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下非均匀复合层结构吸声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祚镛  王曼 《应用声学》1996,15(5):12-19
本文对水下非均匀阻尼板与多层介质组成的吸附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非均匀波导理论,导出非均匀性阻尼层的传递矩阵及多层结构表同反声,吸声系数,对任意非均匀层,提出分层近似求传递的方法,数值计算研究了结果反声,吸声性能及其随各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层吸声结构的声学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勇  朱锡  李永清  李海涛 《应用声学》2007,26(5):300-304
本文给出了声波在多层介质中的传播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各层参数对分层吸声结构声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用参数匹配方法,对多层吸声结构各层材料的参数进行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分布各层材料,多层吸声结构可以在较宽频段上达到满意的吸声性能。  相似文献   

3.
王曼  何祚镛 《应用声学》1997,16(3):14-19
本文对文献「1,2」所讨论了水下复合层吸声结构中能量的反向传输进行了研究。利用多层结构的文献矩阵求逆,导出声能和振动能的反向传输关系,给出传递损失。数值计算分析了结构的各层参数变化对能量传递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曼  何祚镛 《应用声学》1997,16(3):14-19
本文对文献[1,2]所讨论的水下复合层吸声结构中能量的反向传输送行了研究.利用多层结构的传递矩阵求逆.导出声能和振动能的反向传输关系,给出传递损失.数值计算分析了结构的各层参数变化对能量传递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电火花声源在一厅堂内对胶合板条和钢板网组成的顶棚以及胶合板贴在混凝土墙面上构成的反射板进行了声反射特性的实验研究。在测试人射和反射声脉冲而利用FFT计算声反射传递函数时,讨论了反射脉冲序列截取的长短对该材料反射传递函数的影响。文中还分析了有肋吸声结构声反射传递函数的变化。提供0°、30°、60°反射传递函数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包飞  刘玲  王亚晨  雷学东  蔡俊 《应用声学》2013,32(5):383-387
扩散吸声结构(Diffsorber)能应用于室内外声品质的改善,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微穿孔复合QRD结构能显著提高低频吸声性能,但复合对扩散性能的影响未见报道。本论文对QRD结构及其与厚度为0.6mm,穿孔率为1%,2%,3%的微穿孔板复合结构的扩散性能进行测试,得出了相应的反射声能极坐标图和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微穿孔复合QRD结构在中低频特别在结构自身共振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扩散系数在0.8到0.95之间,随着频率增加,复合结构的扩散性能有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微穿孔板的吸声性能,复合后结构的空间反射声能普遍降低5dB左右。  相似文献   

7.
高开孔率的发泡材料(如三聚氰胺、聚氨酯发泡材料)具有优良的吸声、隔热防火、防腐及环保性能,可以作为吸声、阻尼等材料应用于建筑、航空、交通工具等领域。该文基于Biot理论和多层介质声波传播理论(传递矩阵法),建立多层多孔吸声结构背衬刚性壁的理论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多层结构厚度和质量。将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阻抗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层多孔吸声结构在整体厚度降低18 mm的基础上,吸声能力并未降低,且部分结构低频吸声增强,结构的整体重量也有所降低,达到轻薄化的目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规入射散射系数是描述结构声反射特性的重要参数,在周期结构等典型扩散体的声学设计和室内声场模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给出了混响室法测试无规入射散射系数的原理,对正弦型周期结构进行了实验测试,并针对测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考虑空气间隙吸声的修正方法,经验证具有较好的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依据马大猷教授的微穿孔板基本理论,在对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完成吸声理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并设计了微穿孔吸声反射板结构,用于新建的阶梯教室中。分析了这种微穿孔吸声反射板结构在阶梯教室中的声反射和声吸收的性能。经现场测试与主观评价,表明了此方法对阶梯教室控制音质效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含圆柱形空腔吸声覆盖层的二维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发展了一种基于线性粘弹性Kelvin-Voigt模型的二维解析理论,分析声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含有周期分布圆柱形空腔的吸声覆盖层的反声和吸声特性。将覆盖层单元近似为粘弹性圆柱管,导出轴对称波的特征方程。再利用前后界面的边界条件得到这些轴对称波的共振频率和覆盖层的反射系数公式。根据理论模型计算了刚性背衬下某种材料吸声覆盖层的低频吸声性能。计算结果表明:(1)材料损耗因子越大吸声系数越大,但吸声峰值频率基本上不变,(2)覆盖层越厚吸声峰值频率越低, (3)穿孔率越小吸声峰频率越高,吸声系数峰值越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结构在空间服役环境的热响应监测需求,研究了一种热载荷作用下基于光纤Bragg光栅(FBG)反射光谱特征分析的碳纤维蜂窝夹芯结构监测方法。将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分别植入碳纤维蜂窝夹芯结构的不同铺层,通过监测不同热载荷下各铺层位置的光纤光栅反射光谱,得到碳纤维蜂窝夹芯结构相关铺层位置热应变特征。研究表明,碳纤维蜂窝夹芯结构不同材料铺层的热应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植入外蒙皮表面与玻璃布之间的光纤光栅反射光谱随着温度升高,中心波长向长波方向漂移,且波形未出现明显改变。埋植于外蒙皮第二、三层碳纤维织物预浸料之间的光栅反射光谱随着温度降低逐渐出现旁瓣、多峰等啁啾效应,其主峰与右侧次峰中心波长均向短波方向逐渐漂移,主峰峰值幅度变化较小,温度灵敏度约为5.56×10~(-3) dBm·℃~(-1),而右侧次峰幅度显著增大,温度灵敏度约为40.32×10~(-3)dBm·℃~(-1);埋植于内蒙皮和蜂窝芯子之间的光栅反射光谱随着温度降低,其半波峰带宽逐渐增大,变化率约为3.19pm·℃~(-1),且出现显著多峰趋势,这是由于层间热应力分布不均匀所形成。在-70~+60℃温度范围,各植入层热应变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趋势相接近,而在+60~+120℃温度范围内,各植入层热应变变化趋势呈现显著差异。这些特性能够为后继空间环境复合材料航天器结构状态在轨监测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复材结构刚度与隔声量的计算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森  胡莹  李晨曦  丛昊 《应用声学》2020,39(5):736-746
论文旨在满足结构刚度指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复合材料(以下简称“复材”)结构的隔声性能。首先针对复材结构进行刚度分析,在铺层数和铺层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分析不同铺层构型对结构刚度的影响。然后利用统计能量分析法,确定铺层角度对结构隔声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铺设在复材壁板上的隔音棉厚度和密度为两个优化参数,分析不同厚度和密度的隔音棉的插入损失,并进行参数最优化分析,寻找最佳组合方式。得出结论:不同铺设角度顺序对复材整体结构的弯曲刚度和吻合效应频率有影响,在相同尺寸和边界条件下,构型1屈曲稳定性承载能力较强,隔声效果最好,铺层方式最优;隔音棉密度对插入损失影响较小,而隔音棉厚度对插入损失影响较大。论文选取的隔音棉密度和厚度已经使壁板、隔音棉及内饰板的组合结构隔声量达到了收敛状态,是最优化的组合设计。  相似文献   

13.
熊益军  王岩  王强  王春齐  黄小忠  张芬  周丁 《物理学报》2018,67(8):84202-084202
设计了一种三层宽频吸波超材料,其表层和中间层为单元尺寸不同的周期阵列结构,底层为吸波平板结构,优化后的总厚度仅为4.7 mm,并采用三维(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该吸波超材料.吸波体反射率测试结果表明,在电磁波垂直入射条件下,宽频吸收峰分别出现在5.3和14.1 GHz,两峰叠加使得其在4-18 GHz频率范围内反射损耗均小于-10 dB.采用S参数反演法计算了每一层的等效电磁参数,并利用多层结构反射率公式推导得出该模型的理论反射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研究能量损耗、电场分布和磁场分布揭示了吸波机理,分析表明该吸波体的宽频吸收效果源于三层结构产生的吸收带宽叠加.本文提出的吸波超材料具有良好的宽频吸收效果,尤其在低频范围吸波性能较佳,结合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可获得结构精细的三层吸波超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钢板-空气背衬上含空腔粘弹性材料层的声反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声波从水中入射到粘弹性材料层-钢板-空气上的反射特性,运用分层介质中的波动理论研究粘弹性层均匀情况的声特性,运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粘弹性层含空气腔结构情况的声特性。结果表明,改变粘弹性材料消声特性需要综合调整材料的弹性参数;粘弹性层内的空腔结构对声特性产生很大影响,改变其谐振特性和反射系数的收敛特性。文中以含圆锥腔、圆台等复合腔的结构粘弹性层为例,计算了其反射系数的频响特性、谐振模态,并分析了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al-borne acoustics analysi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n enclosed box structure by using the panel acoustic participation (PAP)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 acoustic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is applied to achieve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interest under each excitation. The PAP analysis is then carried out at all critical frequencies and the remarkable acoustic panels are identifi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method is proposed for reselecting and grouping the positions of acoustic panels identified to paste damping layer to control noise. With the help of faced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an efficient set of sample points are generated and then the second-order polynomial functions of sound pressure response at each critical frequency are computed and verified by the adjusted coefficient of multiple determinati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und pressure responses and the thicknesses of damping layers are investigated,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thicknesses of damping layers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using the PAP and RSM, the structural-borne acoustics at critical frequencies are calculated conveniently and controlled effectively.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the explicit optimization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simple and the computational time is saved.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Letter graphene normal-superconductor-normal heterostructures are modeled for studying the crossed Andreev reflection. A thin layer of undoped graphene with Fermi energy at the Dirac point at is assumed the interface between superconductor layer and each normal lead. The resulting contribution of the crossed Andreev reflection to the nonlocal conductance equals that of the electron elastic cotunneling. We explain this as another figure of merit for pseudodiffusive conduction at the Dirac point of the undoped layers. Also structures with only one undoped layer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uperconductor and one of the normal leads, as well as structures in which one of the leads is ferromagnetic, show pseudodiffusive conduction at the Dirac po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