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刺色素和黑果枸杞色素中花色苷与总多酚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刺色素和黑果枸杞色素中的花色苷和总多酚的含量,白刺色素的花色苷和总多酚含量分别为4.6、0.10mg/g,黑果枸杞色素的花色苷和总多酚含量分别为14.6、0.22mg/g。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宜检测花色苷和总多酚的含量。该实验为以后的白刺色素和黑果枸杞色素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道了一种保护的二糖Gal(α1→2)Glc的新合成方法.甲基-4,6-O-苄叉基-α-D-葡萄糖苷通过选择性苯甲酰化,得到甲基-3-O-苯甲酰基-4,6-O-苄叉基-α-D-葡萄糖苷.异丙基-2-O-苯甲酰基-3-O-烯丙基-4,6-O-苄叉基-β-D-1-硫代半乳糖苷与甲基-3-O-苯甲酰基-4,6-O-苄叉基...  相似文献   

3.
吡喃酮型花色苷衍生物是一类具有非氧鎓离子结构和内酯型吡喃环结构的新型多酚类化合物。本研究以植物花色苷为原料,通过羧基吡喃花色苷形成及微氧化等两步反应法,结合柱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吡喃酮花色苷衍生物A(Oxovitisin A)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质谱法(HPLC-DAD-ESI-MS/MS)分析鉴定出纯化后反应产物Oxovitisin A的纯度达99%以上。利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及超微弱化学发光光谱仪研究了Oxovitisin A及其前体物质花色苷(锦葵素-3-葡萄糖苷,Mv-3-gluc)与羧基吡喃花色苷A(Vitisin A))的光谱特性、色泽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Oxovitisin A在440nm激发波长下有最大荧光峰,最大发射波长490nm,而具有氧鎓离子结构的两种前体物质无荧光特性。紫外光谱结合LAB色泽空间表征参数显示Oxovitisin A在不同pH值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结构稳定性和色泽稳定性。Mv-3-gluc,VitisinA和Oxovitisin A在不同体系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1.4,30.7和19μg·mL-1(抗坏血酸28μg·mL-1),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68,3.524,2.854μg·mL-1(抗坏血酸8.441μg·mL-1),对双氧水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1.311,0.4098和0.288μg·mL-1(抗坏血酸3.265μg·mL-1),表明Oxovitisin A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均高于反应前体物Mv-3-gluc和VitisinA及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4.
Parisaponin I 和Parisvietnaside A 的NMR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 HMBC、1D和2D TOCSY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 22α, 26-三羟基-呋甾-5-烯- 3-O-α-L -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1, Parisaponin I)和(25R)-3β, 5α, 6β-三羟基-△7-螺甾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 parisvietnaside A). 对化合物1和2的1H NMR和13C NMR信号分别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并纠正了文献中的核磁数据归属错误. 化合物2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   相似文献   

5.
狭叶薰衣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酰胺、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狭叶薰衣草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Ⅰ)、木樨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Ⅲ)、芹菜素(Ⅳ)、木犀草素(Ⅴ)、咖啡酸(Ⅵ)、β-胡萝卜苷(Ⅶ)、乌苏酸(Ⅷ)和19α-羟基乌苏酸(Ⅸ).化合物Ⅲ和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红外光谱法研究花色苷色素的酯化修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色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这类色素不仅色泽鲜艳,色调自然,而且安全性高,具有保健功能。然而,天然的花色苷色素存在稳定性差的缺陷,从而严重阻碍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改善花色苷色素的稳定性,采用分子修饰的方法,通过丁二酸酐酯化修饰花色苷色素,从而在保证色素色泽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花色苷色素的稳定性。由于花色苷的成分复杂,分析其酯化前后结构变化的步骤既繁琐又困难。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的宏观指纹特性对萝卜红色素的酯化修饰前后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色苷分子结构中糖环上的羟基与丁二酸酐发生酯化反应,形成了相应的酯类化合物,这可能是花色苷色素提高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土壤中两种二苯醚类除草剂对映体的手性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和氯化钠盐析后,上层乙腈经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手性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各自对映体的回收率在84.4%-9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12.5%之间.在实际样品中的检出限在0.013-0.016mg/kg之间,定量限在0.043-0.053mg/kg之间.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苯巴比妥、艾司唑仑、地西泮等13种镇静催眠类药物的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条件.采用甲醇为提取溶剂,超声处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定13种镇静催眠类药物的线性范围均为0.04-5.0μg/mL,检出限在1.0-10.0mg/kg之间,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82.5%-96.9%%之间.  相似文献   

9.
以黑米花色苷为原料,乙醛介导化学合成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和热力学参数测定探究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缩合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在红外光谱特征区3650~3 200 cm~(-1)—OH伸缩振动区3 207.90和3 217.90 cm~(-1)处具有宽且强的吸收峰;在1 680~1 540 cm~(-1) ■伸缩振动区1 604.92和1 605.65 cm~(-1)处出现了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峰;在1 300~1 000 cm~(-1) C—O伸缩振动区1 278.01, 1 138.34和1 018.19 cm~(-1)处出现红外吸收峰。由此可见,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与黑米花色苷结构框架基本相同主要以—OH, ■和C—O取代基组成的芳环结构为主。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与黑米花色苷相比,在■伸缩振动区不仅在1 604.92和1 493.59 cm~(-1)处出现了吸收峰,而且还在1 454.78, 1 233.98和817.56 cm~(-1)处出现了三个新的吸收峰。通过吸收峰归属分析发现, 1 454.78 cm~(-1)吸收峰属于—CH_3反对称变形或—CH_2变形振动波段,该吸收峰出现证明了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结构中"乙基桥"的存在,证实了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之间确实发生了缩合反应。817.56和1 233.98 cm~(-1)两处吸收峰的出现意味着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缩合反应发生后产物结构中的部分基团的平面价键发生弯曲,迫使其结构框架中C—O键极性增强。此外,热力学参数测定结果证实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之间的缩合反应为吸热、非自发反应,反应产物儿茶素-黑米花色复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利用1H NMR、13C NMR、1H-1H COSY、HSQC、HMBC、1D和2D TOCSY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22α,26-三羟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1,Parisaponin I)和(25R)-3β,5α,6β-三羟基-△7-螺甾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paris-vietnaside A).对化合物1和2的1H NMR和13C NMR信号分别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并纠正了文献中的核磁数据归属错误.化合物2为首次从滇重楼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