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合材料层合板动态断裂韧性与损伤扩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冲击载荷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在不同温度环境下 ,利用MTS材料试验机 ,采用中等应变速率 (1/S) ,对玻璃布一环氧层板实施了冲击拉伸断裂实验 ,测试了该材料在不同温、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断裂韧性值。分析了玻璃布 环氧层板材料的破坏过程及内部再伤情况  相似文献   

2.
周平  贾普荣  潘文革 《实验力学》2014,29(5):549-555
对不同温度下的耐高温树脂基复合材料T300/BMP350的0°和90°单向层合板进行静载拉伸实验,得到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响应,分析了温度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通过高温应变片采集到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热输出和破坏时的极限应变,分析了材料的热行为。通过分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失效模式,研究了材料的损伤和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300/BMP350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高温下0°方向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保持率达到80%以上,90°方向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保持率可以达到50%以上。高温环境对材料的极限应变影响不大,材料破坏模式均为脆性破坏。基于实验结果,对材料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拟合,预测了该材料在350℃时0°和90°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3.
树脂基复合材料粘弹性损伤本构及其实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弹性是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力学性能之一。基于Boltsman迭加原理和Schapery非线性粘弹性理论,本文提出了一变量分离式粘弹性本构关系,且由Kachanov“连续性”概念,将损伤变量引入本构关系式中,按不同的加载速度和加载方向对正交玻璃布-环氧材料进行了加、卸载实验研究。根据Lemaitre和Chaboche由宏观弹性常数变化确定损伤量的方法,测得材料的损伤并用一二次函数表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一系列处理方法,确定了材料常数,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当纤维做为主要承力者时,无粘性产生,材料的损伤和总应变相关而与应变率无关,并得到强度值随应变率增加而升高,极限应变不随应变率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Comp.B复合炸药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小平  张元冲 《实验力学》1996,11(3):303-315
本文利用自制的含能材料变温动态压缩实验装置,采用准静态应变速率(10-4/s)和中等应变速率(3/s),对国产复合炸药Comp.B进行了动态压缩实验。测试了Comp.B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杨氏模量、断裂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实验结果证明,Comp.B具有明显的应变率相关和温度效应。采用Johnson提出的温度、应变率相关的本构模型,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Comp.B材料的本构关系,分析表明该本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材料的应变率和温度效应。这些基础研究为含能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和炸药早爆机理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鉴于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本文利用Zwick020材料试验机和Zwick010双向拉伸材料试验机分析了一类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单向拉伸及双向拉伸的力学行为.得到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材料单向拉伸及双向拉伸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材料的破坏条件,由此分析了温度条件和加载条件对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拉伸变形和破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实验结果拟合出材料的一类应变能函数及材料常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偏轴拉伸下破坏特点的分析,说明在特定最优偏轴角下的偏轴拉伸破坏十分接近于纯剪破坏,提出了测定完整(ι_(12)~γ_(12))曲线的最优偏轴角拉伸试验方法。它概括了Chamis和Sinclair~([1]-[3]的10°偏轴和Rosen~[4]的45°偏轴拉伸方法,使偏轴拉伸法更完善并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通过对1:1玻璃布/环氧、4:1玻璃布/环氧、7:1玻璃布/环氧三种玻璃钢的偏轴拉伸试验,得到与理论分析相当一致的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Rayleigh-Ritz法对含有单个椭圆形分层的复合材料对称层板在压剪载荷联合作用下的脱层屈曲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相应于不同的椭圆长短半轴之比a/b值下及不同椭回主轴的偏角时,脱层屈曲的临界应变值。此计算考虑了层板的拉伸剪切藕合刚度影响及子层本身弯曲-扭转耦合刚度,和拉伸-弯曲耦合刚度的影响,给出有工程参考价值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行研制的旋转盘式间接杆杆型冲击拉伸试验装置对ARALL材料以及施加预应力的ARALL材料进行了3个应变率(200、500、1300s-1)的冲击拉伸试验,得到了两种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ARALL材料在高速加载条件下的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材料失稳后的残余变形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变形机理。结果还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两种材料的屈服应力、失稳应力以及失稳应变均相应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和动态韧性现象。最后根据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试验结果,建立了ARALL材料计及应变率影响的三段线性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复杂载荷下复合材料对称层合板的椭圆形分层屈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ayleigh-Ritz法对含有单个椭圆形分层的复合材料对称层板在压剪载荷联合作用下的脱层屈曲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相应于不同的椭圆长短半轴之比a/b值下及不同椭圆主轴的偏角时,脱层屈曲的临界应变值,此计算考虑了层板的拉伸剪切耦合刚度影响及子层本身弯曲-扭转耦合刚度D^d16,D^d26和拉伸-弯曲耦合刚度B^dij的影响,给出有工程参考价值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单层板的轴向、横向拉伸强度及粘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进行测定以确定其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为了同理论结果比较,制作了专用夹具,用于测量复合材料方板的实验数据。该实验装置模拟四边固支边界条件,用于测量复合材料夹杂粘弹性阻尼材料结构受均布载荷时的静态挠度和应变,并通过转换公式得到复合结构下表面中点的正应力。实验结果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其误差主要由单层板与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粘结剂厚度引起。  相似文献   

11.
论工程地质模型——涵义、意义、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兵 《力学学报》1997,5(3):199-204
本文重点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阐明了工程地质模型的概念与涵义、阐述了建模的依据与方法;探讨了其应用的范畴与要点;尤其充分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的学科意义与深远影响。工程地质模型是条件研究的归宿, 是分析、计算与评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证并探讨了地震动诱发滑坡体启程剧动的机理。研究认为, 地震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坡体波动振荡来产生; 坡体波动振荡在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三种效应: 累进破坏效应、启动效应和启程加速效应; 并以骆驼岭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对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得出了一些既有理论研究意义, 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Two problems will be studied in this contribution. First, we analyse some phenomena which take place in a laminated solid and are caused by a fluctuation of time-dependent boundary tractions. Second, we investigate the transient effect of initial displacement fluctuations on the behaviour of a laminate.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we propose a new macroscopic 3D model for investigations of 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 elastodynamics of a laminated medium.  相似文献   

14.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heavy particles in homogeneous isotropic turbulence.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particle inertia and drift on the autocorrelations of the particle velocity and the fluid seen by particles and the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The Lagrangian integral time scale of particles monotonically increased as the magnitude of the particle response time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the fluid seen by particle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it reached a maximum when the particle response time was close to the Kolmolgorov time scale of the flow. Particle dispersion increased as the particle inertia increased for small particles, while for larger particles, it decreased as particle inertia increased; particle eddy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maximal, and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fluid by about 30%, at the preferential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field of the particles with τp/τk≈1.0 showed that particles tend to collect in regions of low vorticity (high strain) due to preferential concentration. As the drift velocity of a particle is increased it crosses the paths of fluid elements more rapidly and will tend to lose correlation with its previous velocity faster than a fluid element will. And the correlation of particle velocities along the drift direction is more persistent than that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drift. Simulations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tinuity effect and the crossing-trajectory effect are weakened for particles with infinite inertia.  相似文献   

15.
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与防治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作辰 《力学学报》1996,4(4):80-85
本文从滑坡研究的现状出发, 结合滑坡防治工程的实践, 强调了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并就滑坡地下水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电子机械系统中的若干固体力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微电子机械系统若干固体力学问题研究的现状,包括:微构件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微构件的力学分析与计算;微系统的失效分析研究;微系统的驱动等,并阐述了微系统力学问题中涉及的表面效应和尺度效应,提出了微系统多类型力作用,多种因素交叉,多学科耦合,非线性突出的特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陶瓷材料相变增韧尺寸效应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及相剪切效应的陶瓷材料本构关系和裂尖场的双参数表达式对平面应变Ⅰ型裂纹定常扩展过程进行渐近分布。基于渐近场和能量积分,得到韧性增值的估算公式,并且根据数值结果和实验现象进一步讨论相变剪切塑性和应力非奇异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磁弹性复合材料双圆柱夹杂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敬周  王旭  仲政 《力学季刊》2002,23(3):373-379
研究了双圆柱压电夹杂嵌于无限大压磁基体中的力学问题,获得了基体受到无究远处电,磁,力载荷作用下的解析解。利用复变函数呆角变换和解析延拓,以及圆环域内的洛朗级数展开和Cauchy积分公式等得到了基体和两个夹杂中的复位势。由所获得的复位势继而得到了应力,电位移和磁通密度等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算例分析,以此来表明夹杂对系统电磁弹性耦合行为的影响,以及验证所得解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脊状表面减阻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脊状表面流场的特点,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脊状表面微观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脊状表面湍流边界层的时均速度分布曲线、湍流度分布曲线和微观流场结构.为了得到脊状结构对壁面物性的影响,对脊状表面进行了疏水性测试,获得了液滴在脊状表面上的表观接触角,并通过水洞试验验证了脊状表面的减阻效果.研究表明,与光滑表面相比,脊状表面微观流场结构中存在"二次涡",近壁区的黏性底层厚度比平板的要厚得多,湍流度显著降低,且脊状表面表现出明显的疏水性.由此提出了基于壁面隔离效应、增大湍流阻尼效应和改变壁面物性效应的减阻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