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测到北京一次小震级地震(ML=3.0)前的异常声-重力波,并同时记录到异常地表倾斜信号。二者相关系数比较高,在接近震中的地区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值0.5,相关系数随着远离震中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经过研究表明,异常声-重力波的产生与震前的地表缓慢活动引发的山体缓慢晃动导致的气流风速波动变化有关。基于350 m高的气象铁塔观测的风速数据,对两层大气模型传播的声-重力波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的相对山体非平稳气流引起的声-重力波与观测信号在特征周期、幅度和速度三个参数上近似。以地表倾斜为例的模型与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表明该震前声-重力波与地震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杨亦春  郭泉  吕君  滕鹏晓 《物理学报》2014,(13):224-237
研究了一种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次声波,揭示其与地震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的对应关系.利用CASI-ICM-2011型次声测量传感器在一系列Ms6.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前2周以内检测到的一种频率范围0.001 Hz至0.01 Hz的次声波,其特征有:幅值范围50 Pa至200 Pa,持续时间0.5 h至4 h,传播速度10 m/s至30 m/s,震级越高信号越强.通过建立广域次声传感器网络,成功定位了芦山地震前4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以及巴基斯担地震前12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通过对8年时间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这类次声波的出现规律.同时,对其产生机理提出了大地起伏激发次声波的假设,进行了理论论证,并用智利地震测量信号和玉树地震测量信号证明S波可以激发出本地同振的次声波.文中所列举的数个震前异常次声信号的观测结果对于地震预测的信息获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物理》1976,(5)
在强震发生前后,在震中及其邻近地区往往发生重力异常现象,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出现起伏.这种重力异常同强震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探索强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规律对于地震预报有很大意义. 我们对于河北省邢台、河间和辽宁省海城三地强震前后的重力变化作了调查,收集了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复测.我们这种流动重力测量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地震前后震中附近一带重力场确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异常和正常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三个震例重力场有相似的反映.可以认为,这种重力变化反映了地质构造的继承性活动和地震前后地壳深部物质分布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地声和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 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地震科学发展得较早的国家之一.作为地震前兆的地声现象,早在公元前就有记载.例如《史记·天官》写道:“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晋书》也记载:“魏明帝时(227—239年)[京都]地震,隐隐有声.”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和现代观测,对于震前地声出现的时间、范围、音色和走向等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说明了地声和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有大量的地声现象.据调查到的实例,最早发生于震前6小时,最远约离震中300公里.音色奇特,音量巨大.但是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也…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Pekeris曾提出的大气两层模型,考虑在每一层中有风的影响,讨论了在这种条件下大气层对声-重力波的频散理论。 我们从声-重力波的波动方程出发,导出了两层模型下的合流超几何方程,给出了它的通解。在导出相应的频散方程以后,给出了相速度和群速度的解析表示式。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在两层中有不同风速时的相速度和群速度的频散特性,从中可以看到风对声-重力波的传播和激发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近震区建立地声观测站,利用地听器的高频响应特征和对信号的抗干扰处理,结果发现了震前高频地声的存在。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信号是一些能量较弱的脉冲型信息。其持续时间仅为ms的数量级,而最高的优势频率则超过1000Hz。该信息可能是震中附近地区地声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瑞利激光雷达探测南京上空平流层大气温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利用瑞利-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南京上空平流层温度进行长期观测,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夜晚平流层温度受到重力波的影响,重力波破碎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温度相对变化可以达到12%;在季节变化的过渡月份(4月和10月),平流层中低层温度会有所升高,对应的平流层高层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月变化方面,除局部由于行星星际波的影响外,各月份平流层温度整体上相对比较稳定,激光雷达所测大气温度与大气模式温度具有一定的差别。最后,利用平流层温度廓线提取了重力波信息。  相似文献   

8.
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长金  唐炼  李相方 《应用声学》2005,24(3):152-156
利用在北京昌平安装的次声三点阵,对强地震前兆次声波进行了5年的连续观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前约10天内常能测到振幅很强的前兆次声。其三维动态频谱的特点是,振幅由弱逐渐加强,达到极值后变弱;先为长周期波(10-20分),紧跟着短周期波(5-10分),然后又出现更长的周期波,最后长短周期波一起出现。提前时间与三点阵到震中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与震级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建国 《应用声学》1986,5(4):16-21
本文根据1668年郯城—莒县8(1/2)级地震126个县地声记录,分析震前地声、模拟声响、历时和走向,发现震中区西部存在一条北东向地声异常带。参考水文地质图和石油构造分布图,将地声异常带与地质结构之间的联系做了可能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言 有关地震的声学现象,尽管古今中外有许多记载,但真正科学资料的发表,恐怕还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事[1].五十年代中期有人提出用地声法预报地震的设想[2],随后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肯定了天然地震前震序列的振幅-频度关系与实验室声发射的结果相似; 经过反复试验,我们认为将具有一定频响和灵敏度的水听器,置于底部接近基岩的水井内,是测量震前声发射的好方法之一.记录方法一种是笔记录,另一种是磁记录. 在唐山余震区,我们曾记录到高频声发射信号,尤其是在震前几十分钟内,记录到频率还有人提出地球内部可能有声道,致使声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