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海平均声场角度谱分析法以Ray-mode理论为基础。引进平均声场角度谱的概念以后,可使浅海传播衰减、远程混响和空间相关等平均特性的一些计算变得较为简单。用该法在浅海负梯度和均匀层情况下,计算了远程混响和回波、混响比的距离、深度结构。理论证明,在非均匀层浅海远程探测中,深度可变声呐比固定声呐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本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分析小掠角海底(面)散射的角度、频率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浅海二维海底散射系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浅海中直接测量海底二维后向散射系数的方法,并用来获得散射系数对入射和散射掠角的依赖关系。使用的声频率为10kHz,测量的掠角范围为0.6°至40°。实验中我们还验证了海底散射系数对入射和散射掠角依赖关系的互易性。此外,在测量散射系数的同时,我们测量了10kHz频率的混响级及海底反射系数。实验海区的声速剖面为负跃层。把测得的海底散射和反射系数代入混响理论计算公式所求得的结果与实测到的混响级相符得很好。  相似文献   

3.
在浅海均匀层中,利用三参数海底声学模型,引进声传播有效掠角的概念,推导了声场垂直相关与边界损失等参数的关系;提出了大面积测量低频小掠角海底反射(散射)损失的方法;在0.4—3.15kHz频段内测量了小掠角0.7—15°范围内的边界反射(散射)损失;根据本文结果及有关资料,可以较好地解释浅海平均声场过渡距离随频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浅海近程混响特性对于评估和提高主动声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多次浅海混响实验显示,近程混响强度存在稳定的振荡现象,脉宽基本对振荡的幅度和周期没有影响。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基于射线理论和小斜率近似给出了浅海近程混响模型,仿真与实测数据结果基本吻合。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海底反射声场对单站声纳接收到回声信号的贡献远小于海底近垂向大掠射角散射声场的作用;混响强度振荡现象是海底近程散射声场的多途现象造成的,并由此给出了振荡周期与海深及收发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侯倩男  吴金荣 《物理学报》2019,68(4):44301-044301
在浅海,尤其是负梯度声速剖面和海面较为平静的浅海波导,海底界面反向散射是浅海混响的主要来源.经验散射模型只适用于分析浅海混响平均强度衰减特性,而基于物理机理建立的反向散射模型克服了这一缺陷,但同时也引入了其受地声模型约束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海底反射系数的三参数模型,对浅海远场海底反向散射模型进行了简化,以减少地声模型的输入参数.理论分析了海底反射系数的相移参数可以描述海底对声场的散射作用,无需任何海底地声参数的先验知识.通过对海底反向散射模型近似简化,结果表明在临界角附近和甚小掠射角范围内的海底粗糙界面反向散射模型的角度特性和强度特性受海底沉积层的影响不同:在临界角附近,海底反向散射的角度特性受海底反射系数的相移参数加权,而其散射系数则近似与相移参数无关;对于甚小掠射角,海底反向散射的角度特性近似与海底反射系数的相移参数无关,其散射系数则近似与相移参数的4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高博  杨士莪  朴胜春 《物理学报》2012,61(5):54305-054305
针对浅海多基地远程海底混响, 以声传播的线性信道近似理论为基础, 通过确定海底界面的不均匀起伏特性, 对入射声波的远距离异地混响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求解. 对非水平分层介质的浅海波导, 利用绝热简正波求解信道的传输函数, 得出了小角度斜坡海底的远程海底混响强度, 以下坡海底为例, 分析对比了不同海底倾角斜坡海底对远程异地混响强度及其衰减规律的影响. 理论仿真表明, 波导的传输效应对多基地远程海底混响强度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假设均匀浅海的混响主要是海底混响,在海底散射为均匀散射和兰贝特散射两种情况下用简正波方法分别计算了无指向性和有指向性发射、接收时的远程平均混响强度,并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广前文所述计算均匀层浅海远程混响强度的方法,使之能对由两个等速层L_1(靠近海底)、L_3(靠近海面)和一夹于其间的梯度层L_2所构成的非均匀浅海进行计算.在这种混合层中的声线按其能否穿透梯度层L_2可分为两类.考虑到在远程情况下所有有效声线的掠射角都较小,从而可近似地求得计算混响所需的各声线的掠射角.文中计算了收发合置于上层L_3时的海底和海面混响强度I~+_3b、I~-_3b和I~+3s,这里“±”表示梯度a(?)0.远程的计算结果表明I~+_3b~r~7/2(对均匀散射)、I~+_3b~r~-4(对兰贝特散射)、I~_3b~r~-5(对两种散射),I~+_3s~r~-1(对均匀散射).对收发合置于下层L_1的情况可作类似的计算,不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海洋混响对主动声纳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一直是水声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南海实验中获取了深海混响实验数据,包含近海底大接收深度的混响信号,其强度随时间变化存在锯齿形结构.为对混响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射线理论提出了一种深海海底混响模型,能够计算本地混响和异地混响强度,并可解释深海混响信号的产生过程.该模型首先对海底散射体进行网格式划分,然后根据每个网格内散射体产生混响信号的准确时间进行混响计算,对于传播路径丰富的深海环境比传统按圆环或椭圆环处理散射体的方式更加精确.在多种收发距离和接收深度条件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大接收深度,混响整体吻合较好;而靠近海面处的混响,二者的一致性下降.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的海底散射系数参数适用于该实验海区,同时验证了该散射系数模型对于小掠射角海底散射更加准确,对应深海大接收深度混响.  相似文献   

10.
张荣瀚  李琪 《声学学报》2013,(5):548-554
研究了浅海非线性内波对远程混响场的影响。通过分析非线性内波活动引起声源到海底散射元以及散射元到接收点之间的声传播变化,给出了非线性内波引起远程混响强度变化的表示,建立了非线性内波存在下的浅海远程混响模型,数值计算了非线性内波运动引起远程混响强度的变化。理论和数值计算表明,非线性内波的活动能够引起远程混响强度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远程混响强度增强。通过讨论非线性内波引声简正波的耦合效应,给出了其引起远程混响强度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