数选取及计算方法总体上是合理的。本文还对计算模拟存在的一些差异给出了解释。该深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和地震作用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均未超过设计报警值,从而验证了该深基坑工程设计的安全可靠性。本文结果可为沈阳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