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电系统多光轴平行性校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多光轴平行性测试方法。在大口径平行光管法的基础上,结合CCD技术提出了新的光轴平行性校准方法。该方法采用ZYGO干涉仪精确定焦,通过比较目标靶在CCD上共轭像的中心坐标和被测系统激光光斑中心坐标之间的差异,即可计算出红外或者可见光轴与激光轴的平行性误差。分析了该方法中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镜焦面的确定与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等问题。讨论了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得到测量不确定度小于5″。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代光电武器系统中多种传感器光轴平行性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高精度多光轴平行性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离轴式大口径抛物镜面平行光管法原理为硬件设计基础。利用LABVIEW的高效率模块化功能和LABVIEW-Vision的强大图像处理功能实现该检测方法的软件设计。经试验验证,该测试方法误差小于5″,满足光电武器系统多光轴平行性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对室内不拆装情况下大型或整车上的多谱段光电装备进行光轴平行性检校,设计了大尺度多光谱多光轴平行性检校系统。系统采用一个多光谱平行光管提供多个谱段的无限远目标,通过二维移动平台实现平行光管的室内大跨度移动。利用倾角传感器、双线阵CCD测量系统和姿态调整机构来恢复和保证平行光管移动前后的光轴平行性,实现室内分布在车体上不同轴距不同谱段光电装备的光轴平行性进行统一检校。系统设计方案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平行光管移动前后的光轴平行性总误差小于0.142 mrad,在提高检校精度的同时还大大减小了光轴平行性检校的工作量;各分系统中倾角传感器和姿态调整机构误差对系统总误差贡献最大,通过选用更高精度的分系统还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总体精度,满足更高精度装备的光轴平行性检校要求。  相似文献   

4.
多光轴光学系统光轴平行度野外试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曦  汪岳峰  樊东 《应用光学》2002,23(5):46-48
基于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及激光能量分布情况,利用测距的方法进行对角度的测量,在野外全系统工作状态下,实现了多光轴系统平行度的测试,并对该方法的测试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波段多光轴观瞄仪对光轴平行性检测需求,提出便携式高精度光轴平行性检测仪设计方案。为了减小系统的体积,光学结构采用卡塞格林式准直系统,运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设计并优化了其光学及结构参数。采用ZnS玻璃作为分划板基底材料设计了多波段共光轴的综合靶标,并利用CCD的感光面作为激光光斑采集靶面,提高了便携性,检测仪器检校光轴一致性偏差在15以内。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满足观瞄仪的高精度校轴和野外快速测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外场多光轴平行性测试的光学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明  冯小利  赵文才 《光学技术》2011,37(1):114-119
针对外场条件下因大气环境影响导致多光轴平行性误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见光、1.06μm激光及812μm的长波红外多光轴平行性测试的光学系统,系统采用卡塞格林系统为共光路并以可见光为基准光轴.卡塞格林系统的主次镜均采用双曲面校正球差及慧差,添加校正透镜减小了轴外像差.设计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达到了衍射极限,在大气...  相似文献   

7.
光电系统光轴平行性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目前常用的多光谱多传感器融合光电系统光轴一致性的几种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提出了一种实用新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上转换板将红外波段的激光转换为CCD可探测到的可见光波段的红光并对光斑进行延时,使普通CCD能够很容易地探测到单、低频窄脉冲激光的光斑,在经进一步处理后,即可检测到发射出的激光光斑的形心、质心、尺寸等参数,以及激光光轴与光学观瞄装置光轴的平行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精度高、便携性好,用于检测多光轴光学系统光轴间平行性的检测仪器。该仪器能够实现可见、红外与激光不同谱段任意两个光学成像系统间的光轴平行性检测。与同类其他仪器比较,该仪器的特点是光学系统结构均采用全反射设计,避免使用红外光学玻璃,在设计中减小和去除了影响仪器精度的一些因素,例如:去除了平面镜2个表面楔角的影响。仪器的主体采用完全对称的结构和积木式的组装方式,保证了仪器经温度循环实验和振动试验后检测精度优于5,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室内多波段光轴一致性测试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介绍用于室内检测多波段光电设备光轴一致性的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准直平行光管为测试系统提供无穷远目标。为满足全波段测试,光束无中心遮拦,系统选用离轴抛物面全反射光学系统。采用多光谱分光镜为激光光斑提供瞄准基准,带温控热十字丝的高斯目镜为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提供瞄准基准,实现了光电设备之间可见与红外、可见与激光、激光与红外光轴的一致性测试。系统具有测试精度高、测试结果可靠等特点。根据初步估算,可见与红外、可见与激光、红外与激光之间的光轴一致性测试精度分别达到了4.01″, 1.08″和 4.05″的水平。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多波段光测设备光轴间的一致性测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强激光与红外光学系统光轴平行性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叶露  沈湘衡  刘则洵 《应用光学》2007,28(6):760-763
介绍3种可测量强激光发射光轴与红外光轴平行性的方法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研究了利用热靶进行波段转换来测量激光与红外光学系统光轴平行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激光聚焦在热靶上,使热靶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外光,红外光再经过准直进入被测设备的红外光学系统,从而测量出激光光轴与红外光轴的平行性。热靶材料的选择与激光透过率的确定尤为重要,该方法中选用酚醛树脂作为热靶材料,激光的透过率仅为0.5%。通过与远距离目标靶测量法进行比对实验,发现2种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火炮瞄准轴和炮膛轴的平行性直接影响火炮弹着点的散布,是需要检测的重要静态参数之一。火炮平行性测量系统基于准直方法而设计,它以右炮管中心轴线为基准,设置与基准轴平行的瞄准光路和两条准直光路,分时对准左炮管、统调镜和瞄准镜,测量它们的轴线与右炮管中心轴的平行度。该系统能够实现35mm双管火炮的近距离单人操作目视测量,也可实现实时自动判读功能。误差分析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70″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平行光路中,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的误差或微量运动可抽象为绕定点的微量转动,其成像关系可归结为在微量转动下物像共轭关系的依次迭代,利用光学系统这种动态成像关系的思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光学调整及误差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光通信系统中分光系统的机械安装误差对系统的影响,建立每个反射镜的机械调整坐标,从理论上指导分光系统中每个反射镜的机械调整,最终使通信激光发射系统和精信标激光接收系统的光轴平行度达到5。  相似文献   

13.
研制了一种可在野外使用的光轴平行性测量仪器,该仪器利用热靶技术进行1.06μm激光谱段到3~5μm、8—12μm红外谱段的转换,实现了对光电跟踪测量设备25MW强激光发射器光轴与红外传感器光轴间的平行性误差测量。仪器的设计主体采用完全对称的结构和积木式的组装方式,保证了仪器在野外恶劣环境下保持测量精度不变。通过巧妙地利用电磁开关控制,实现了仪器靶面的远距离控制转换。装调工艺和检测措施确保了仪器的测量精度,并通过各种环境试验验证了仪器的可靠性。对仪器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测试表明,该仪器测量精度达到10",并可在-30℃-+60℃的条件下,保持精度≤10"。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双目系统中各自光路的偏转和2条光路之间的不平行会增加轴外像差,降低成像质量,并造成双目视觉的不同一性,引起使用者的不适,提出一套激光检测和评价双目系统光路偏转和平行性的方法。将待测系统拆分成元件,先检测元件的光路偏转和平行性,然后逐步组合元件,实验测得待测双目系统光路存在0.5 mm以上的光路偏转距离,入射平行光出射系统后夹角达0.8左右。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显微镜工业生产和检测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激光末端制导武器系统中,出射激光的束散角和光轴平行性是决定照射精度的重要因素,需要经常性的检查和调整。采用棱镜透镜组合装置把出射激光束经发射通道聚焦成像,根据光斑半径测量束散角。根据光斑中心在瞄准通道中的相对位置确定光轴平行性。这种方法光路简单、装调方便,可以在野外环境下对照射性能快速检测和调整。改变装配结构后,同样适用于其它的末制导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激光测距机光轴平行性校正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激光测距机传统的光轴校正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光轴平行性偏差与偏心环(框)旋转角度之间的校正模型计算出偏心环(框)需要调整的角度值,利用光轴校正装置可实现激光测距机光轴的校正。校正方法可分为半自动校正和全自动校正两种方法:半自动校正方法采用在激光测距机双偏心结构上加刻度环,通过套筒旋转双偏心结构一定角度,实现对光轴进行调整;全自动校正方法采用步进电机带动双偏心结构旋转达到对光轴进行调整的目的。通过对某型激光测距机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方法进行光轴校正后光轴误差均在最大允许误差范围内(0.25mrad),该值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