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从小学起,就比较喜欢数学,上初中以后,有了物理课,也就自然而然地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真正迷上物理,还是高二的事.高二时,我们开设了选修课,我选学了物理实验.虽然每周只有一个下午的选修课,但它却使我一下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主持选修课的刘滨生老师很重视对实验设计的训练,特别突出了实验中严谨、细致作风的培养.也许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要求,恰恰与我沉稳、耐心的性格相符.因此,我在实验中能够比较得心应手,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这时,我才真正领会到了学物理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硕士生导师沈联芳先生不幸于2013年5月6日逝世.噩耗传来,不胜伤感.我是沈联芳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我今生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沈老师当年对我的辛勤教诲.我是于1982年2月从江西来到武汉求学,并师从沈老师开始研究生学习的.短短三年的时间,不但奠定了我从事NMR研究的基础,而且也确定了我的人生方向.沈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所起的作用,用怎样的赞美之词都不过份.  相似文献   

3.
入门之路     
 在小学时期,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一书,自然界的千奇百怪、多姿多采带给我好多幻想,也使我产生了好多问题,可大人们总是说:“你还小,等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我期待着长大.小学毕业,我考进省重点中学武汉六中.雄厚的师资,严谨的学风造就了我,年近花甲的何国贤老师把我带进了数学王国,严格的逻辑思维,高超的运算技巧使我入了迷,学习中的进步增加了我的兴趣,竞赛中的取胜更增强了我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往事片断     
 一年前在一阵晴天霹雳的风暴中猛然将我击倒.当我从昏眩中慢慢苏醒过来,我是那样的茫然.仿佛这个世界突然一切都空了.我慢慢站起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我站在你像前,久久地凝视着你,你是那么安祥,充满深情地向我微笑.好象大地从未有过风暴.你似乎在对我说,我不就在这儿吗.是的,你就在这里,你永远不会从我心中离去.有你在陪伴,我心头永不感孤寂.从你的眼神就能洞悉你灵魂深处,我们之间何需用语言,尤其是现在.我知道你希望我生活得快乐,生活得坚强,生活得尊严.我将努力.  相似文献   

5.
 已经有不少人问过我:你为什么喜欢物理这一门学科,为什么把它作为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它美,所以我喜欢它.不少人脸上露出茫然的神色:物理学美?它美在何处呢?我同一般学生一样,是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的.那时的我,对物理这一门学科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也没在这方面显示出过多的兴趣.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物理竞赛,我并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作任何准备,还是我们物理老师拉我去参加考试的,我无心于此,并且第一个交了卷,事后我竟意外地得知:得了全校第一名.此后,物理这门学科就引起了我专门的注意.当然,要说我真正喜欢上它,还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展开在我面前的物理世界更加广阔起来.  相似文献   

6.
吴晓君 《物理》2013,42(3):194-197
1缘分天定 物理从来就不是我的首选科目.高中分班时,我文理成绩持平.班主任说文科不好考大学,选择面太窄,遂把我留在了理科班.那时,我只有一个梦想,也只有一个选择:考一个好大学,其他的都暂时放在一边.既然班主任觉得我学理科可以考上好大学,那就听人劝吧.高中的三年,我凭借自己良好的记忆力一直能把学习成绩保持在全年级前几名.我到底喜欢什么,我也不知道了,只是完全沉浸在那种用勤奋换来的优越感中.既然选择了理科,我就努力地让自己去适应这个选择,去爱这个当初不是太喜欢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进中学以前,我对自然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课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课堂、课外小组、少年科普读物都成了我知识的来源.自从初中开设物理课之后,我对自然科学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了.  相似文献   

8.
我的回忆     
 照这个计划,我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学习静电加速器发电部分和加速管的制造.该实验室主任屈润普(Trump)热心而又和气,十分支持我的工作,为我想了好多办法.他让我利用他们的资料,还介绍给我另一位专家,帮我解决问题;又将实验室里准备拆去的一台旧的大气型静电加速器转给我作试验用.后来,1986年我国原子能研究院从美国购买的串列式静电加速器就是屈润普教授他们的公司供应的.在麻省理工学院加速器实验室呆了半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学习离子源的技术,我转去华盛顿卡内基地磁研究所访问半年.  相似文献   

9.
王正行 《物理》2012,41(12):823-825
捧着这部煌煌数十万字的遗著,我感慨万千.送走方官兄转眼两年多了.他家人嘱我为书作跋,我虽力所不逮,却不能推托.对这四元数我并不在行,说点感想吧."文革"后期我到北大汉中分校,就知道方官是虞福春和陈佳洱先生麾下两大理论家之一,但无缘相识.那时基础研究基本上都停了,只有加速器有任务,他在忙4.5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和计算,我则在教比高中程度深一点的《基础物理》.我俩走到一  相似文献   

10.
 记得刚上高中,物理老师对我特别严,给我许多题目,逼着我朝他希望的方向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参加了全国物理竞赛,取得了决赛权.但终因根基不扎实,学习不系统及缺乏临场经验,未能进入集训队.回校后的一年中,我在王世勇老师指导下,反思再学习,弥补知识单一的局限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终于在高三以优异成绩进入国家集训队.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想同大家讨论科学中的实验技能间题.对人类来说,科学毕竟有百分之九十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凭这种本领往往超过他人,在某些适当的科学领域中做最有益和最重要的事情.我想强调一下,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是一种天赋,因人迥异.我给大家讲讲我和我的儿子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我们停车房的门推手坏了.我们俩爬上梯子,想查看一下停车房顶部的装置,哪里出了毛病.我们刚爬到那儿,他便说是一个小轮齿错位了.  相似文献   

12.
 应该说,我小时候的兴趣是比较广泛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喜爱着文学与音乐.我究竟是怎样会钟爱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呢?这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与机遇,尤其是许许多多的老师、长辈、同学、朋友给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对我热爱物理学起了不小的作用.这是我不能够忘记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农民,曾考上西安交大电信系.由于患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和眼睛高度近视,体检没过关,未能上大学,回村后,自修理论物理,物理学史,自学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能凭借词典阅读这几种文字的科学资料.我家地处川北山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图书资料匮乏,自身贫病交加,生活和学习十分困难.1988年10月,我从《国内报刊简明目录》上知道新创刊的《现代物理知识》,便订了一份.两年来,我是此杂志的热心读者.她以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五光十色的趣味性,改变了我个人生活.为了研究物理学,我已决定终身不结婚,而《现代物理知识》就成了我的终身伴侣.她  相似文献   

14.
 回想起来,我对物理发生兴趣,实在是件偶然的事.从上小学开始,我并没有显示出在某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只是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我看书的内容很杂:文学艺术、科普读物、历史地理都愿意看.由于完全是出于乐趣,所以读的时候并不求甚解,而且对书的深浅也不大挑剔,当时看起来比较深的书也看了些,现在觉得这对我很有益处.此外,也爱参加一些课外的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5.
 胡宁先生去世了,我国理论物理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前辈.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胡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他的治学精神、扶掖后人的高贵品质,令人终生难忘.五六十年代,我求学于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6.
<正>我于196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黄祖洽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的何汉新同学。1965年10月下放劳动锻炼回来,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先生。那时我生病住院,先生来看我,给我开了一个书单,上面列了三本书:Conrad L Longmire写的Elementary Plasma Physics,L.D.  相似文献   

17.
 夜,静极了.南大校园里,灯火通明.象往常一样,做完了功课、预习之后,又翻阅我生活中的伴侣--《现代物理知识》,仿佛只身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大厅里,聆听王淦昌、张文裕、赵忠尧、朱洪元教授给我讲解物理新发现…….我是一个物理系四年级学生,平时学了不少系统的物理知识,但对许多高深物理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心中总感到迷惑,甚至怀疑现代物理是否陷入繁杂的数学推理之中,变成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学科.读了《现代物理知识》,对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与应用有所了解,使我眼界顿开;它介绍的各种新奇的物理思想、实验和重大发现,使我惊叹不已,激起了我对学物理、用物理的强烈兴趣,心中所有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了.学校不是真空.随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在我周围有不少人感到读书无用,学物理更无出路.  相似文献   

18.
吴征铠老师走了,他是影响我一生的老师,我怀念他,敬仰他.吴征铠老师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55年我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吴征铠老师时任化学系系主任.  相似文献   

19.
 这时正是1945年,实验室的人由国防工作转回来的越来越多.他们要恢复回旋加速器作研究,催了好几次,最后不得不拆掉α谱仪.所以,上面所介绍的现象未能深入观察、研究,始终未得到答案.这是我不满意的一个方面.直到现在想到这事,心里仍很不安,因为问题没有解决,不知是什么东西.我是1943年秋天到的普林斯顿.当时除我所在的组外,科学研究差不多都停顿了,有经验的教师基本上都出去了.教学还有一点,我有时候代莱德伯上核物理课.到45-46年间,一切又开始恢复正常.这个阶段有一个人找我好几次,说现在有一个单位对α能谱的研究工作很感兴趣.不仅天然放射物可放出α射线,人工产生的物质也可以放出α粒子,都需要测量它们的能谱.这个工作可以作一辈子,或许还完不了,待遇也很好.问我是否有兴趣去工作,而且可以把当时正在用的一套仪器带去.  相似文献   

20.
李荫远 《物理》2012,41(7):450-452
在此文中,我只闲话家常式地写出我和恩师王竹溪先生的交往.至于先生学风的严谨、多方面的长才和高尚的人格无须我来多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