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外光谱对碱土金属二元羧酸盐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研究了三十种二元羧酸金属盐的红外光谱,讨论了金属离子和二元酸的种类对二元酸盐配位结构的影响。发现Mg盐、Ba盐,Sr盐为螯合配位,Ca盐,Zn盐中同时存在螯合配位和桥式配位,二元酸的种类对羧酸盐配位结构没有影响。对羧酸盐在常温和熔融后的栩位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Mg盐,Ca盐与Sr盐,Ba盐在熔融后的结构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三种多糖的光谱鉴定、化学改性及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壳聚糖、茯苓多糖、魔芋甘露聚糖的红外光谱、H核磁共振光谱。对三种多糖进行了羧甲基化改性,研究了这种化学改性与抗肿瘤等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式,从微观角度研究梳状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能,为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吸附聚羧酸盐分散剂后,红外谱图未出现新的吸收峰,聚羧酸盐分散剂与吡唑醚菌酯之间主要是物理吸附,范德华力是聚羧酸盐分散剂与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吡唑醚菌酯颗粒吸附聚羧酸盐分散剂后,吡唑醚菌酯颗粒界面的N和Cl电子峰强度减弱,C和O电子峰强度明显增强,还出现了Na的电子峰,这主要是聚羧酸盐分散剂中C,O和Na的贡献,说明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形成了良好的吸附。并以Cl元素为特征元素,计算出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的吸附层厚度约为1.22 nm。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样品的形貌,吸附聚羧酸盐分散剂后,原本光滑的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吸附了很多细小的颗粒,且有序分布,这是由于分散剂疏水集团对吡唑醚菌酯颗粒形成了包覆,亲水基团充分外露,从而有效阻止吡唑醚菌酯颗粒间的团聚,提高了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有机羧酸的离解常数(Ka)的方法。根据Beer-Lambert定律和有机羧酸的电离平衡推导出羧酸(HL)-羧酸盐(L-)溶液pH值与lg(A-L/AHL)存在线性关系,通过线性曲线的斜率方便地求出有机羧酸的pKa,从而实现有机羧酸离解常数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5.
摄影光学     
感光材料与性能测试 TQ572.3 2004021284 溴化银微晶和羧酸盐水溶液体系中的光生自由基的形成=Formation of photogenerated radicals of some carboxylates in aqueous solution with dispersed AgBr[刊,中]/国红(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01)),姚林辉…∥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3,21(2).—89-94 利用ESR电子自旋捕捉技术,研究了甲酸钠,乙酸钠,草酸钾等羧酸盐的水溶液及其含有AgBr的分散体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自由基的产生。结果表明,某些羧酸盐(特别是甲酸盐)自身具有光解性。而且AgBr的存在对其光解过程有促进作用。这对研究羧酸盐掺杂乳化剂尤其是甲酸盐掺杂乳化剂的增感机理有重要意义。图3表2参6(严寒)  相似文献   

6.
人体胆结石红外光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红外光谱法测量了系列胆结石成分的红外光谱。比较标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人体胆结石的成分。按胆结石的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获得胆固醇、胆红素钙、硬酯酸钙、碳酸钙、羟基碳酸磷灰石和混合物等六种类型的光谱图。提出相应地将胆结石分为六种类型:如果根据是否含钙,则分为胆固醇和钙盐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二元光学双波段红外成像光谱仪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于斌  彭翔  牛憨笨 《光子学报》2005,34(1):63-65
根据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特性、二元光学元件特殊的色散特性和多级衍射特性,提出了利用二元光学透镜的新型中波和长波红外双波段成像光谱技术,从理论上阐述了二元光学双波段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际例子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利用此方法可研制轻型、价格低廉的双波段红外成像光谱仪.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漫反射测试了北皂褐煤在粒度为40—60目、60—80目、80—100目、100—160目和160目—0.1mm的官能团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粒度范围内的红外测试谱图。结果表明,粒度在40—60目以后,官能团区域可识别的特征吸收峰基本一致,可识别的官能团主要是醇羟基、多元醇及缔合羟基,甲基亚甲基,不饱和醛、脂肪烃链式饱和羧酸盐、烯烃,以及苯环取代;在160目—0.1mm的粒度范围内,指纹区验证更加准确,谱图峰型峰位以及峰面积更加准确,能够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研究成果对研究煤不同粒度的宏观特性以及红外特征的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续断和龟板是两种典型的中药材,续断是植物药材,龟板是动物药材。本文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了续断和龟板的红外光谱图。续断和龟板的红外光谱区别十分明显,但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峰存在。续断中主要成分为淀粉、纤维素、生物碱、木质素等;龟板中主要成分为脂肪、胶质、钙、磷等。此外续断有跌打损伤的主治药效可能与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有关;龟板具有止痛功效可能与含有挥发油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多组分无机玻璃的振动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玻璃振动光谱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方法已积累了许多数据。激光出现以后,作为强的相干单色光激发源,使激光喇曼光谱成为当前研究玻璃振动光谱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多组分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锗酸盐玻璃、碲酸盐玻璃和氟化物玻璃的振动光谱研究,给出了与各光谱峰对应的(可能的)键振动,计算各种玻璃喇曼主峰的相对喇曼发射截面,应用干福熹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各种玻璃的非线性极化系数,发现玻璃的喇曼发射截面与其三次非线性极化系数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几种饱和脂肪酸及其盐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饱和脂肪酸及其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有关此类物质拉曼光谱特征的研究尚属少见.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拉曼光谱特征,对乙酸、硬脂酸及乙酸钙、乙酸镁、硬脂酸钙、硬脂酸镁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从指认这6种物质拉曼光谱的特征峰拉曼位移出发,对它们的相应谱峰进行比对与分析,探讨了阳离子的引入对饱和脂肪酸及其盐的拉曼光谱的影响,找出了它们拉曼光谱的差异.比较不同阳离子形成的饱和脂肪酸盐的特征峰拉曼位移的差别,从折合质量和核外电子构型角度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发现了长碳链可以减弱不同阳离子对饱和脂肪酸盐拉曼光谱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激光镊子拉曼系统(LTRS)测定了2,6-吡啶二羧酸(DPA)及其钙盐(Ca-DPA)的固体(粉末与晶体)和水溶液及单个细菌芽孢的光谱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物态的 DPA 及 Ca-DPA 的拉曼光谱有很大区别.分析导致光谱差异的结构上的原因可能有:(1)DPA 晶体产生的散射要大于 DPA 粉末所产生的散射,DPA 晶体的拉曼光谱所反映的 DPA 的特征信息比 DPA 粉末更为精确;(2)晶体状态的 DPA及Ca-DPA 中可能有水分子的存在,其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强;(3)钙离子的存在影响吡啶环两边的羧基,从而使吡啶环产生一定的几何形变,羧基中的羟基也受到破坏;(4) DPA与Ca-DPA 溶液中主要存在的是DPA-2,在 Cla-DPA 溶液中钙离子主要是对吡啶环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测定单个杆菌芽孢内 DPA 的研究中发现,芽孢体内的 DPA 是以 Ca-DPA 晶体的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人体胆结石难溶物的扫描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胆色素型和混合型胆结石经氯仿、乙醇、乙醚、盐酸等溶剂溶解剩余的主要组分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胆红素盐、蛋白质、脂肪酸盐、碳酸钙等为难溶物;棕色色素胆石中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似a-螺旋为主。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在色素型和混合型胆石难溶物中都出现了可能为蛋白质的薄膜带状物,讨论了难溶物与结石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铕、铽-2-噻吩甲酸的二元配合物和铕、铽-2-噻吩甲酸-2,2'-联吡啶的三元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REL3·2H2O及REL3 L'·C2H5OH(RE=Eu,Tb;L=2-噻吩甲酸、L'=2,2'-联吡啶),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 NMR谱及荧光光谱.IR谱和1H NMR谱测定表明,配体2-噻吩甲酸羧基氧、配体邻菲咯啉2个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荧光光谱实验表明,高氯酸铕和高氯酸铽分别与2,2'-联吡啶和2-噻吩甲酸反应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荧光明显强于二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
13C and 17O NMR chemical shifts for a series of isobenzopyrylium salts are reported. The oxygen signal range from 300 to 270 ppm as a double bonded carboxylic oxygen, From the 17O and 13C data valuable informations on the conjugative and substituent effects of isobenzopyrylium salt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红外光谱鉴别饱和脂肪酸及其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人认为饱和脂肪酸及其盐是碳酸盐岩中的生烃母质,但将它们从天然沉积物中鉴别出来的方法尚不成熟,对分析评价它们在沉积物中的分布造成困难.文章对几种合成饱和脂肪酸及其盐进行红外光谱测试,获得它们的红外吸收光谱.对特征峰进行指认,分析了饱和脂肪酸及其盐红外光谱的区别.从基团推电子能力、分子折合质量、离子核外电子构型及碳链长度的角度,解释不同饱和脂肪酸以及不同阳离子形成的饱和脂肪酸盐的特征官能团吸收峰波数的变化规律.为地质体中此类物质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三种稀土与对硝基苯乙酸 (HL)的二元固体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其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H2 O(Re=Eu ,Sm ,Tb)。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对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红外谱表明配体以—COO- 形式与中心离子配位 ,同时这一点也被自由配体和配合物的UV谱所证实。EuL3·H2 O的强红色荧光分属于Eu3+ 的 5D0 → 7F1 和5D0 → 7F2 跃迁。  相似文献   

18.
以丁二酸胆甾醇单酯(CSA)作为质子给体,以4-对烷氧基苯甲酰氧基-4′-苯乙烯基吡啶(NCn)作为质子受体,通过羧酸和吡啶之间的氢键作用形成氢键诱导液晶化合物(CSA·NCn)。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含苯乙烯基吡啶基团的液晶化合物NCn及其与丁二酸胆甾醇单酯(CSA)的氢键复合物CSA·NCn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及光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乙醇溶液中紫外光照射下二者均发生顺反异构化,分子间氢键对顺反异构化反应没有太大的影响;NCn化合物在氯仿溶液中,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CSA·NCn的氯仿溶液,紫外光照射下只发生顺反异构化,这一方面说明光化学反应发生在吡啶的氮端,同时也表明这类氢键液晶化合物中的氢键比较稳定,光照下不发生解离;在NCn和CSA·NCn的乙醇溶液中加入H2SO4,两者均发生质子化。表明强酸可以破坏CSA·NCn化合物中的氢键,使含吡啶端基解离出来,同H 发生质子化。  相似文献   

19.
建立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结合氯仿溶解法分离混合二元酸中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的方法并使其分别达到一定的纯度和收率。首先利用LC-ESI-MS方法测定了混合二元酸中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含量,然后通过对3种大孔吸附树脂AB-8、NKA-Ⅱ和D-380吸附性能的综合比较,筛选出AB-8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吸附剂,以水、10%、30%和95%乙醇水溶液作为洗脱剂对混合二元酸进行初步的分离,得到A、B、C和D4个分离部位,再利用氯仿对二元酸溶解度的不同,将该4个分离部位在55℃水浴恒温分别用氯仿进行溶解、过滤,通过LC-ESI-MS方法测定确定相应部位的组成情况后进行适当合并,最终达到将混合二元酸分离的目的。丁二酸纯度:70.3%,收率:92.7%;戊二酸纯度:94.1%,收率89.2%;己二酸纯度:90.7%,收率:88.7%。  相似文献   

20.
《Composite Interfaces》2013,20(3):213-221
The formation of higher order aggregates in aqueous media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surfactants (biosurfactants) and its mechanism have been studied. A liposome (vesicle), as a kind of artificial cell, is prepared according to a newly developed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 from phospholipids by mimick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biomembranes. Secondly, the surface active properties of alkaline salts of spiculisporic acid depend on the kinds of alkali as its gegen ions; these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purpose of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vesicle formation of the alkylamine salts of spiculisporic acid in the binary system consisting of spiculisporates and water. Thirdly, the solution behavior of the ternary system of spiculisporates-oil-water is examined. Divalent cationic salts of spiculisporic acid formed oil-in-water (O/W) emulsion gels due to ionic-bonding network formation of spiculisporates around emulsified oil droplets and these are important for their gelling properties. These gelling systems may have potential to be O/W emulsion-type paints and safe fu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