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生理pH值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FS)研究了芦丁钐配合物(rutin-S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反应.探讨了rutin-Sm对BSA和H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rutin-Sm与BSA和HSA的结合常数(KLB)和热力学参数,并判断rutin-Sm与BSA和H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实验结果表明:rutin-Sm与BSA和HSA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BSA(HSA)内源性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以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rutin-Sm与HSA和BSA的结合常数KLB分别为:rutin-Sm-HSA,295 K:6.830×105L·mol-1;310 K:4.665×105L·mol-1;rutin-Sm-BSA,295 K:6.540×105L·mol-1;310 K:3.265×105L·mol-1;芦丁钐配合物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氧键;而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rutin-Sm对BSA和HSA构象的影响.进一步证明芦丁钐配合物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  相似文献   

2.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碳菁染1,1'-丙磺酸-3,3,3',3'-四甲基吲哚三次甲基碳菁-5,5'-二磺酸钾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荧光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探针的荧光特征、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和乙醇有机试剂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当pH 2.0,花菁染料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548 nm,发射波长为562 nm,血清蛋白与探针作用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荧光增强值逐渐上升;当探针浓度为1.00×10-6 mol·L-1时,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对花菁探针荧光增强作用最为明显,体系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BSA和HSA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分别为0.20~15.00 μg·mL-1和0.20~12.00 μg·mL-1,检测限(3σ/K)为0.01 μ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当BSA浓度为4.00,6.00,8.00 μg·mL-1时,回收率为94.5%~103.3%.  相似文献   

3.
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桂皮酸-水杨酸-镍三元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此外,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蓝移;配合物可有规律地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使BSA发生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在室温下,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34×105L·mol-1和1.22.  相似文献   

4.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光谱实验室》2013,30(4):1880-1884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壳寡糖-Eu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探讨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紫外光谱显示:加入壳寡糖-Eu后,BSA的紫外吸收增强且吸收峰发生蓝移,表明壳寡糖-Eu配合物与BSA形成了复合物;荧光猝灭光谱显示壳寡糖-Eu对BSA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室温下壳寡糖-Eu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0×105L·mol-1和1.29。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钙红-Cu(Ⅱ)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特征, 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 钙红-Cu(Ⅱ)-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时引起电子吸收光谱的强度减小, 594 nm处吸收峰消失. 在pH5.65~5.75的酸度条件下, 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系统在317 nm处有一增强的RLS光谱峰, 且增强的RLS强度与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 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75~10 μg·mL-1, 线性方程为I=150.88 201.48c(BSA , μg·mL-1), 相关系数r=0.997 3. 方法检出限为5.62×10-2 μg·mL-1. 该方法成功地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含量的测定. 对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 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主要存在的是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荧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实验以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巯基乙酸为修饰剂水相合成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质的CdS量子点.基于Cd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反应后,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建立了CdS荧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体系的荧光强度与BSA浓度在0.001 43~0.250 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丁二酰化壳寡糖铕配合物,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运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光谱表现出增色效应并伴有蓝移;配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内源荧光,该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室温下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8.
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荧光猝灭方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 马兜铃酸与牛血清白蛋白有强的结合, 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r为2.8 nm;以已知结合位置的标记药物为探针, 确定了马兜铃酸与BSA的结合位置为亚结构域ⅢA;利用CD和FTIR技术考察了马兜铃酸对牛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CD结果表明马兜铃酸与BSA的键合使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从43.5%降到36.7%.  相似文献   

9.
叶酸属于B族维生素,作为生物体内转移一碳单位酶系中的辅酶,与其他维生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体内红细胞的稳定,对氨基酸之间的转化、细胞的分裂生长,蛋白质合成的反应都有重要意义。药物半衰期、峰浓度和反应速度常数是研究药代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实验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停流光谱分析仪研究了仿生环境下牛血清白蛋白和叶酸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为叶酸相关的药物代谢参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荧光猝灭实验数据,得到25,30和37℃下叶酸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的静态猝灭常数分别为2.455×10~(10),4.900×10~(10)和6.427×10~(10) L·mol~(-1)·s~(-1);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温度、pH值和缓冲介质下BSA和叶酸反应的速率常数都大于100mol·L~(-1)·s~(-1),阐明了BSA与叶酸之间的猝灭机理是通过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生理温度下,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与其初始浓度满足二级反应公式,相关系数为0.998 7,药代半衰期t_(1/2)为0.059s;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叶酸催化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速率常数k_(cat)=3.174×10~5 mol·L~(-1)·s~(-1)。此外还测定了不同缓冲介质下牛血清白蛋白与叶酸相互作用的表观速率常数和反应速率常数,以此来探讨生理介质对于二者反应的影响,为确定临床用药方案、预测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以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吲哚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吲哚基同型二聚体探针I,建立了一种灵敏的蛋白质同步荧光分析体系。实验考察了吲哚探针的荧光特征、吲哚探针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与探针I发生结合作用,同步荧光明显增强并向长波方向发生红移,且同步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响应范围5.00×10-7~2.50×10-5g.mL-1,检测限(3σ/K)为3×10-8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不同浓度BSA样品回收率为98.6%~103.0%,相对标准偏差1.1%~1.9%;与蛋白质紫外标准测定法比较,测定偏差为0.4%~3.9%。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Tb-吡哌酸生成络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分子内能量传递使Tb产生特征荧光,其荧光强度与吡哌酸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的分析嘴哌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Wu RQ  Zhao YL  Ma RJ  Lin XM  Sun HJ  Li X  Li HY  Li 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8):2144-2147
以1,3,5-苯三甲酸根(BTC3-)为阴离子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中性配体,以不同摩尔比铽、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了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经C,N,H元素分析,稀土总量络合滴定和铽、钇分量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HL)L'C1·1/2H2O(x=0.10,0.30,0.50,0.70,0....  相似文献   

13.
We found that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urcumin (CU) can be highly enhanced by protein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in the presence of chitosan (CTS). Based on this finding, a new fluorimetric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tein was developed.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the enhanced intensities of fluorescence are quantitatively in proportion to the concentrations of protein in range of 0.007-100 μg·mL(-1) for BSA and 0.004-100 μg·mL(-1) for HSA at 426 nm excitation, and 0.007-100 μg·mL(-1) for BSA and 0.01-100 μg·mL(-1)for HSA at 280 nm excitation, while corresponding qualitative detection limits (S/N = 3) can lower to 3.96, 2.46, 4.56, 9.20 ng·mL(-1), respectively. The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SA in real samples. Based on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ic analysis, mechanism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highly enhanced fluorescence of CU was resulted from synergic effects of favorable hydrophobic microenvironment provided by BSA and CTS and efficient inter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BSA and CU. Protein BSA may bind to CTS through hydrogen bonds, which causes the protein conformation to convert from β-fold to α-helix. CU can combine with the BSA-CTS complex through its center carbonyl carbon, and CTS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by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BSA and CU.  相似文献   

14.
以铽离子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环丙氟哌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研究了环丙氟哌酸同稀土离子铽形成的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实验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在pH为6.0的条件下,配合物荧光体系可发射铽离子强的特征荧光,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为328和545nm。以稀土离子铽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的环丙氟派酸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稀土配合物RE(TPTZ)Cl_3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以2,4,6-三吡啶基三嗪(TPTZ)与Sm, Eu, Tb和Dy氯化物反应,合成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以及Tb分别1∶1掺Gd, Y, La的三种异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测定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RE(TPTZ)Cl3·3H2O(RE=Sm, Eu, Tb, Dy)和Tb0.5Ln0.5(TPTZ)Cl3·3H2O(Ln=Gd, Y, La);TPTZ作为三齿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即中心环提供一个N原子,两个吡啶环分别提供一个N原子;配合物中3个水分子与稀土离子配位,1个Cl-在外界,2个在内界,为1∶1型电解质;配合物内外界可能为[RE(TPTZ)(H2O)3Cl2] Cl,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8。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测试表明,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中,Tb配合物发光最强;三种1∶1掺杂异核Tb配合物荧光强度大于纯Tb配合物,表明Y3+, La3+和Gd3+都可以敏化Tb3+的发光,其中Gd3+的敏化作用最强,Y3+次之,La3+最差。  相似文献   

16.
邻羟基苯基灾光酮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反应条件,在pH 7.90的B-R缓冲溶液中,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与BSA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依据其荧光猝灭程度与外加BSA量的关系而建立定量测定BSA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由于采用二元体系,实验操作简单,干扰少,灵敏度较高,测定BSA线性范围为0.028~13.65μg.mL-1,方法测定BSA回归方程为ΔF=431.51c(10-7mol.L-1) 457.78,相关系数r=0.997。测定方法中重金属离子如Pb(Ⅱ)等对BSA测定允许量较低,其余物质的存在对BSA的测定干扰较小。通过对o-HPF与BSA作用荧光猝灭常数的测定及热力学常数计算,讨论了o-HPF与BSA的作用机理,表明o-HPF与BSA作用方式主要为静电引力的非共价作用力,BSA对o-HPF荧光猝灭为分子间形成了结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系列组成为Tb1-xGdxA3(A=邻氨基苯甲酸,x=0-1.0)的固体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质。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掺表配合物的结构与未掺杂的邻氨基苯甲酸铽相似。荧光光谱的结果显示,Gd^3 对Tb^3 的发光有明显的增敏作用,并对荧光增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共振光散射光谱(RLS)和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阿特拉津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阿特拉津与牛血清蛋白依靠范德华力和N/O-H…π氢键生成结合物,从而使阿特拉津的紫外吸收有整体红移的趋势,并且产生强烈的共振散射光增强现象.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和强度与溶液的pH、阿特拉津的浓度、反应温度等有关.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阿特拉津与牛血清蛋白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强度与牛血清蛋白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测定牛血清蛋白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3σ)为12ng·mL-1,线性范围为0.05~100μg·mL-1.该法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牛血清蛋白的测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