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缪振春      周永新     《波谱学杂志》1999,16(4):1
从日本续断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经过测定,它为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甙元.结果表明,采用一维SEMDY和旋转坐标NOE差谱核磁共振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这一类化合物的糖链结构不需要对化合物进行化学降解或衍生化,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可靠,每个糖基的  相似文献   

2.
从日本续断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经过测定,它为: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甙元.结果表明,采用一维SEMDY和旋转坐标NOE差谱核磁共振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这一类化合物的糖链结构不需要对化合物进行化学降解或衍生化,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可靠,每个糖基的1H NMR信号可以分辨和明确归属.  相似文献   

3.
四川九节龙中新五糖三萜皂苷结构的N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川九节龙(Ardisia pusilla A.DC)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三萜皂苷.经过测定,它为: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 [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仙客来亭A,为一新五糖皂苷(1).糖体间和糖体与苷元间的连接顺序和连接位置采用一维SEMDY和旋转坐标系NOE差谱核磁共振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用于测定寡糖链结构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等特点,对化合物不需要进行化学降解或衍生化,糖基的重叠1H NMR信号可以分辨和正确指定.  相似文献   

4.
三萜大叶冬青甙I和苦丁冬青甙K的NMR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叶冬青甙I和苦丁冬青甙 K系分别从Ilex latifolia Thunb.和Ilex kudincha C. J. Tseng的叶子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皂甙.用化学和波谱方法,特别是2D NMR波谱技术,推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30(S)-3β,19α,23-trihydroxy-urs-12-en 28-oic acid 28-O-β-D-吡喃葡萄糖甙和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3β,19α,20β-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8-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甙,并对其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5.
韩秀文  于海 《波谱学杂志》1999,16(6):533-540
用同核和异核二维核磁共振方法全归属了一系列合成的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甙的1H和13C核磁共振谱线.这些薯蓣葡萄糖甙是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甙(1),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甙(2),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3),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4)以及薯蓣皂甙无[-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5).  相似文献   

6.
用同核和异核二维核磁共振方法全归属了一系列合成的薯蓣皂甙元-α-鼠李糖基-β-D葡萄糖甙的1H和13C核磁共振谱线.这些薯蓣葡萄糖甙是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甙(1),薯蓣皂甙元-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甙(2),薯蓣皂甙元-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甙(3),薯蓣皂甙元[-α-鼠李糖基-(→2)]-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甙(4)以及薯蓣皂甙元[-α-L鼠李糖基-(1→2)]-β-D阿拉伯糖基-(1→4)-β-D葡萄糖甙(5).  相似文献   

7.
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HMBC、1D和2D TOCSY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22α,26-三羟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1,Parisaponin I)和(25R)-3β,5α,6β-三羟基-△7-螺甾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paris-vietnaside A).对化合物1和2的1H NMR和13C NMR信号分别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并纠正了文献中的核磁数据归属错误.化合物2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九节龙(Ardisia pusilla A.DC)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三萜皂苷.经过测定,它为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仙客来亭A,为一新五糖皂苷(1).糖体间和糖体与苷元间的连接顺序和连接位置采用一维SEMDY和旋转坐标系NOE差谱核磁共振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用于测定寡糖链结构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等特点,对化合物不需要进行化学降解或衍生化,糖基的重叠  相似文献   

9.
Parisaponin I 和Parisvietnaside A 的NMR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 HMBC、1D和2D TOCSY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 22α, 26-三羟基-呋甾-5-烯- 3-O-α-L -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1, Parisaponin I)和(25R)-3β, 5α, 6β-三羟基-△7-螺甾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 parisvietnaside A). 对化合物1和2的1H NMR和13C NMR信号分别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并纠正了文献中的核磁数据归属错误. 化合物2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   相似文献   

10.
用同核和异核二维核磁共振方法全归属了一系列合成的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甙的1H和13C核磁共振谱线.这些薯蓣葡萄糖甙是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甙(1),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甙(2),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3),薯蓣皂甙元[-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4)以及薯蓣皂甙无[-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β-D葡萄糖甙(5).  相似文献   

11.
三萜皂甙Tanguticoside A的NMR碳氢化学位移全指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2D NMR技术如:DQF-COSY、HMQC、HMBC、ROESY,特别是HMQC-TOCSY技术,对三萜皂甙Tanguticoside A的1H和13C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2.
采用柱色谱法从延龄草中分离得到两个甾体皂苷化合物,即(25S)-27-羟基-偏诺皂苷元-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5S)-27-hydroxy-penogenin-3β-O-α-L-rhamn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ide, 1} 、(25S)-27- 羟基- 偏诺皂苷元-3β-O-α-L- 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polyphylloside III, 2),应用1H NMR,13C NMR,DEPT,HSQC,HMBC,1H-1H COSY 和NOESY NMR 技术进行结构解析,并对化合物1,2 的1H NMR,13C NMR 数据进行全归属.  相似文献   

13.
从七叶一枝花中分离得到一种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3-O-α-L-阿拉伯呋喃糖基- (1→4)-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 应用1D和2D NMR 实验技术(包括1H-1H COSY, HSQC和HMBC)对化合物结构进行研究,对其1H和13C化学位移进行了完全归属. 实验中运用了选择性1D TOCSY技术对糖环的质子峰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4.
对3′″-羰基-2″-β-L-奎诺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carbonyl-2″-β-L-quinovosyl icariside Ⅱ),进行了1H和13C MNR检测,参考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 (2″-O-rhamnosyl icarisid Ⅱ)、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 Ⅱ)和淫羊藿苷(icariin)的1H、13C NMR数据,通过DEPT和1H-1H COSY、HSQC、HMBC等2D NMR技术对该化合物所有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5.
李波  芦菲  魏新军 《波谱学杂志》2006,23(4):419-428
羊栖菜是我国的特色海藻,褐藻糖胶是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葡萄糖醛酸甘露聚糖(DJL)是羊栖菜褐藻糖胶经脱硫和部分酸水解后的产物,本文采用2D NMR和甲基化分析等方法,对DJL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DJL主要由甘露糖(46.4%)和葡萄糖醛酸(50.5%)组成,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半乳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1 KDa,其可能具有的一种结构为:β-D-GlcA-1→ [2)-α-D-Man(1→4)-β-D-GlcA(1→]n1→4)-β-D-Gal(1→[4)-β-D-GlcA(1→2)-α-D-Man(1→]n2→4)-β-D-GlcA(1→2)-α-D-M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