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和制造技术的融合,驱动着产业迅速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总结提炼出了"工"型人才概念,提出多循环嵌套式的教育理念,培养兼具专业素质技能、创新探究能力、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卓越工程人才。并在实践与不断优化中形成了"课堂—实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建设提供专业素质技能过硬、创新探究能力突出、富有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关键品质、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三个维度,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并提出基于科教融合、以赛促学的精益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思路、运行框架和实施环节三个层面阐述了该模式精准、精益、精简的设计构思。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为例,介绍该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云教材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的教学资源。工程力学云教材的建设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明确学习目标,集成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实践应用表明,工程力学云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助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云教材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的教学资源。工程力学云教材的建设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明确学习目标,集成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实践应用表明,工程力学云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助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谋划,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现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过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培养单一、创新不足、跨界融合少等问题。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核两翼、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创为主体(一核),通过教务处统筹兼顾与各学院的纵深拓展(两翼),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一体化优质科创平台。设计"理论授课"与"双创实践"交叉螺旋推进的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做到"学与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水平,培养创新引领型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10.
吴艾辉 《力学与实践》2017,39(3):299-301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在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作者在近十年的基础力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为中心,在完成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具有概念清晰的知识储备、主动思考习惯、质疑和创新思维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同伴教学法、作业面批以及质疑等教学新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给工科课程思政带来较大挑战.本文以同济大学的工科人才培养为背景,探讨了具有同济标志工科特色的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程教学中以时间尺度上经典力学的发展脉络为纵线,融合力学支撑的科学和工程前沿研究以及同济大学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等维度元素,实现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Excel中的VBA语言进行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编程实践,制作交互式的动画,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和生动化。 通过动画及其工程应用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该编程入门简单,也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编程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有限元仿真课程已成为力学等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实例驱动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带孔方板受拉问题的教学实例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实例驱动型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和实施要点,讨论了启发式理念在该实例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同济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所提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有限元仿真课程已成为力学等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实例驱动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带孔方板受拉问题的教学实例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实例驱动型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和实施要点,讨论了启发式理念在该实例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同济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所提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万超  于洋  霍波 《力学与实践》2022,(2):379-384
新一轮科技变革业已开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力学专业作为工科的关键基础之一,需要结合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来推进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本文以生物力学与仿生跨学科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跨学科课程所面临的学生缺少了解、教师定位不清、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与低年级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针对性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现有工科中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材料力学作为高校工科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与培养要求不协调的问题,文章基于项目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进行改革,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双一流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下,结构力学课程应以实现力学概念的工程价值作为课程教改的终极目的.本文以"感而遂通"为主题,改变课堂教学结论性概念陈述的枯燥乏味模式,在课堂教学形象化和多维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助参与式的实践行为,感知力学知识的本源,让力学知识生动活泼起来,完成力学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思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