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采用零厚度界面模型和界面层模型研究了无限介质中单个纳米涂层圆柱形夹杂的反平面问题,利用复变函数方法获得了两种模型夹杂、涂层和基体内应力场的封闭解析解.研究表明,当界面层模型中的界面相厚度趋于零时,界面层模型可以解析地退化为零厚度界面模型.数值算例分析了界面模量不同取值时应力场的分布和应力的尺度依赖性.本文结果丰富了对纳米夹杂力学行为的认识,并可为直接采用零厚度界面模型有困难的纳米夹杂问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借助边界元法设计了一种迭代修正方法来求解单侧界面裂纹模型与弹性波的相互作用问题,作为对算法的检验,用这种方法我们具体地分析了平面简谐弹性波对一个单侧界面裂纹的入射,给出了裂纹面的接触形态及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一般各向异性单侧接触界面上波的反射和折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桂兰  汪越胜  李楠 《力学学报》2003,35(5):561-568
研究简谐弹性波在一般各向异性介质单侧接触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问题.利用Fouier分析方法将非线性Coulomb摩擦接触边界波动问题化为一组代数方程.给出了确定局部分离、滑移和粘着区的思路和方法及各区域的解;讨论了出现界面局部分离和滑移的条件.对特定材料组合情况进行了详细数值计算,给出了界面力、相对滑移速度、张开位移、高频谐波的反射折射系数等特征参量;考察了平面和反平面波动的耦合及整体滑移等.其中关于高频谐波的结果可对已有实验结果给出很好的定性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对摩擦系数无穷大的粘滞接触界面,分离区端部也总是存在一个很小的滑移区。  相似文献   

4.
复杂界面(界面层)条件下的弹性波传播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越胜  于桂兰 《力学进展》2000,30(3):378-390
界面(界面层)广泛存在于各种材料和结构中,并具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各种界面条件下的波动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综述了完好粘接界面、弱连接界面(或界面层)以及接触界面等复杂界面模型下弹性波传播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界面模型的建立、波传播问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各向异性编织CMC弯曲断裂失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缺口弯曲断裂试验的研究发现,编织CMC存在两种断裂失效模式:界面主导的和纤维束主导的失效模式.针对这两种模式建立了界面失效模型和纤维束断裂失效模型.界面失效模型用半经验方法处理弱界面和大编织角度的断裂强度问题;纤维束断裂失效模型采用解析方法处理较强界面和小角度的断裂强度问题,为含有缺口试件的弯曲强度预报打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弹性波与单侧界裂纹相互作用问题的边界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秉政  陈清才 《力学学报》2000,32(3):334-342
措助边界元法设计了一种迭代修正方法来求解单侧界面裂纹模型与弹性波的相互作用问题,作为对算法的检验,用这种方法我们具体地分析了平面简谐弹性波对一个则界面裂纹的入射,给出了裂纹面的接触形态及应力场。  相似文献   

7.
应用时域边界元法研究了瞬态平面波对单侧摩擦约束夹杂物的散射问题,假设界面摩擦遵守库仑定理,当入射波足够强时界面会出现局部分离和滑移,由于边界上的区域(分离区、滑移区和粘着区)是未知的,所以该问题实际上是个复杂的边界非线性问题,为了确定未知区域,该文发展了一种有效的迭代技术,作为算例,计算了一个无限域中圆柱埋置夹杂物对瞬态平面波的散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Coulomb摩擦假定下,详细地讨论了反平面波场中单侧摩擦界面问题;用函数方程法求解了这类问题,给出了界面状态的严格解析解。  相似文献   

9.
在具有单侧界面约束的双半平面中弹性波的传播与4个p参数有关,当它们不全为实数时,波场中同时存在体波与面波,这时的波场称为跨声速波场。Comninou和Dundurs曾用双侧解修正法把问题归结为奇异积分方程,本文则用函数方程法讨论了这个问题,给出了界面间隙分布与压力分布的显示解析解,并通过数值计算实例展示出波场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新型对称双阴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单元在不同集流位置下热应力分布情况和优化集流方式,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化-热-力多场耦合理论的三维SOFC 电堆单元数值模型.引入固体力学热-力学理论,结合Weibull 失效概率分析方法,讨论了不同集流方式对SOFC 内部应力分布及失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侧阴极同时开展电子集流方式下的电解质平均电流密度比单侧单一集流方式下高,改变阳极集流位置会改变电极高温区的分布;SOFC 电堆单元上电极结构处的最大主应力明显大于其他组件上的最大主应力;阳极集流位置设置在阳极气体入口处时电极结构上的最大主应力和失效概率大于集流位置设置在阳极气体出口处的最大主应力和失效概率.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交通流中扰动传播和发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吴正 《力学学报》2006,38(6):785-791
针对不同拥挤程度交通流中扰动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讨论了PW模型、一维管流模型、单侧传播模型等几种典型交通流模型的不同特征;指出了 不同差分格式对数值结果的影响;也分析了数学模型中不同形式的平衡函数的作用. 结果发 现在适当的数学模型、平衡函数和离散格式下,能够对交通流中扰动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 扰动波的传播速度,取得与实际测量数据相当接近的模拟效果. 建议了分别适用于不同密度 交通流的计算格式.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黏弹性界面裂纹问题的增量“加料” 有限元方法. 利用弹性界面裂纹尖端位移场的解答,通过对应原理和拉普拉斯逆变换近似方法,得到了黏弹性界面裂纹的尖端位移场. 用该位移场构造了黏弹性界面裂纹“加料” 单元和过渡单元位移模式,推导了增量“加料” 有限元方程,求解有限元方程可获得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等断裂参量. 建立了典型黏弹性界面裂纹平面问题“加料”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弹性/黏弹性界面裂纹和黏弹性/黏弹性界面裂纹,该方法都能得到相当精确地断裂参量,并能很好地反映蠕变和松弛特性,可推广应用于黏弹性界面断裂问题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加筋土强度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土的黏聚力与土筋界面参数变化对加筋土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发生拉断型破坏时,黏聚力的减少比筋材提供的拉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加筋土的强度会低于素土的强度;当发生黏着型破坏时,黏聚力的减少比筋材提供的摩阻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加筋土的强度也会低于素土的强度。加筋土强度的降低程度与筋材在土中形成的夹层、土筋界面透水性、加筋间距有关。  相似文献   

14.
芦苇  赵冬  李东波  毛筱霏 《力学学报》2019,51(2):524-539
竹木锚固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土遗址文物加固保护中,但其锚固界面传力机理尚不明确,严重制约着锚固技术的科学化、规模化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了合理的锚固界面粘结-滑移模型对锚固系统性能预测的重要性,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楠竹-改性泥浆-夯土锚固系统为例,基于考虑完全脱粘现象的三线型粘结-滑移模型开展了锚固界面传力全过程研究.首先将锚固界面传力全过程分为6个连续阶段,分别对各阶段对应的界面应力、应变分布与演化过程进行理论解析,推导了锚杆轴向变形、界面滑移量、界面剪应力、界面剪应变等参数的封闭解,同时给出了极限锚固力与有效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识别载荷-位移曲线特征点对粘结-滑移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最后采用两个土遗址原位拉拔试验对理论解析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比验证,同时着重分析了锚固长度与锚杆轴向刚度两个因素对锚固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提出的解析模型对存在完全脱粘现象的锚固界面传力过程分析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为土遗址锚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端部受斜冲击的刚塑性悬臂梁的双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冲击载荷作用在刚塑性悬臂梁的端部,引起作用在梁横截面处的弯矩以及轴力;在发生塑性变形截面处,弯矩及轴力满足交互作用屈服条件。广义应力在移行铰的邻域不违背屈服条件,屈服函数可在移行铰的背面取极大值,移行铰处的剪切力不必为零。如果悬臂梁足够长,在响应的初始阶段移行铰处非零的剪力会在梁上引起多铰变形。通过对双铰模型与单铰模型的比较发现,双铰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单铰模型计算的结果很接近,单铰模型作为一个近似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徐文杰  胡瑞林 《力学学报》2008,16(5):703-709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复杂模型建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精细建模技术,使得建立模型达到既“可视”又“可算”的目的。利用现行大型通用有限元仿真平台(ABAQUS,AD INA,ANSYS等)良好的网格划分功能且具有与CAD /CAM软件有着良好的接口这一优点,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然后转换为FLAC3D能够接受的格式,从而克服了FLAC3D在前处理建模方面的不足。以AD INA为例对相应的接口程序开发过程进行了阐述,将上述技术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爆炸冲击波绕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莉  马天宝  王成  吴开腾 《力学学报》2010,42(6):1042-1049
对爆炸冲击波绕流问题采用可压缩流体模型建立了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偏微分守恒方程组,基于多物质流体Euler型算法, 采用算子分裂格式, 运用体积份额法处理多介质界面, 用自行开发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MMIC3D模拟计算了三维空中爆炸的爆源附近和爆炸场中冲击波流场的发展规律, 研究了挡墙拐角处绕流的形成和变化情况, 分析比较了挡墙的位置、形状对挡墙后爆炸冲击波的影响, 并与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数值计算基本符合物理规律,说明文中采用的模型和算法是合理的, 为工程设计减压设施提供了数值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develop a thermodynamically consistent theory for general imperfect coherent interfaces in view of their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and to establish a unifie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to model all classes of such interface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nventionally, imperfect interfaces with respect to their thermal behavior are often restricted to being either highly conducting (HC) or lowly conducting (LC) also known as Kapitza. The interface model here is general imperfect in the sense that it allows for a jump of the temperature as well as for a jump of the normal heat flux across the interface. Clearly, in extreme cases, the current model simplifies to HC and LC interfaces. A new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neral imperfect interface is that the interface temperature is an independent degree of freedom and, in general, is not a function of only temperatures across the interface. The interface temperature, however, must be computed using a new interface material parameter, i.e., the sensitivity. It is shown that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law, the interface temperature may not necessarily be the average of (or eve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s across the interface. In particular, even if the temperature jump at the interface vanishes, the interface temperature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temperatures across the interface. This finding allows for a better, and somewhat novel, understanding of HC interfaces. That is, a HC interface implies, but is not implied by, the vanishing temperature jump across the interface. The problem is formulated such that all types of interfaces are derived from a general imperfect interface model, and therefore, we establish a unified finite element framework to model all classes of interfaces for general transient problems. Full details of the novel numerical scheme are provided. Key features of the problem are then elucidated via a series of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examples. Finally, we recall since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es on the overall response of a body increases as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decreases, this contribution has certain applications to nano-composites and also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弹贴片法实测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应变场, 进而求出界面裂纹的断裂力学参量. 将正交异性双材料板加工成拉伸试件,在聚碳酸酯贴片 的单侧表面镀金属铝膜,以提高贴片的反射效率. 沿贴片后的双材料界面预制裂缝,逐渐加 大载荷,得到一系列清晰的等差线条纹图. 利用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应力分量表达 式计算出应力强度因子. 实验表明,光弹贴片法可有效地分析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裂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