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杆大变形平衡方程与边界条件的变分推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变分原理,不仅给出了柔杆在大变形时的平衡方程,同时也给出相应的边界条件,弥补了献[2]和献[3]在这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粘弹性Hopkinson压杆中波的衰减和弥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线性粘弹性Hopkinson压杆中由于粘性效应和横向惯性效应引起的就力波衰减和弥散。导出计及横向惯性效应的线性粘弹性杆中纵波控制方程和应力解应变解,进而导出表征波衰竭和弥散性质的纵波传播系数的修正公式。这一修正公式计入粘性效应和几何效应,与Bacon公式相比,其形式简单,更便于在实验数据处理中应用。最后利用实验方法测定了有机玻璃杆的传播系数。  相似文献   

3.
漆富冬 《力学学报》1996,4(2):14-18
柘溪水库于1961年2月15日下闸蓄水, 至1995年3月, 已运行34年。由于拦门沙淤积, 抬高了上游的洪水位, 增大了库周及库尾的淹设损失, 影响了航运, 必须及时进行整治。本文根据对水库拦门沙地质调查测量资料, 分析泥沙来源, 探讨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傅立叶弥散分析在冲击拉伸和冲击压缩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傅立叶弥散分析方法和程序(FFTDSP)应用于冲击拉伸和冲击压缩试验中,分析了输入杆和输出杆中波的弥散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带有弥散修正的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入射脉冲产生方式不同,冲击压缩试验系统中传播的应力波带有显著的弥散效应,而间接杆杆型冲击拉伸试验系统中传播的应力波的弥散效应一般较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Hamilton 原理,运用假设时间模态法,得到了弹性基础上压杆的横向非线性自由振动与屈曲的位移型常微分控制方程. 考虑一端固定另一端可移简支边界条件,采用打靶法得到了结构第一至第三阶结构频率与一阶屈曲载荷的数值结果. 结果表明:随轴心压力增加,结构频率减小;随弹性基础刚度增加,结构频率与屈曲载荷均增加;弹性基础刚度对结构频率的影响随振型阶数增加在减小;在小振幅的情形下,不同振型对一阶屈曲载荷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平面杆件非线性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五区段变刚度单元模型,连续五区段变刚度单元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钢筋混凝土平面高层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计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受刚体轴向碰撞直杆中塑性屈曲变形发展的机理.推导了增量形式的非线性动力方程,并用差分法求解,将特征值分析给出的初始局部屈曲位移作为方程解的初始条件.数值结果说明:随着轴向压缩波的传播,碰撞端附近发生的局部屈曲变形增长和向前传播,由半波形的初始模态发展成后屈曲高阶模态;在后屈曲变形的早期阶段无应变率逆转发生,切线模量理论适用于该阶段弯曲变形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陈玉骥  罗旗帜 《力学与实践》2012,34(3):29-31,35
针对上翼缘和下翼缘, 假设不同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 导出了薄壁压杆的能量泛函.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 对开口薄壁压杆考虑剪力滞效应和几何非线性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推导了压杆的特征方程, 并求出了简支压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临界荷载以及欧拉公式的修正系数, 讨论了翼缘宽度、厚度和压杆长度以及几何非线性对临界荷载修正系数的影响, 说明了欧拉临界荷载公式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针对跨度为50\,m, 矢跨比为1/5的单层凯威特K6型球面网壳结构, 对6种杆件分组方式、 7种网格划分密度的42个网壳模型进行截面优化分析, 得出了与以往截面优化不同的、优化 效果更好的杆件分组方式和网格划分密度取值建议, 优化过程充分考虑了网壳结构强 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使优化结果更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 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降载柔度单试件法测量柱试件COD阻力曲线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微机采集与处理数据的方法,测定圆试件HQ60钢的COD阻力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用降载柔度法测量圆柱试件COD阻力曲线有高很精度。  相似文献   

11.
12.
对于满足两刚片规则或三刚片规则的简单静定结构,可以证明,用平衡方程进行受力分析时,必可做到一个方程解一个未知力。本文在一个方程解一个未知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约束力换算公式及二力杆转化思路,使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更加简化。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测量试件中的应力、应变及应变率,Hopkinson拉伸试验(TSHB)必须作优化分析,所进行的数值模拟涉及试件与杆件等连接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为减小上升前沿、惯性效应且使试件处于一维应力及均匀应力与应变状态,优化的试件具有一定的长度与形状要求.对于高导无氧铜,由准静态试验及不同应变率与温度的优化TSHB试验得到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简化和统一结构力学教材中杆件体系计算自由度$W$的算法,本文提出了“直接法”。该方法以相邻节点间的杆件和结点为分析对象,对于含$m$根杆件、$g$ 个单刚结点和$h$个单铰结点的平面杆件体系,直接法给出计算自由度公式$W=3m-(3g+2h$)。相比于已有方法,直接法研究对象清晰,数学运算统一,适合于编程计算,便于初学者准确而快速计算复杂体系的$W$;也为结构超静定次数的确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数值算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颗粒离散元法的连接键应变软化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颗粒间的有限接触假设,提出了可表述颗粒间力、力矩传递的连接键模型.为了表征连接键的塑性、损伤及断裂过程,在连接键中引入了考虑应变软化效应的Mohr--Coulomb准则及最大拉应力准则.单一连接键的单向拉伸测试及直剪测试表明了上述连接键应变软化模型的计算精度.研究了颗粒体系的宏观应变能与颗粒平均配位数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发现,对于二维颗粒体系,当平均配位数为5时,颗粒体系的宏观应变能与相同参数下连续介质方法 (如有限元等)计算获得的应变能基本一致.利用上述连接键应变软化模型对岩石的单轴压缩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岩石单轴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经历了线性上升段、非线性上升段、非线性下降段及缓变段等4个阶段,并给出了上述4个阶段与岩石内部损伤破裂状态的内在联系.计算结果还表明,随着断裂应变的增大,岩石的破裂模式逐渐由拉剪复合型破裂向单一压剪型破裂转化;随着断裂应变的增大,峰值应力及达到峰值应力时的应变均逐渐增大,但峰值时的破裂度及终态时的破裂度将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损伤力学原理,推导了扭力矩门槛值表达式. 并采用多次卸载后加载的方法 进行定扭角刚度下降实验,得到卸载后加载的剩余扭力矩,进而计算每次加载后的剪 应变门槛值. 实验表明多次卸载后加载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剪应变门槛值. 此结论可以用于同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中需要提高门槛值的构件.  相似文献   

17.
袁枫  段俐  康琦 《力学学报》2007,39(2):217-222
将栅线结构光源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实时诊断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形貌的光学测量系统.研究两端带有温差的矩形池内薄层流体的表面变形.应用图像互相关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了流体表面变形定量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了在浮力-热毛细对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流体表面变形,温度梯度、表面张力、浮力、液固亲润问题、以及壁面温度决定了该表面变形大小和变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先用几何图解法对一简单线弹性杆系变形作分析计算,发现功能原理更可行有效. 方法是假设用一个和载荷P 相垂直的力H(虚拟力)先作用于杆系,根据功能原理导出在载荷P 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公式. 并把这一方法推广到多个杆件组成的弹性杆系(桁架)中,并建立相应计算公式. 可望实现计算机编程,大大简化这一类问题的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9.
20.
We have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method based on the SHPB technique which allows dynamic tensile testing of 1.0-mm-thick sheet material. The test method employs a framing camera to make strain measurements based on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deforming test sample. Stress in the sample is determined using traditional SHPB wave analysis. This information is used to construct engineering stress-strain behavior.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determined using the test method is shown to be reasonably accurate for annealed tantalum and less accurate for annealed copper. We believe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the test material. Although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extracted from the test is in some cases suspect, the test technique is shown to provide highly reproducible results and thus can be employed to examine effects of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alloying elements, etc., on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ductil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