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简并的四波混频补偿激光放大器相位畸变的方案
|
|
|
|
|
吴存恺 王志英《光学学报》,1984年第10期
|
|
本文提出和实验论证了两种用简并的四波混频补偿激光放大器相位畸变的方案.在第一种方案中,混频介质饱和吸收体BDN染料二氯乙烷液体置于激光振荡器腔外,用偏振隔离技术,相位补偿的激光辐射从Nd:YAG激光振荡放大系统中耦合出来.实验得到了放大约四倍的后向波输出.在第二种方案中,相位共轭镜置于激光振荡器腔内,BDN染料溶液既作为简并的四波混频介质,又作为调Q介质,获得了补偿放大器相位畸变的调Q激光输出、研究了相位补偿特性.测量了激光输出与染料溶液浓度的关系.
|
2.
|
多级碱金属蒸气激光放大器的输出特性
|
|
|
|
|
《光学学报》,2017年第9期
|
|
在全面分析碱金属蒸气激光放大器的激光动力学与流体动力学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热效应、饱和放大效应、放大自发辐射、高能级激发与电离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物理模型来模拟流动散热条件下半导体抽运碱金属蒸气激光放大器的输出特性。计算模拟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流动方式下,气体流速对输出功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高抽运功率密度下各能级粒子数密度的变化趋势,最后模拟了各级放大器的功率分配比对提高级联放大器输出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工作温度条件下,多个等长蒸气池和均等抽运光功率分配能让高级数放大器获得比低级数放大器更高的放大倍数。所提模型有助于高功率碱金属蒸气激光放大器的参量选择和优化设计。
|
3.
|
单通激光片状放大器的模拟计算分析
|
|
|
|
|
贺少勃 郑万国 於海武 王成程 唐军 刘勇 力一峥《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年第1期
|
|
系统介绍了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中单口径片状放大器(SSA)的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根据放大器不同层次的设计需求,开发了两级模拟软件,配合实验模拟平台上的研究工作和结构研究,对SSA放大器进行系统设计。
|
4.
|
组合式钕玻璃片状激光放大器增益性能的动态模拟
|
|
|
|
|
张华 范滇元《物理学报》,2001年第50卷第12期
|
|
用随时间变化的氙灯辐射光谱模型,建立了组合式钕玻璃片状激光放大器动态增益特性的模拟程序,实现了从氙灯放电到引出激光的全过程动态模拟,可用于片状激光放大器的优化设计.研究了:1)放大器在不同的抽运条件下水平方向的增益均匀性,当氙灯爆炸系数比较高时,自发辐射放大优先使片的边缘产生消抽运作用,增益分布变得不均匀,通光口径的中央处增益较大;2)片厚度和掺杂浓度对增益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抽运条件下,储能通量由片厚度与掺杂浓度的乘积决定,给出了储能通量和小信号增益随片厚度与掺杂浓度的乘积的变化关系 关键词: 钕玻璃激光放大器 储能密度 增益特性
|
5.
|
微射流放大器内部三维流动数值模拟
|
|
|
|
|
徐洁 谷传纲 王彤 杨波《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第26卷第5期
|
|
采用三维流动求解器CFD-ACE ,以水作为工作介质,对不同流动工况的偏向型微射流放大器内部三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流场的压力分布图和速度矢量图,并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流量增益曲线,将偏向型微射流放大器内部流场分析与外部运行特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验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
6.
|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电路模型及噪声特性分析 被引次数:2
|
|
|
|
|
毛陆虹 胡国驹《光学学报》,1998年第18卷第12期
|
|
给出了半导体激光(LD)放大器的电路模型,使得对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特性可以用通用电路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该模型对谐振型光放大器光功率输出特性与失谐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理论和实验基本一致;用该模型还对谐振光放大器的噪声进行了分析。
|
7.
|
宽谱带飞秒激光超连续谱特性的研究
|
|
|
|
|
张伟力 章若冰 王清月《物理学报》,1993年第42卷第12期
|
|
利用高增益、低色散飞秒激光放大器研究了多种非线性介质的超连续谱特性,获得宽谱带飞秒激光超连续谱。 关键词:
|
8.
|
两层介质减反膜及其在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2
|
|
|
|
|
黄德修 刘德明 樊承鈞《光学学报》,1987年第11期
|
|
本文提出了两层介质减反膜的膜系设计方法,导出了用于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最佳减反膜系参数,分析了膜层厚度误差对膜系特性的影响,并在行波半导体激光放大器及光探测器上得到了满意的试验结果。
|
9.
|
多段阵列式放大器特性的计算模拟
|
|
|
|
|
冯国英 吕百达《光学学报》,1999年第19卷第8期
|
|
考虑了从电容器储能到激光介质储能的多个能量转换环节,引入时间因子和三维空间放大自发辐射,对多段阵列式放大器9MSA)性能作了详细的计算模拟,包括多段阵列式放大器的中间和边缘闪光阵列间的泵浦平衡、储能、增益系数和增益分布等重要激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利弗莫尔实验室的实验参数对本文的程序进行了校核,并演示了该程序的预估能力。
|
10.
|
四程放大系统时间平顶脉冲的能量离散 被引次数:1
|
|
|
|
|
程晓锋 陈建国 景峰 张小民《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年第13卷第4期
|
|
针对光学元件参数存在随机误差的多光束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利用概率与统计的方法模拟计算了9-6排布四程放大系统输出时间宽度为1ns和13ns的平顶脉冲时主放大器输出的基频光的能量离散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当激光脉冲工作在介质的线性放大区时,输出脉冲的能量离散度较大;而当激光脉冲工作在介质的深度饱和区时,输出脉冲的能量离散度较小。利用放大器的这一性质,可以通过增加注入能量的方法使激光器工作在更深的饱和状态,从而减小输出脉冲的能量离散度。
|
11.
|
二极管侧面泵浦薄片激光器泵浦均匀性分析 被引次数:7
|
|
|
|
|
庞恺 韩军婷 李强 姜梦华 蔡艳芳 刘波 丁小艇《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第20卷第8期
|
|
建立了二极管侧面泵浦复合薄片激光介质Nd:YAG/YAG的数值模型:二极管阵列的快轴垂直于薄片激光介质表面的排布,二极管对称排列在增益介质的周围,从侧面进行泵浦,通过微柱透镜对二极管的快轴进行准直。模拟并实验研究了激光二极管慢轴方向的远场分布特性,结果发现在近距离时激光二极管慢轴方向上的远场分布近似为高斯分布。对于二极管参量,研究发现泵浦二极管越多,增益介质内泵浦光分布就越理想;增益介质吸收系数越小,泵浦的均匀性就越好,但总的吸收效率下降;二极管与工作物质的距离越近,工作物质靠近中心的区域对泵浦光的吸收就越多,但泵浦的均匀性就越差。选用增益介质为Nd:YAG/YAG的复合薄片介质,当掺杂原子分数以及增益介质的吸收系数不同时,发现0.6%掺杂的增益介质(吸收系数为0.24 cm-1)的泵浦均匀性比1%掺杂(吸收系数为0.51 mm-1))有明显改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
|
12.
|
高功率脉冲染料激光放大器物理设计 被引次数:3
|
|
|
|
|
陈日升 张志忠 谢全新 张晓卫《光学学报》,2001年第21卷第7期
|
|
从理论研究出发,用激光增益理论得到了在平衡状态下忽略染料分子激发态吸收时,高功率脉冲梁料激光放大器物理设计的简单方法,同时以铜蒸气激光器双侧抽运的平均输出功率52.5W的脉冲染料激光放大器为例,对其物理尺寸进行了模拟设计。
|
13.
|
热容激光器激光输出特性的数值模拟
|
|
|
|
|
胡浩 蒋建峰 涂波 崔玲玲 周唐建 蔡震 唐淳《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4年第1期
|
|
热容激光器在激射过程中,激光介质的温度随工作时司升高,导致热容激光器具有特殊的激光输出特性。建立了描述热容激光输出特性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输出功率随激光介质温升及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
|
14.
|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用于啁啾补偿的研究
|
|
|
|
|
金韬 丘军林《光学学报》,1995年第15卷第9期
|
|
详细分析了饱和工作状态下的行波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啁啾特性,从理论上证了实了利用其增益饱和所引起的自相位调制来对光源啁啾和光纤色散进行啁啾补偿的可行性,并且发现,对于不同脉宽的入射脉冲,光放大器均能发挥相位补偿的作用,这一特性可用来在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对微弱啁光脉冲同时进行能量和相位的补偿。
|
15.
|
掺钛蓝宝石激光放大器中放大自发辐射效应研究 被引次数:3
|
|
|
|
|
楚晓亮 张彬 袁晓东 蔡邦维 曾小明 黄小军 王晓东 郭仪 魏晓峰《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年第15卷第6期
|
|
给出了描述掺钛蓝宝石激光放大器的速率方程组,通过对放大介质内反转粒子数密度和放大自发辐射的时间和空间特性的数值计算与分析,提出可通过控制泵浦光脉冲和信号光之间的时间延迟来有效地抑制放大自发辐射对放大器增益的影响。
|
16.
|
确定多孔介质流动参数的格子Boltzmann方法 被引次数:5
|
|
|
|
|
钱吉裕 李强 宣益民 余凯《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第25卷第4期
|
|
本文采用D2Q9不可压缩Lattice-Boltzmann模型模拟了多孔介质中的流场,该模型从介观层次上描述了多孔介质孔隙中的流动特性,验证了Darcy定律,给出了一种计算渗透率的简便方法,本文还运用图像处理方法来构造多孔介质,该方法构造的二维多孔介质能较好地体现实际多孔介质的几何特征。
|
17.
|
高功率激光放大器反激光能流分布的模拟
|
|
|
|
|
李林波 卢兴强 曹华保 李正宏 徐荣昆 杨建伦《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第22卷第2期
|
|
从Frantz-Nodvik模型出发,采用包含弛豫作用的速率方程组,将放大器对反激光的放大当作多程放大处理,模拟计算了光路中反激光的能流分布。光路为钕玻璃放大系统,激光脉宽1.0 ns,输出能量2.5 kJ。放大器剩余增益的较大差异导致光路中各个元件反激光能流密度分布显著不同。与使用1级Φ70 mm棒状放大器相比,采用2级Φ70 mm棒状放大器时反激光能流相对集中,具有潜在的破坏危险。
|
18.
|
激光目标模拟器能量链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
|
|
|
郭慧敏 丁艳《光学技术》,2003年第29卷第6期
|
|
激光目标模拟器是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用来模拟随气象条件、目标反射特性以及飞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激光脉冲,为激光导引头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近的回波信号。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激光目标模拟器的可行性。依据波长为1 06μm的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结合各种外界条件对它的影响,建立了激光传输的能量链模型,为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
19.
|
具有腔内光放大的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
|
|
|
|
|
邓诚先 李正佳 朱长虹《物理学报》,2005年第54卷第10期
|
|
推导了描述稳态运行,具有腔内光放大的环形腔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ICOASRO)的功率特性的高斯光束理论.在这种结构的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SRO)中,适当地选择光放大器的参数,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的抽运阈值.在平均场近似下无二阶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的具有腔内光放大的环形腔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的工作范围分成四个工作区域,且存在最小的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的抽运阈值.文中的分析考虑了作为光放大器的激光增益介质的端面抽运特性,考虑了一般化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的特性. 关键词: 单共振光参量振荡器 光放大 阈值
|
20.
|
布鲁姆林线驱动被动紫外预电离KrF激光器
|
|
|
|
|
鲁敬平 范敏《强激光与粒子束》,1994年第6卷第2期
|
|
研制了一台水介质布鲁姆林线驱动被动紫外预电离放电泵浦KrF准分子激光器,研究了其振荡和放大输出特性。在充电电压25kV,工作气压0.2MPa,以振荡器工作方式输出激光能量近200mJ。以放大器方式工作时,注入激光脉宽25ns,能量70mJ,放大输出达330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