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小檗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 =1 16 8× 10 5L·mol- 1 ,结合位点数n =5 2 6。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测得供体 受体间结合距离R =3 4 4nm和能量转移效率E =0 30 3。认为小檗碱在HSA的位置阻断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能量转移 ,并使它们的荧光猝灭 ,并与色氨酸结合生成了较弱的荧光发光体  相似文献   

2.
掺杂钐离子的邻苯二甲酸锌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波反应方法制备了掺杂钐离子的邻苯二甲酸锌 (Zn(Pht) )化合物 ,采用XRD ,FTIR ,NIRFT Raman ,固体样品漫反射紫外 可见光谱 (DRSUV/Vis) ,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 (TG)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和拉曼分析表明 ,在化合物中邻苯二甲酸酐中邻位的二个羟酸根各以单齿和Zn配位 ,其π→π 的跃迁由 2 5 5和 2 89nm移向 2 35和 2 70nm。该化合物在 2 4 0nm的光激发下 ,在 5 6 0 ,5 96 ,6 4 2和 6 70nm附近产生较强的发射峰 ,它们分别对应于Sm3 的从 4G5/ 2 ,6H7/ 2 ,6H9/ 2 和6H11/ 2 激发态到基态的发射 ,结果表明 ,Zn(Pht)显著地提高了Sm3 的发射效率。在荧光寿命谱中 ,化合物以 2 4 0nm激发所产生的 5 96和 6 4 2nm的发射峰 ,其荧光寿命分别为τ1=1 5 7ns,τ2 =76 94ns和τ1=1 19ns,τ2 =5 5 6 4ns。TG分析表明 ,所研究的化合物在 380℃开始分解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激光光解 激光诱导荧光 (LP LIF)的方法 ,用 2 6 6nm激光光解CHBr3 分子产生CH自由基 ,再与N2 O继续反应作为NCO自由基的产生源 ,用 4 38.6nm激光将电子基态X 2 Πi(0 0 10 )的NCO激励到激发态A2 Σ+ (0 0 0 0 )上 ,通过检测激发态NCO时间分辨荧光信号 ,测得室温 (2 98K)下NCO(A2Σ+ )被烷烃类分子猝灭的实验结果 ,获得了A 2Σ+ (0 0 0 0 )态猝灭速率常数 .实验发现 ,随着烷烃分子中C -H键数增加 ,其猝灭截面也近线性增加 ,但随着分子体积增大 ,这种增加趋缓 .  相似文献   

4.
王玉晓  杨淼 《光子学报》1997,26(3):256-261
系统研究了罗丹明6G和罗丹明B的非线性吸收特性和荧光猝灭特性,结果表明它们在532nm的激光波长作用下,呈饱和吸收特性,在355nm的激光波长作用下呈现反饱和吸收特性,通过理论拟合得到了激发态吸收截面和能级寿命;并对荧光猝灭现象进行了解释,首次提出激发态吸收诱导荧光猝灭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温度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白藜芦醇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行为.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tSA的结合常数KA为2.39×105(25℃),1.25×105(35℃)和1.10×10 5(45℃).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白藜芦醇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02 nm(25℃),3.46nm(35℃)和3.79 nm(45℃).实验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白藜芦醇对H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白藜芦醇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NO2分子在440~495 nm范围内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 NdYAG脉冲激光器泵浦的光学参量发生器/放大器作激发光源, 获得了室温、低气压条件下, NO2分子在440~495 nm波长范围内的激光诱导荧光激发谱, 将所得谱线峰归属为NO2由基电子态X2A1态向第二电子激发态B2B1态的跃迁, 利用实验所得峰值波长计算了NO2分子B2B1态的角振动频率ωe. 通过对NO2分子B2B1→X2A1跃迁的荧光时间分辨光谱进行实验研究, 得到15 Pa气压下B2B1(0, 9, 0)振动态的能级寿命τ=49 μs. 测量了荧光寿命随气压的变化关系, 利用曲线拟合得到NO2 B2B1(0, 9, 0)振动态的自发辐射寿命τ0≈55 μs和无辐射跃迁弛豫速率常数. kq=1.2×10-9 cm3 molecule-1s-1.  相似文献   

7.
牛血清白蛋白与锌试剂作用机理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锌试剂(ZCN)作用的机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280 nm的光激发下能发射345 nm的荧光(即λex=280 nm.λem=345 nm).当BS中加入适量的锌试剂(ZCN),BSA的荧光被部分猝灭.由stern-Volmer方程和双倒数曲线Lineweaver-Burk方程获得了反应的动态猝灭常数、静态猝灭常数,并对猝灭的类型做出了推断.通过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根据F(o)rster 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ZCN)间距离r=5.07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67.证实了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是通过能量转移机制产生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复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药物利复星(Levofloxac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和影响,测量发现人血清白蛋白的最大激发峰位于286.70nm处。在向该溶液滴加Levofloxacin时,原有的343.70nm发射峰强度明显减弱,且向长波长稍有移位,并出现了位于503.96nm的新荧光发射峰(利复星的发射峰),利复星对HSA荧光有猝灭作用。利复星Levofloxacin的503.96nm荧光的激发峰则位于300.16和336.16nm。当向该溶液滴加利复星时,300.16和336.16nm的激发峰仅向长波长方向稍有移动。利复星对HSA的离解常数Kd=3.65×10-5(mol·L-1)。利复星的结合常数为KS=2.742×104(L·mol-1)。利复星HSA体系的猝灭过程不是因为分子扩散和碰撞所引起的动态猝灭,而是分子之间结合形成了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复星对HSA的能量转移效率为E=0.372,利复星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1.933nm。  相似文献   

9.
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存在下,以NaAc-HAc缓冲溶液为介质,5-溴水杨基荧光酮(5-BrSAF)为荧光试剂,建立了用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研究了缓冲溶液、显色剂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75nm,最大发射波长λex=535nm,Mn2+含量在0.026-3.5μg/25m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02μg/L.已用于面粉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激光光解—激光诱导荧光(LP—LIF)的方法,用266nm激光光解CHBr3分子产生CH自由基,再与N2O继续反应作为NCO自由基的产生源,用438.6nm激光将电子基态X^2∏i(00^10)的NCO激励到激发态A^2∑^+(00^00)上,通过检测激发态NCO时间分辨荧光信号,测得室温(298K)下NCO(A^2∑^+)被烷烃类分子猝灭的实验结果,获得了A^2∑^+(00^00)态猝灭速率常数.实验发现,随着烷烃分子中C—H键数增加,其猝灭截面也近线性增加,但随着分子体积增大,这种增加趋缓.  相似文献   

11.
对四溴荧光素(TBF)、四氯四溴荧光素(TTF)两种卤代荧光素与DNA作用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F和TTF的最大λex/λem为518/540 nm和540/560 nm,DNA的存在会使TBF和TTF的荧光强度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实验和偏振实验表明:TBF与DNA的作用方式可能是沟槽键合和嵌插作用,而TTF嵌插在了DNA碱基对之间;盐效应实验表明:溶液离子强度的大小会影响TBF和TTF与DNA的作用;荧光法测得TBF和TTF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106和2×106 L·mol-1,结合位点数为0.62和0.16.  相似文献   

12.
利福平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它不仅是构成细胞内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也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对于蛋白质的探索是最复杂的课题之一. 以荧光光谱为手段, 文章研究了药物利福平(Rifampicin capsul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 测量发现利福平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2.567 nm, 临界距离R0为2.433 nm. 利福平-HSA的Lineweaver-Burk猝灭曲线的离解常数Kd=19.42×10-6 mol·L-1且结合常数Ks=5.149×104 L·mol-1.  相似文献   

13.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对3,3’,4’,7-四羟基黄酮醇(FI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了表征。在生理pH7.4下,FIS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现象,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药物与蛋白质浓度比0.1至10之间)其荧光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研究结果表明,FIS和HSA之间形成了1∶1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05±0.18)×105L·mol-1。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FIS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解离行为,发现FIS在生理条件下以离子和中性分子的混合形式存在。与蛋白质的结合使FIS的紫外吸收光谱Ⅰ带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与中性分子相比红移幅度超过40nm),证明了药物分子离子状态以静电力与蛋白质发生结合。其紫外光谱的二阶导数谱显示,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可分为特征和非特征形式。由于激发态质子转移,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了FIS内源荧光发射峰强度的明显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防己诺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不同温度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防己诺林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行为.防己诺林碱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防己诺林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表明防己诺林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防己诺林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7 ℃2.51 nm;37 ℃2.72 nm;47℃2.89 nm)、结合常数KA(27℃ 1.05×105 L·mol-1;37 ℃3.31×105 L·mol-1;47 ℃7.24×105 L·mol-1)及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防己诺林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HOCB6)与甲基橙(MO)之间的包结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体分子的加入,MO荧光增强且蓝移,说明客体被纳入主体分子的疏水性穴腔,形成内包结物.主客体分子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形成1∶1型的HOCB6-MO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41×103 L·mo l-1.同时采用葫芦[6]脲(CB6)、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和β-环糊精与MO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也能与葫芦[6]脲形成1∶1型的内包结物,但包结常数较小(34.65 L·mol-1);与β-环糊精形成1∶2型的内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6.14×106 L2·mol-2;与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形成1 ∶ 1型的外包结物,导致荧光强烈猝灭,包结常数为1.35×104L·mol-1.  相似文献   

16.
在HAe-NaAc缓冲溶液中,葡笱糖氧化酶(GOD)催化葡萄糖与溶解氧反应牛成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H2O2氧化过量的KI生成I3-,I3-分别与罗丹明S(RhS),罗丹明6G(Rh6G),丁基罗丹明B(b-RhB),罗丹明B(RhB)结合形成缔合物微粒,使得4体系分别在556,556,584和584 nm处的荧光峰强度线性降低.在最佧条件下,葡萄糖的浓度分别在0.083~9.99,0.17~8.33,0.33~8.33,0.33~9.99μmol·L-1范围内与RhS,Rh6G,b-RhB,RhB四体系的荧光猝灭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分别为△F=40.0c+3.0,△F=23.9c+8.1,△F=25.6c+4.2,△F=18.4c+0.8:0.995 1,0.997 3,0.996 0,0.996 5;0.059,0.17,0.21,0.16μmol·L-1.RhS催化体系最灵敏、稳定,将其用于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在 0 0 2mol·L-1HCl介质中 ,红色 [PtI6]2 -配合物离子与奎宁作用生成紫红色PtI6 奎宁缔合微粒 ,在 310 ,4 0 0 ,4 70 ,6 10nm处产生 4个瑞利散射峰 ;在 35 0~ 70 0nm波长范围的吸光度值均增大 ,4 5 0nm荧光峰猝灭。在选定条件下 ,奎宁浓度在 0~ 4 0× 10 -6mol·L-1范围内与A62 0nm成正比 ,摩尔吸光系数ε62 0nm为 1 31× 10 4L·mol-1·cm-1。实验结果表明 ,奎宁缔合微粒的形成是导致瑞利散射信号增强和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 ,而缔合微粒的颜色是共振散射所致。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富勒烯二氮杂桥衍生物(eddy2)对吡啶荧光的猝灭机制,发现吡啶在.426.27 nm处有荧光发射峰,当向吡啶中分别加入C60和eddy2 时,原有的发射峰强度明显减弱,且向短波长稍有移位,C60和eddy2对吡啶荧光有猝灭作用.吡啶-C60和吡啶-eddy2体系的猝灭过程是分子之间结合形成了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eddy2对吡啶的离解常数为KD=2.28×10-6(mol.L-1),结合常数Ks=4.39×10-5(L·mol-1).同时研究了eddy2的电化学行为,发现eddy2的前3个还原峰电位比母体C60的峰电位正移,表明eddy2的电化学还原比C60的电化学还原容易,更容易接收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