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力和动量流     
<正> 两个物体之间的机械相互作用可用力来表示,也可用动量流来加以说明,那么,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呢?本文试图说明这个问题.设:有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机械相互作用,若把这两物体分别看作 A 和 B 两个质点,由牛顿第三定律可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国际多相流、非牛顿流和反应流会议(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Non—newtonian and Reacting Flows’04 Beijing)将于2004年6月5—8日在中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JSME),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主办,由中国力学学会,石油大学(北京)负责承办.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讨论汽、液两相垂直管流压降的计算问题。由于两相流动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解析求解两相流方程式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直接数值求解也很困难,且结果的可信程度不高。因此目前发展了许多简化的数学模型来近似计 ...  相似文献   

4.
来流脉动对自激振荡脉冲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瞬变流和流体网络理论建立了由往复柱塞泵,管路和自激振荡呀嘴组成的装置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泵源脉动对自激振荡脉冲射流振荡特性的影响,表明当来流脉动频率小于或等于嘴嘴装置的固有频率时,能提高射流的振荡,冲蚀效果,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其结论对合理设计自激振荡射流喷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空泡绕流     
物体在水中高速运动,使物体表面甚至尾流区内的局部压力降低到饱和蒸汽压力时,液体便发生汽化,形成空穴,即所谓空泡。亦有通过人工充气的办法来形成空泡。如空泡区结束于物体表面的区域之内,称为局部空泡;空泡区延伸至物体以外的下游,即称为超空泡。空泡绕流问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给定条件下分析物体所受的流体动力,物体附近的流场及空泡形状。这三者又以分析流体动力为首要任务。当前研究的主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对象如超空泡或局部空泡水翼、超空泡螺旋桨、对称物体的阻力及低阻力剖面等。空泡绕流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在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曾经是个高潮,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至今仍然存在着困难和一些问题。主要困难在于:(1)由于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弯道理想不可压缩流动的流线和等势线为曲线坐标系给出了弯道内不可压缩粘性振荡流动的一阶解以及边界层流型下的二阶解,以直角弯道为例对弯道內的粘性振荡流动以及二次流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多相流     
一、引言各种不同物态的物质(或同为液态的不同物质)混合时,如果它们之间存在着界面,则它们分别称为混合介质的相。由二相或二相以上(至少有一相是流体)的物质所组成的流动系统通常称为多相流动系统。   相似文献   

8.
周力行 《力学进展》2004,34(4):582-582
多相流、非牛顿流和反应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热能、核能和水利等工程中,是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等技术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中国力学学会的倡议下,曾于1997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等四个学会成功地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多相流、非牛顿流和物理化学流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9.
颗粒流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颗粒流可看作一种颗粒间直接作用占优势的特殊两相流,它涉及自然界和工程实际中的许多流动问题,例如泥石流、雪崩、滑坡及固体物料的管道输送等,现阶段在国际上对颗粒流的研究正形成一个热点,而在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颗粒流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的评述,内容包括颗粒流动现彖、实验研究、基本理论、数值模拟,颗粒流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固体在水中作高速运动时出现空泡现象,带有空泡的流动问题受到人们的注意已有很长的历史。上个世纪以来,它已发展成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不仅与许多工程技术问题有密切关系,而且还联系着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数学分析上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关于空泡流动问题的发展,已有不少学者作过总结,按年代顺序排列,有Birkhoff &Zarantonello(1957),Gilbarg(1960),Eisenberg&Tulin(1961)j(1964),Plesset(196.4),Tulin(1964),…,Knapp et al(1970),Wu(1968,1972),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轴向流中悬臂柔性板流固耦合动力特性作了研究.基于板的轴向不可延伸假设,采用Hamilton变分原理,推导了轴向流中悬臂板非线性运动偏微分方程,通过面元法计算悬臂板上下面压力差.采用伽辽金法离散该非线性运动偏微分方程,通过无量纲化物理参数,研究了系统无量纲颤振临界速度,给定流速下悬臂板末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维流动的物理现象和偏微分方程组的理论分析出发,讨论了流面模型,流面方程组的类型和流面交叉迭代的收敛问题。指出在超音速条件下流面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 《力学与实践》1994,16(4):57-58
自然地引出流函数翟大熙(华中理工大学,武汉430074)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和轴对称流动可以分别地引进拉格朗日流函数和斯托克斯流函数。在现行的流体力学教材中,一般都根据具体坐标系中的连续性方程的形式指出,如果存在(或者说可以引进,但为什么可以则...  相似文献   

14.
湍流扩散多相流在许多工程和环境科学实际应用中十分常见.流体相中的湍流和扩散相的随机本质使得湍流扩散多相流中遇到的问题远比单一流体中遇到的湍流现象复杂得多.首先评述了湍流扩散多相流研究中实验技术和数值计算方面的现状、各自的优点与局限性,以及该领域研究中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关注湍流扩散多相流研究中以下3方面重点内容:颗粒、液滴和气泡的选择性聚积;湍流对流体相和扩散相耦合作用的影响以及颗粒物和气泡的存在对流体相中湍流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周力行 《力学进展》2001,31(1):155-156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全国多相流,非牛顿流,物理化学流学术会议于2000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过去1979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一届会议,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会议,199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三届会议,1993年召开的第四届会议,以及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的继续.参加本届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内力学,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化工,冶金,石油,水利等行业共40人左右,发表论文31篇,其中气固和液固流动8篇:气液和液液流动9篇,非牛顿流7篇,渗流7篇. 在气固和液固…  相似文献   

16.
两相临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两相临界流在压水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重要性,在过去的40年内,两相临界流一直是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本文对压水堆失水事故常用的两相临界流均匀平衡模型、滑移模型、考虑相间热力学非平衡效应的简化模型及两流体模型做了综述。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数学模型能准确预测各种参数范围、各种通道形状的临界流量。特定的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情况。本文对非平衡两相流中汽泡成核、汽泡生长、相界面间质量、动量、能量交换的机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自然地引出流函数翟大熙(华中理工大学,武汉430074)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和轴对称流动可以分别地引进拉格朗日流函数和斯托克斯流函数。在现行的流体力学教材中,一般都根据具体坐标系中的连续性方程的形式指出,如果存在(或者说可以引进,但为什么可以则...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严宗毅教授编著的《低雷诺数流理论》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本书是适合于从事缓慢或小尺度黏性流动研究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专著,也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一本优秀教材. 近30年来,为适应环境、生物、化学工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二相流、多相流、多流体模型和非牛顿流等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大有 《力学进展》1994,24(1):66-74
本文分析了单相流、二相流和多相流等概念上的差异,也分析了单流体模型、双流体模型和多流体模型等概念上的差异,指出前面三种概念是按流动介质的客观物理构成划分的,而后者是按主观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的.目前这些概念在使用中存在一些混乱,如二相流与多相流,多相流与多流体模型等.本文还研究了扩散模型、非牛顿流模型和颗粒流模型等,指出前两种模型在分类上属于单流体模型,分析了非牛顿流模型、扩散模型和双(多)流体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最后,以泥石流为例讨论了以上概念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均匀来流中旋转圆柱黏性绕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夕云  庄礼贤 《力学学报》1994,26(2):233-238
从不可压非定常N-S方程出发,首次数值求解了均匀来流中圆柱作周向旋转振荡的黏性绕流问题。探讨了旋转角速度振幅、振荡频率及Re数等因素对流场结构及其非定常演化过程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在旋转振动频率。速度振幅平面内流场涡结构的分区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