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荧光光谱法研究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与DNA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采用阿霉素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水溶性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简称杯[8]胺或CX8)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并考察了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及解链DNA对DNA和杯[8]胺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发现,DNA能猝灭阿霉素的荧光,向该体系中加入杯[8]胺时荧光又逐渐增强,这说明杯[8]胺能与DNA的磷氧负离子强烈作用。通过Scatchard图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杯[8]胺对DNA-阿霉素的影响表现为混合模式,一方面,在中性或酸性的条件下,杯[8]胺能中和DNA上的磷氧负离子,导致DNA收缩,从而影响DNA的构象,使嵌入的阿霉素从DNA中部分游离出来,荧光增强;另一方面,杯[8]胺与阿霉素也存在静电位点竞争。  相似文献   

2.
杯[4]芳烃下缘引入荧光基团,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新型杯[4]芳烃衍生物(25,27-二2-甲基喹啉杯[4]芳烃,简称MQBC)。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研究了MQBC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其Zn2 和Cu2 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分析。MQBC与Zn2 和Cu2 作用主要源于其杯式腔体下缘的氧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参与配位,紫外光谱实验发现MQBC与Zn2 作用后,226 nm处的吸收强度减弱,315 nm处吸收强度增强,同时测定了结合常数(K=2 064 L.mol-1)与结合比(n=1),MQBC有用于对微量Zn2 检测的前景。荧光光谱实验发现MQBC存在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PET),导致其荧光较弱;当其与Zn2 和Cu2 生成配合物后,光诱导电子转移受阻,荧光增强。文章初步探讨了光诱导电子受阻作用机理,研究了Zn2 和Cu2 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室温下研究了酸性(pH=2.00)、中性(pH=7.00)及碱性(pH=9.00)条件下对磺酸基杯[4]芳烃(SCX4)、对磺酸基杯[6]芳烃(SCX6)及对磺酸基杯[8]芳烃(SCX8)与儿茶素的包合作用.固定儿茶素浓度,逐渐改变对磺化杯[n]芳烃的浓度,儿茶素的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表明主-客体包合物的形成.同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出包合常数,初步验证了对磺化杯[n]芳烃与儿茶素1:1的包合模式,并且室温条件下,SCX8在pH=9.00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对儿茶素的包合能力最强,包合常数为2.769×104L·mol-1.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HOCB6)与甲基橙(MO)之间的包结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体分子的加入,MO荧光增强且蓝移,说明客体被纳入主体分子的疏水性穴腔,形成内包结物.主客体分子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形成1∶1型的HOCB6-MO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41×103 L·mo l-1.同时采用葫芦[6]脲(CB6)、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和β-环糊精与MO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也能与葫芦[6]脲形成1∶1型的内包结物,但包结常数较小(34.65 L·mol-1);与β-环糊精形成1∶2型的内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6.14×106 L2·mol-2;与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形成1 ∶ 1型的外包结物,导致荧光强烈猝灭,包结常数为1.35×104L·mol-1.  相似文献   

5.
以硫杂杯[4]芳烃为母体,在其1,3-位连接羟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2,4-位以三氮唑为连接基,将苄基引入硫杂杯[4]芳烃的下沿,得到硫杂杯[4]-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荧光探针(s1)。探针s1发射强烈荧光,在CH_3CN介质中的相对荧光量子产率为0.43。在DMF/H_2O介质中,以310nm为激发波长,Fe~(3+)能选择性猝灭探针s1在390nm处的荧光;在CH_3CN介质中,以245nm为激发波长,I~-能选择性猝灭探针s1在310nm处的荧光,光谱滴定和等温滴定量热均测出探针s1与Fe~(3+)或与I~-形成1∶1配合物,结合常数均达105。结合自由能表明配合为自发过程。荧光猝灭检测Fe~(3+)和I~-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7)~1.6×10~(-4) mol·L~(-1)和1.0×10~(-7)~8.5×10~(-5) mol·L~(-1),检测限分别为2.30×10~(-8) mol·L~(-1)和1.17×10~(-8) mol·L~(-1)。同时,利用识别和竞争配合作用,控制Fe~(3+)和F~-的输入使探针s1发射荧光或荧光猝灭,构建了分子水平上的逻辑电路。红外光谱推测探针s1分子中三氮唑基的氮原子参与了识别Fe~(3+)的配位,而探针s1分子中三氮唑环上的芳氢与I~-形成氢键而实现识别。  相似文献   

6.
模拟人体生理条件,利用荧光光谱和UV-Vis吸收光谱研究对磺酸基杯芳烃与胃蛋白酶的作用机理。由Stern-Volmer方程及UV-Vis吸收光谱得其荧光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求出结合常数。由热力学参数判断其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同时根据能量转移理论得出荧光给体和受体间的距离r。并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得出对磺酸基杯芳烃存在下胃蛋白酶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螺双杯[4]芳烃-冠-3醚在溶液状态下的1H、13C、1H-13C HMQC、1H-13C HMBC、1H-1H TOCSY等核磁共振谱,对其1H、13C谱进行了归属,确定了室温该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稳定构象为锥式,并利用2D NOESY近似求出杯芳烃区的各种氢的距离,以此为约束进行了模拟淬火计算,证实了2D NOESY谱中多种羟基存在方式,并利用二维交换矩阵计算得出几种羟基的交换速率及其与溶剂中痕量水的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8.
用再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纳米微粒子一杯[4]芳烃纳米粒子(CN),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平均尺寸约为40 nm,与杯[4]芳烃分子相比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在弱酸性条件下,适量的Fe3 能使其荧光发生明显猝灭,荧光猝灭值与Fe3 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Fe3 的荧光新方法.在最优化条件下,测得Fe3 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1.0×10-6~2.4×10-5 mol·L-1和3.1×10-7 mol·L-1.将其应用于水样中三价铁离子的定量分析,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利用硫杂杯[4]芳烃衍生物与罗丹明乙二胺发生酰化反应,合成了2个具有双罗丹明基团的1,3-硫杂杯[4]罗丹明乙二胺酰胺衍生物.在实验条件下,衍生物与Fe3+均能形成1:1配合物,配合物的形成诱导了衍生物分子中罗丹明基螺环开环,而表现出良好的荧光和比色探针性能.1,3-硫杂杯[4]罗丹明酰胺-2,4-酯对Fe3+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对叔丁基杯[8]芳烃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合成了以RE3 (Sm3 ,Eu3 ,Tb3 ,Dy3 )及Tb3 掺杂Ln3 (La3 ,Gd3 ,Y3 )为中心,以对叔丁基杯[8]芳烃(LH8)及DMF,DMSO为配体的两个系列14种同核与掺杂稀土固体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热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及荧光性能研究.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所有Tb3 及其掺杂配合物具有较强的特征荧光,第二配体DMF对Tb3 及其掺杂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比DMSO更明显,掺杂荧光惰性离子对Tb3 的荧光增强作用顺序为La3 <Gd3 <Y3 .  相似文献   

11.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ruthenium(II)-bipyridine-tert-butylcalix[4]arene complexes (Rubc2 and Rubc3) with proteins (BSA and ovalbumin) using absorption, emission, excited state lifetime and circular dichroism techniques and by docking studies show that luminophore-receptor system bind strongly with proteins. An enhancement of absorption as well as emission intensity of Ru(II)-calixarene complexes in the presence of proteins, but the quenching of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proteins in the presence of Ru(II)-calixarene complexes are th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The enhancement of emission intensity of Ru(II)-calixarene complex, in the presence of proteins, is due to th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from protein to Ru(II)-calixarene complex. Among the two Ru(II)-calixarene complexes synthesized Rubc3 has more efficient binding and energy transfer than Rubc2 and BSA, with a large cavity size, has the advantage for binding over ovalbumin. Docking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presence of tert-butylcalix[4]arene moiety in Ru(II)-calixarene complexes facilitates binding with proteins. After the binding of Rubc2 and Rubc3 with proteins, the nearby fluorophores present in proteins are in optimal distance from the ruthenium centre for efficient FRET process to occur.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对磺酸基杯[4]芳烃(1),并用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1)在柠檬酸缓冲溶液(pH=5.92,0.1 mol·L-1)中对吖啶的包结行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当加入(1)后,吖啶的荧光峰有红移,且荧光强度随着所加的(1)浓度的增大而发生猝灭.结果显示二者形成了1∶1的稳定包合物.计算了在15.0,20.0,25.0及30.0℃下的包结稳定常数,它们依次为3.08×105,4.45×104,2.58×104和8.90×103,并计算了热力学参数△G,△H和△S.结果说明反应是放热的且是焓变驱动的.其包结机理可能为吖啶部分进入了对磺酸基杯[4]芳烃的空腔中,且吖啶稠环的质子化的N原子与(1)的一个SO3-基团之间以较强的静电作用成键;在此强静电作用的驱动下以及较弱的范德瓦耳斯力、疏水作用的辅助下主客体形成了1∶1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用荧光及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对硫堇的包合以及β-环糊精-硫堇包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 7.2的PBS缓冲液中,β-环糊精以1∶1包合硫堇,包合常数为527 L·mol-1(可见光谱法)、444L·mol-1(荧光法);DNA的引入使环糊精-硫堇包合物的吸收波长红移,吸光峰强度降低;环糊精-硫堇包合物的荧光发生蓝移并有猝灭现象,猝灭常数为6.12×104 L·mol-1.荧光及可见光谱数据表明,环糊精-硫堇包合物以嵌入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其结合比是1∶1.  相似文献   

14.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has been used to image on a highly orientated pyrolytic graphite substrate an inclusion complex between the sodium salt of the trisulfonated triphenylphosphine (TPPTS) and the β-cyclodextrin (CyD). The images we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tructure that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is inclusion complex and it is postulated that β-CyD/TPPTS inclusion complex lies on the apolar graphite substrate by its primary face. A correlation of image contrast with the frontier orbitals of the inclusion complex is also clearly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ase of CyD-based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The self-assembly of the inclusion complexes on the graphic surface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血浆中溴新斯的明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血浆样品加沉淀剂苦味酸氢氧化钠溶液,旋涡离心,经四丁基氯化铵萃取后取上清液进样测定。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庚烷磺酸钠溶液(0.01mol/L,磷酸二氢钠0.013mol/L,用磷酸调节pH 3.0)∶乙腈=77∶23,V/V;紫外检测波长26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30℃。血浆中溴新斯的明的检出限为0.005mg/L,定量下限为0.01mg/L。血浆中溴新斯的明的线性范围为0.05—10.0mg/L,r=0.9991。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血浆中溴新斯的明的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16.
以4-氨基-1,2,4-三氮唑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 在冰醋酸催化下合成了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醛(L)。 然后利用L与过渡金属硝酸盐[M(NO3)2·xH2O(M=Cu, Co, Zn, Cd; x=3~6)]在无水乙醇中反应, 制得固态配合物M3L6(NO3)6(H2O)2。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该物质是一种多晶粉末状的发光材料, 在紫外光的激发下, 在乙醇溶液体系中的荧光发射峰在416 nm处, 为蓝色荧光, 色纯度高, 荧光量子效率高, 而配合物M3L6(NO3)6(H2O)2的荧光发射峰则红移至445 nm左右, 同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强。 M3L6(NO3)6(H2O)2中与M(Ⅱ)发生配位作用的基团是配体中三氮唑环上的氮原子。  相似文献   

17.
徐捷 《光学学报》1990,10(3):281-285
在用双光子激发产生的Xe(5p~56p)原子与N_2分子碰撞过程中,有效地生成了N_2(B~3П_g,v=9~14)振动激发态.观察到相应的Δv=4的N_2(B~3П_g-A~3∑_u~+)辐射跃迁萤光,测量了Xe(6p)原子在N_2中的淬灭速率常数,对碰撞弛豫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Tb(2,2′-oba)_2(phen)_2]~-(H_3~+O)(2,2′-oba=2,2′-联苯醚二甲酸,phen=1,10-邻菲啰啉),并用X-ray单晶衍射仪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是由两个邻菲啰啉和两个2,2′-联苯醚二甲酸铽离子构成的单核分子。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在489,546,584和622nm处出现发射峰,归属为中心Tb~(3+5)D_4→7 FJ(J=6-3)跃迁产生的特征荧光。在546nm处的发射最强,对应于~5D_4→~7F_5跃迁,为绿光。探讨了不同金属阳离子对配合物的荧光效应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3+对配合物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作用,在生理环境pH 4.0~8.0范围内仍然适用,因此配合物可用于生命体系中的Fe~(3+)作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9.
EXAFS研究硫酸硫脲反萃季铵氰化金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铵盐可以直接从氰化浸出液中萃取金 ,但反萃困难。酸性硫脲通空气反萃体系是目前从季铵盐中反萃氰化金最有效的体系 ,但对其机理的研究很少。文章采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EXAFS)等方法研究了硫酸硫脲从负载氰化金季铵盐中反萃金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反萃过程中 ,硫酸、硫脲和硫脲金都能以中性分子进入有机相 ,中性缔合在季铵盐反萃过程中不可忽视。反萃机理如下 :(1)硫酸和硫脲首先进入有机相被萃取 ;(2 )在有机相中 ,硫脲争夺金的氰根配位 ,使氰化金变成硫脲金 ,同时游离出来的氰根与硫酸中的氢离子作用变成氢氰酸 ,在鼓空气搅拌条件下氢氰酸被空气迅速带走排除 ;(3)硫脲金配合物在有机相和水相中分配 ,大部分硫脲金进入水相 ,从而达到反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铕与 2 噻吩乙醛酸 (HL)和邻菲罗啉 (phen)的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测定了配合物的分子式为 [EuL2 phen·(H2 O) 3 ]NO3 ;配合物中的Eu(Ⅲ )离子与 2 噻吩乙醛酸和水分子中的O原子以及邻菲罗啉中的N原子配位。在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配合物中Eu(Ⅲ )离子的5D0 7F1和5D0 7F2 跃迁分别位于 5 92和 6 18nm。该固体配合物于室温下被紫外光激发可以发出强的特征红色荧光。IR光谱中 ,2 噻吩乙醛酸的特征吸收峰νCO (1719cm-1) ,νC—O(12 32cm-1) ,δO—H(90 9cm-1)在形成配合物后消失。在配合物中出现—COO-的反对称νas(16 4 2cm-1)和对称νs(14 0 8cm-1)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HNMR谱图中 ,2 噻吩乙醛酸环上的 3个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形成配合物后移向高场 ,邻菲罗啉环上 4种不同环境的质子峰的化学位移形成配合物后向低场移动。从TG曲线可以看出 ,此配合物在常温至 2 5 0℃以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