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菠荪 《应用声学》1999,18(3):39-46
本文利用环绕声重发的声像定位理论,探讨了对5.1通路(3/20环绕声系统的改进方法。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系统现有的分立-对信号馈给方法,而采用文中所提出的新的信号馈给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现有方法的缺陷,使系统不但可重发稳定、明晰的前方声像,而且可重发稳定的侧向声像,并且听音区域有所扩大,因而改进后的系统既可用于伴随图像的声音重发,又可作为通用系统(兼容地)用于不伴随图像伯声音重发  相似文献   

2.
频率对环绕声声像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双耳相位差的高级近似,导出了中频情况下适用的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平面环绕声声像定位公式。在低频时该式将化为通常的环绕声声像定位公式,而随着声音频率的增加,声像位置将与频率有关。将新的公式用到方型排列和棱型排列的4-4-4环绕声系统,得到了同实验相一致的结果。文中着重指出,声像随频率而变化是导致环绕声重发中侧向声像不稳定的重要在而为今后改进环绕声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立体声技术近年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和评论了立体声技术近年来的进展,包括声像定位理论和实验,传统的双通路立体声系统的改进,环绕产系统,高清晰度电视声系统,假头型立体声系统,数字声频技术在立体声的应用等.文中最后还叙述了对立体声今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仝菁  谢菠荪 《应用声学》2005,24(6):381-388
提出一种改进的5.1通路环绕声的三扬声器虚拟重发系统。本文首先指出,现有的两扬声器虚拟重发存在听音区域窄、声像稳定性差等缺陷。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声实验证明,采用一对布置在前方±30°的全频带扬声器和一个前方0°的高频中置扬声器组成5.1通路环绕声虚拟重发系统,不但可提高重发声像的稳定性,且扬声器布置实际可行,信号处理相对简单。因此所提出的虚拟系统及其扬声器布置是适合于电视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承云  谢菠荪 《应用声学》2016,35(4):283-287
为改善5.1通路环绕声的双耳重放性能,提出一种基于低价头踪迹跟踪模块的动态双耳重放方法。头踪迹跟踪模块通过单片机采集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计算出倾听者头部水平方向信息,并将其经USB接口传给计算机进行动态双耳声信号合成。心理声学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消除虚拟声源前后混乱和头中定位现象,提升5.1通路环绕声双耳重放的虚拟声源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6.
从过去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半三维空间立体声重发系统中,由于其摈弃了上、下方向的方向信息并取消了下方的扬声器,这就使重发声像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了位置畸变。本文就在原有的左、右方向信号S,前、后方向信号D以及“和”信号M导出一个与上、下方向信息有关的辅助信号C_H,并与原来的M、S及D三个信号共同组成一组三维空间立体声的重发信号,在重发中可以产一个无声像位置畸变的重发声场。但是,辅助信号C_H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方向信号,所以重发声场中的声像位置分布也只限于排列在重发声场的上(或下)方;而不是遍布于整个空间。 这种重发方式如果用于半三维空间立体声系统中时,就可用以矫正声像位置畸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空间声的目的是通过电声的手段重放声音空间信息,给聆听者再现特定的空间听觉感知。它在文化生活、通信、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方面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国内对空间声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五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和国际上的发展前沿相接轨的。本文在回顾空间声的基本原理与分类、国际上空间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侧重评述了国内空间声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头部尺寸对虚拟声像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利用立体声像的相关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用扬声器重发虚拟声时,倾听的头部尺寸对声像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实际倾听的头部尺寸与虚拟声信号处理所用头部模型的尺寸有差别时,前方范围内的声像位置畸变较小,但侧向的声像位置畸变较大,因而本特别指出,倾听头部尺寸的不同是虚拟声重发时侧向的声像位置畸变的重要原因,声像定位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5.1通路环绕声的虚拟重放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5.1通路环绕声虚拟重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法。首先对5.1通路环绕声的虚拟重放声场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的系统存在听音区域窄、声像位置畸变、重放音色改变等缺陷。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将一对前方重放扬声器布置缩窄到士±15°、音色均衡的信号处理等措施,可较好地克服现有系统的缺陷,且信号处理也相对简单。心理声学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证明系统可重放出整个前半平面(约±90°)的立体声像。因此所提出的系统及其扬声器布置是适合于电视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谢菠荪 《声学学报》2001,26(6):481-488
提出了一种新的6.1通路环绕声系统及系统的两种不同的信号馈给法。通过理论和实验证明了系统可重发水平面内360°的声像,特别是侧向和后方的声像效果较现有的5.1通路系统有明显的改善,因而适合作为通用的环绕声系统。文中同时证明了新系统与5.1通路系统完全兼容,利用现有的方法即可实现信号的兼容记录与重发。  相似文献   

11.
I.IntroductionAnidealplanarsurroundsoundsystemshouldreproduceanaturalanddistinctimageandshouldnothavetheeffectofAnagepositi9ndistortion.Itshouldalsohaveagoodeffectoverawidelisteningarea)agoodcompatibilitywith8tereosystem.ItshouldnotrequiremanytransInissionchannels.InthispaPeritisproposedthataseriesofplanarsurroundsoundsystemstomeetaboverequlremellts.II-ThereproductionsignalsoftheperfectplanarsurroundsoundsystemFirstthecharacteristicsofaperfectplanarsurroundsoundsystemareanalysed.There-prod…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基于声强差效应进行设计的声源定位系统,以STM8单片机为数据处理核心,有源蜂鸣器组成近场声源模块。通过演示对近场声源的实时定位,解决了原有定位技术的对近场声源跟踪不连续的问题,使声源定位这一技术更加实用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13.
圆柱定程干涉法声速测量系统的实验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圆柱腔体共振频率的测量方法,测试了新建立的声速实验系统,结果显示圆柱共鸣腔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共振频率的测量不确定度小于5×10-6。采用Ar气(99.999%)标定了声速共鸣腔的有效长度,不确定度为1.8×10-5。开展了303~333 K下CO2的气相声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验工质具有较高的纯度(>99.995%)时,气相声速的测量精度优于0.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包含自旋极化效应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研究了Fe3C的高压弹性和声学性质. Fe3C在压力作用下由铁磁基态转变到非磁性的高压态,相变压力约为73 GPa. 计算了Fe3C 的Hugoniot线,并根据沿Hugoniot线的弹性常数计算了铁磁状态和非磁性状态的声速. 对比Fe单质,非磁性Fe3C 的压缩波和剪切波声速与地核的地震波数据更为接近,证实了C元素是构成地核的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大型粮仓中局部出现害虫鸟类时可以快速找出其位置,解决目前声源定位设备成本高、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的问题,对波达声差(TDOA)定位技术和互相关时延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改进了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算法,设计实现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简易声源追踪系统根据害虫害鼠发出声音进行位置追踪进行粮仓管理。详细介绍了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系统可以实现参数设置、声源坐标的实时获取、文件存储、三维动态和数值显示等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好、精度高、计算量小、工作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仝欣  齐娜  孟子厚 《声学学报》2018,43(1):101-111
通过分析双耳录音与真实听音之间的差别,推断存在影响听觉方向感知的隐性线索,而由头部及外耳结构引起的耳道入口处截面声压分布模态可能是其中一种。首先,通过听音实验利用反证法证明听觉方向感知隐性线索确实存在,并归纳总结出隐性线索的有效作用频段;然后,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计算耳道入口处的声压分布,仿真结果表明耳道入口处声压分布是不均匀的,且分布模态与声源方向有关,从数值仿真的角度验证了耳道入口处截面的声压分布模态携带了声源方向信息,可以作为一种隐性定位线索;仿真计算所得前、后声源方向耳道入口处声压分布模态差异显著的频段与听音实验所得的隐性线索有效频段基本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耳道入口处声压分布模态是一种方向感知隐性线索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窄脉冲声用于大样品的吸声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伟伟  侯宏  孙亮 《应用声学》2010,29(6):430-436
本文利用逆滤波器原理,在空间产生了波形可控、长度在毫秒量级的窄脉冲声信号,分别采用脉冲分离法和脉冲叠加法,对一种毛毡材料和三种不同厚度的海绵材料进行了吸声系数的测量。实验证明,基于窄脉冲声信号的吸声测量结果与ISO13472-1:2002中的MLS脉冲法及阻抗管的测量结果基本吻合。采用窄脉冲进行吸声测量,可以减少样品边缘和周围环境对测量信号的干扰,提高现场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