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气体放电中纳秒脉冲波形的实验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张国峰 董有尔《大学物理》,2006年第25卷第8期
|
|
在利用示波器测试交流电弧发生器的一级放电回路的振荡波形时,在主振荡波形中观测到纳秒脉冲振荡波形.针对纳秒脉冲振荡波形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初步的理论分析,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能够为气体放电的纳秒脉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依据.
|
2.
|
时变软阈值法在纳秒脉冲信号去噪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2
|
|
|
|
|
潘洋 严萍 袁伟群《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第17卷第5期
|
|
对工程上常用的几种小波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选定双正交小波为纳秒脉冲信号分析的母波,根据纳秒脉冲放电时产生的电磁干扰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尺度分析的时变软阈值法,并对纳秒脉冲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用Matlab自带的doppler波形和方波发生器产生的上升沿小于1 ns的方波对此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时变软阈值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固定软阈值法。
|
3.
|
LIA组元的脉冲功率调制系统研制
|
|
|
|
|
张恩官 胡声种 章林文 邓建军《强激光与粒子束》,1990年第2卷第1期
|
|
本文介绍一种以加速组元为终端负载的纳秒脉冲功率系统。获得的加速间隙电压为350kV,90ns(半高宽),波形上升时间为30ns;Blumlein主开关工作电压大于280kV,抖动小予1.5ns(均方根值)。对同轴场畸变开关性能的进一步改善作了必要的讨论,提出了用等场强原则偏置触发极,比通常采用自然中位面方法,可使开关工作电压提高8.7%。
|
4.
|
纳秒脉冲气体放电中逃逸电子束流的研究
|
|
|
|
|
章程 马浩 邵涛 谢庆 杨文晋 严萍《物理学报》,2014年第63卷第8期
|
|
经典的放电理论(Townsend和流注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纳秒脉冲放电中的现象,近年来基于高能量电子逃逸击穿的纳秒脉冲气体放电理论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有研究发现,高能逃逸电子是纳秒脉冲气体放电中的新特征参数. 本文研制了用于测量纳秒脉冲放电中逃逸电子束流的收集器,并对脉宽3–5 ns、上升沿1.2–1.6 ns激励的大气压纳秒脉冲气体放电中逃逸电子束流进行了测量. 收集器采用类似法拉第杯的原理,利用金属极收集纳秒脉冲放电中的高能电子,并转换为电信号后由示波器采集. 为了获得更好的逃逸电子束流波形,对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收集器的阻抗匹配特性. 基于上述的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研究了纳秒脉冲气体放电中逃逸电子的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收集器可以有效地测量到逃逸电子束流,改进设计后收集器测得的逃逸电子束流的时间分辨率和幅值均得到提高. 施加电压约80 kV 时,大气压空气中的逃逸电子束流幅值可达160 mA,脉宽小于1 ns. 多个脉冲激励放电的结果表明逃逸电子束流收集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瞬态响应与时间分辨率比较稳定. 关键词: 气体放电 纳秒脉冲 逃逸电子束流 收集器
|
5.
|
纳秒脉冲下聚合物电树枝引发实验方法
|
|
|
|
|
张伟 王珏 张东东 欧阳文敏 严萍 高迎慧《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第23卷第4期
|
|
借鉴直流、交流的研究经验,比较了纳秒脉冲条件下几种不同的电树枝老化实验方法。对单针-板电极和多针-板电极在纳秒脉冲下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多针-板电极系统可以在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步进法和累加法进行了不同频率下聚苯乙烯电树枝引发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纳秒脉冲下聚苯乙烯电树枝引发电压-频率特性基本一致,在50~500 Hz范围内,引发电压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在500~800 Hz范围内,引发电压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加。最后讨论了对于不同脉冲功率装置中绝缘材料老化试验设计的方法。
|
6.
|
快速电信号的外电光采样测量系统 被引次数:4
|
|
|
|
|
王云才 王贤华《光子学报》,1997年第26卷第3期
|
|
建立了小型适用的外电光采样系统,利用增益开关半导体激光器产生的皮秒超短光脉冲做为取样门,以LiTaO3电光探头作为电场传感器,实现了对梳状波电脉冲波形的光学采样测量,测量结果与用采样示波器测量的结果相符.分析了系统的主要性能,获得了25ps的时间分辨率及20mV/√Hz的电压灵敏度.实验分析了电光探头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同时用该系统测量了共面微带传输线的传输特性.
|
7.
|
NS-200加速器束流脉冲化技术
|
|
|
|
|
祖秀兰 杨海素 娄本超《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年第1期
|
|
结合NS-200加速器的结构特点,对束流脉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制了束流脉冲化系统装置、高频电源系统、建立了控制系统和脉冲测量系统。通过安装和调试,获得了半宽度3.5ms的聚束脉冲,实现了纳秒脉冲运行方式。
|
8.
|
ns脉冲测量中的波形重建
|
|
|
|
|
付佳斌 卿燕玲 卫兵 杨礼兵《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第22卷第11期
|
|
为修正高电压测量探头寄生参数对测量ns脉冲波形的影响,对探头的数字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对低电压标定所得标准参考信号和探头信号做傅里叶变换,得到其各自的频谱密度,然后通过相除,得到探头灵敏度与频率的关系和信号相位与频率的关系。在实测时,再对测得信号做傅里叶变换,将得到的频谱密度乘以探头灵敏度及信号相位对频率的函数,通过傅里叶逆变换重建出待测信号。通过不同信号进行波形重建实验证明,此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修正高电压测量探头寄生参数对ns脉冲波形的畸变。
|
9.
|
有机分子激发态非线性吸收的瞬态特性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王玉晓 杨淼《光学学报》,1996年第16卷第12期
|
|
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单脉冲光的输入与输出波形来研究激发态非线性吸收的新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了纳秒脉作用下类卟啉镉溶液与甲基橙溶液的三重激发态的非线性吸收特性,前者为反饱和吸收现象,后者是由饱和吸收转化为反饱和吸收的新现象,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拟和正确性。
|
10.
|
重复频率亚纳秒脉冲硬X射线发生器 被引次数:6
|
|
|
|
|
全林 屠荆 樊亚军 刘月恒 张永民 周金山 刘胜 马彦良 张继红 李达《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第19卷第6期
|
|
研制了一种重复频率快脉冲硬X射线发生器,该发生器的主要设备包括纳秒脉冲功率源、亚纳秒脉冲发生器、功率负载二极管装置、真空系统和二极管运行监测探测器5部分。对该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进行了介绍,通过建立的发生器运行电参数监测以及辐射场参数测量手段,对源的运行电流、电压参数以及辐射场参数进行了初步监测和分析,并考验了源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发生器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灵活、稳定性好,实现了射线的能量上限、能谱、强度、脉宽等多种重要参数在线可调,且射线有一定的强度,可以为快响应探头标定等实验提供合适的纳秒、皮秒脉冲硬X射线辐射场。
|
11.
|
Tesla变压器型重复频率纳秒脉冲源的研制
|
|
|
|
|
姜立秋 王之江 俞斌 腾云 曾臻《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第27卷第1期
|
|
脉冲变压器与陡化开关结合的方式是产生纳秒脉冲较为成熟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研制了一种基于空芯Tesla变压器和陡化开关的紧凑高压重复频率纳秒脉冲源.该脉冲源主要由重复频率充电模块、Tesla变压器和陡化开关三部分组成,重复频率充电模块主要通过晶闸管的时序配合实现,Tesla变压器为脉冲源装置系统的核心及主升压模块,陡化开关是一个三电极自击穿型气体开关,用于将变压器次级输出的电压陡化成纳秒快脉冲波形,对该重复频率脉冲源以上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脉冲源可以在6 kΩ的负载电阻上输出幅值100 kV、上升沿约为30 ns、最高频率可达500 Hz的高压纳秒脉冲.
|
12.
|
真空绝缘子脉冲表面电场在线测量系统的实现
|
|
|
|
|
刘微粒 邹晓兵 付洋洋 王鹏 王新新《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第26卷第4期
|
|
基于Kerr电光效应,建立了用以对纳秒脉冲高电压作用下的真空绝缘子表面电场进行在线测量的实验系统。该测量系统由快脉冲高电压源、YAG激光器、同步控制系统、被测中空薄壁绝缘子及Kerr效应单元、光学相位差检测系统等部分构成。利用YAG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触发导通快脉冲高压源中的高压气体开关,使其给被测绝缘子试品上施加一个脉宽100ns的高压脉冲方波。利用同步控制,使得探测激光在试品上的脉冲方波达到幅值后,入射到Kerr腔体中对Kerr效应进行探测。从而实现了对绝缘子表面电场的在线测量,并给出了初步的测量结果。
|
13.
|
基于自衍射效应的自参考光谱干涉方法的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李方家 刘军 李儒新《物理学报》,2013年第62卷第6期
|
|
研究一种基于非线性透明光学介质中的自衍射和自参考光谱干涉的新方法来进行飞秒激光脉冲测量. 实验中, 基于此新方法设计一种简单装置, 对800 nm 中心波长, 约40 fs 近无啁啾飞秒激光脉冲进行测量, 并与自参考光谱相干电场重建法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此新方法与相应的装置结构简单, 可以对深紫外到中红外光谱范围的飞秒脉冲进行测量. 关键词: 飞秒激光脉冲 自参考光谱干涉 自衍射 脉冲测量
|
14.
|
提高飞秒超强激光对比度测量动态范围的一种新方法
|
|
|
|
|
李伟昌 王兆华 刘成 魏志义《物理》,2011年第40卷第4期
|
|
普克尔盒(Pockelscell)和格兰棱镜以一定方式组合使用时能对超强激光脉冲的主脉冲进行消光而不会削弱预脉冲的强度,利用这一特性,文章作者设计搭建了一套高动态范围的激光纳秒对比度测量系统,利用该方法将对比度在ns量程内的动态测量范围提高了3个量级,并实验测得了2.95×10-8的纳秒对比度.
|
15.
|
同轴电缆测量纳秒脉冲信号衰减的数字补偿
|
|
|
|
|
付佳斌 卿燕玲 卫兵 杨礼兵 丰树平《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第23卷第10期
|
|
为了减小较长的信号传输电缆对纳秒量级前沿测量信号波形的畸变,提出了一种同轴电缆信号衰减数字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信号在电缆中传输的衰减特性,结合标定或者扫频所得频响进行拟合,得到电缆的频响特性函数,再对电缆的出口信号进行反补,可以重建入口信号。经过实验验证,此补偿方法可以明显改善信号传输系统的频响特性,对于实验中的100 m的SYV-50-7-2同轴电缆,补偿前传输带宽-3dB约在40 MHz处,补偿后传输带宽约为1 GHz。
|
16.
|
重复频率纳秒脉冲聚四氟乙烯薄膜击穿特性 被引次数:1
|
|
|
|
|
章程 邵涛 龙凯华 王珏 张东东 严萍《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第22卷第3期
|
|
实验研究了聚四氟乙烯薄膜在重复频率纳秒脉冲下的击穿特性,选用脉冲上升时间约15 ns,脉宽30~40 ns,重复频率1~1 000 Hz。测量并计算了击穿前后的电压电流波形、重复频率耐受时间和施加脉冲个数与击穿特性密切相关的参数。结果表明,重复频率纳秒脉冲下聚四氟乙烯薄膜击穿场强为MV/cm量级,重复频率耐受时间随施加场强和重复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薄膜本身性质及油浸时间使实验数据具有分散性,重复频率纳秒脉冲下聚四氟乙烯薄膜击穿应考虑重复频率条件下的热积累效应和材料缺陷。
|
17.
|
低抖动纳秒级前沿的氢闸流管高压脉冲源
|
|
|
|
|
郝晓敏 唐丹 陈敏德 王欣《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第16卷第2期
|
|
试验用功率MOSFET驱动氢闸流管,做成幅度可达15kV、前沿小于10ns、抖动低于1ns的高压纳秒级前沿脉冲源。简要介绍了脉冲源的电路结构,着重从氢闸流管储氢器加热电压、阴极加热电压、触发脉冲幅度、前沿和延迟几方面测量分析了其对脉冲源输出特性的影响。
|
18.
|
用于长脉冲多束团直线加速器的SLED系统 被引次数:1
|
|
|
|
|
顾鹏达 裴国玺 王书鸿《中国物理 C》,2001年第25卷第4期
|
|
根据长脉冲多束团直线加速器对输入微波波形的要求,系统研究了带有SLED的微波系统,由SLED基本理论推导了输出RAMP波形和平顶波形脉冲时SLED所需的输入波形,给出SLED的参数优化方法.用冷测实验对所发展的理论进行了验证,第一次用SLED产生了RAMP波形和平顶波形的RF脉冲.
|
19.
|
等阻抗超宽带高能微波发生器模拟研究 被引次数:2
|
|
|
|
|
高怀林 刘濮鲲 阮存军《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第24卷第3期
|
|
基于等阻抗-双脉冲成形线技术,建立了一个超宽带高能高功率微波发生器理论模型。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等阻抗超宽带高功率微波发生器,可以同时产生纳秒主脉冲和皮秒前沿脉冲;通过控制皮秒脉冲成形线输出开关闭合的延迟时间,可以调制皮秒脉冲和纳秒脉冲的输出电压比值;通过调节纳秒脉冲成形线与皮秒脉冲成形线的电容比值,可以控制皮秒脉冲的脉宽和皮秒脉冲的峰值电压;利用等阻抗超宽带高功率微波发生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辐射脉冲能量和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
|
20.
|
可用于光催化研究的脉冲放电流光光源 被引次数:3
|
|
|
|
|
李杰 周志刚 王慧娟 李国锋 吴彦《化学通报》,2006年第69卷第1期
|
|
利用针板形式的电极系统、正极性纳秒级脉冲电压供电、在空气和水混合条件下产生脉冲放电流光,研究了脉冲放电流光与电气参数、溶液电导率、鼓泡空气流量的变化关系,利用脉冲放电流光和纳米颗粒的半导体TiO2结合对酸性橙染料(AO7)溶液进行脱色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脉冲放电流光可以诱导TiO2发生光催化活性,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高AO7的脱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