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光谱法研究普利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讨论了不同浓度普利沙星与DNA作用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磷酸盐效应以及离子强度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测量了DNA的热变性温度和粘度.从紫外光谱图上看出DNA发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说明普利沙星可能与DNA发生作用.普利沙星的荧光光谱发生了有规律的猝灭,最大发射峰发生红移,猝灭常数为3.1×104 L·mol-1,为静态猝灭,表明普利沙星与DNA结合生成了二元复合物.磷酸盐效应表明普利沙星与DNA的磷酸基团不发生静电作用.普利沙星引起了DNA的热变性温度略微升高(≤7℃)和DNA粘度略微下降,表明普利沙星与DNA之间不存在插入作用,只是在DNA的外部发生沟槽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CT)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HCT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278nm和360nm处.ctDNA的加入对HCT的荧光存在着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这种荧光静态猝灭作用是由ctDNA和HCT键合引起,键合常数为1.12×10-4L/mol(25℃).采用紫外光谱,离子强度的影响和Ⅰ-猝灭等条件实验研究了HCT与DNA间的相互作用.DNA浓度的变化不改变它们的作用,属于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盐酸小檗碱(BR)为荧光探针,研究了鲱鱼精DNA与橙皮素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盐效应,Scatchard方程等手段,探讨了橙皮素与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生理酸度(pH=7.4)下,橙皮素对DNA-BR体系的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共存的模式,其作用方式为嵌插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4.
付彩霞  张怀斌  李光 《光谱实验室》2011,28(4):1727-1730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核黄素(RF)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查了离子强度、温度及磷酸盐对RF-DN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RF的荧光光谱发生了规律性猝灭,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运用Stern-Volmer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猝灭常数为2.82×103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7.核黄素...  相似文献   

5.
硫堇与DNA分子作用机理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光电子能谱等光谱方法研究了硫堇(TH)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TH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嵌入作用为主,嵌入作用使TH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强度减小,且峰位发生红移。由紫外光谱实验结果线性拟合求得TH与CTDNA的表观结合常数K=1.45×104L·mol-1。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TH与CTDNA的嵌入作用使TH的荧光发生强烈猝灭,猝灭常数KSV为1.01×104L·mol-1。嵌入作用位点主要发生在CTDNA的鸟嘌呤(G)胞嘧啶(C)碱基序列富集区。通过对TH的光电子能谱中N,S原子的结合能变化分析,TH分子以杂环上S原子端与CTDNA的GC碱基对结合,两者的相互作用对CTDNA的二级结构构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共振散射光谱以及DNA熔点(Tm)实验和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青蒿素(QHS)与小牛胸腺DNA(ctDNA)分子间结合位点与结合机制。光谱实验结果显示,QHS与DNA发生减色效应,QHS的加入使EB-DNA体系发生静态荧光猝灭,QHS与DNA作用后其467 nm处共振散射峰锐增,与QHS作用引起DNA的Tm值升高5℃,说明QHS竞争性地嵌插入DNA的碱基对中。通过计算获得QHS与DNA间结合常数Ka为1.43×103 L/mol(298 K)、0.99×103 L/mol(304 K)。分子模拟结果表明,QHS吡喃环部分结构嵌插到DNA小沟区域GA碱基对间,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两者间结合的主要非共价作用方式,该结论与光谱法和热力学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光谱实验室》2013,30(4):1880-1884
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壳寡糖-Eu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探讨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紫外光谱显示:加入壳寡糖-Eu后,BSA的紫外吸收增强且吸收峰发生蓝移,表明壳寡糖-Eu配合物与BSA形成了复合物;荧光猝灭光谱显示壳寡糖-Eu对BSA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室温下壳寡糖-Eu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0×105L·mol-1和1.29。  相似文献   

8.
荧光法研究木犀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木犀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木犀草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表明木犀草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木犀草素与HSA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求得了木犀草素与HSA间的结合距离r。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木犀草素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在Cu2 的参与下农药甲萘威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甲萘威可以嵌入小牛胸腺DNA的双链中形成DNA加合物,从而使甲萘威的荧光光谱发生猝灭.通过计算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当有Cu2 的参与下,甲萘威的猝灭常数增大,结合位点数n也有很大的增加.通过对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和分析,在有Cu2 参与时,金属离子可能在甲萘威分子与ctD-NA分子间起"离子架桥作用",使甲萘威分子与ctDNA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增强,故△H对△G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人体的生理条件下(pH=7.40,Tris-HCl),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芹菜素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与较小浓度的芹菜素间的相互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过程;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但仍以静态猝灭为主。进一步求出了在287K和310K温度条件下静态猝灭的猝灭常数,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证明了芹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依靠静电引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芹菜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增大而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Cu(Ⅱ)-EGCG配合物有望成为检测ctDNA的荧光探针;(2)电子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增色效应;(3)共振光散射强度也增强.三种光谱的特征显示,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依靠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由于配合物的插入,使系统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静电作用使其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增色效应.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三元系统荧光强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与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并以溴化乙锭为荧光探针,考察了抗菌肽MDL-1结合大肠杆菌DNA的作用方式,探讨其作用模式,即:抗菌肽MDL-1与大肠杆菌DNA骨架的磷酸基团通过静电引力结合,使抗菌肽MDL-1和DNA的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抗菌肽MDL-1进一步与DNA双螺旋的沟槽结合,然后抗菌肽MDL-1以嵌入或部分嵌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计算出抗菌肽MDL-1与DNA的结合常数和成键位点数。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抗菌肽与细菌DNA的作用模式和结构特征,对深入了解抗菌肽的作用机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非共线光参量放大光谱技术测量了DCM染料乙醇溶液的溶剂化动力学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瞬态荧光光谱经过光谱矫正后,可以产生准确的溶剂化相关函数以及溶剂化过程中瞬态光谱峰值频率移动. 本文的工作表明荧光非共线光参量放大光谱技术有益同时关注荧光强度动力学以及光谱谱型演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拉曼光谱技术作为探究分子、晶体及其结构特征的有力手段,具有快速、无损、样品用量小、无需前处理且适应性强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石油化工等领域。但在拉曼光谱应用中,常常受到荧光背景干扰,导致拉曼信号降低,严重的情况下拉曼信号甚至会淹没在荧光背景中。为解决拉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荧光背景干扰的问题,从仪器角度出发,采用二色镜对多波长拉曼光谱进行光路耦合设计,研制了近红外拉曼光谱与移频差分拉曼复合一体的多波长消荧光拉曼光谱检测系统,其中近红外拉曼光谱采用1 064 nm激光光源设计,移频差分拉曼光谱选取784.5和785.5 nm两组激光光源进行时分复用,在移频差分拉曼光谱检测的同时,亦可获得两组单波长拉曼光谱数据。通过对比同步测试和分时逐次测试的强度及峰位稳定性,验证了多波长消荧光拉曼光谱仪的同步测试性能;选取了多种荧光背景强弱不同的样品,进行了单波长拉曼、近红外拉曼及移频差分拉曼光谱的对比分析。针对丙酮、乙腈等荧光背景较弱的样品,可采用单波长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针对食用油、红色塑胶微粒等荧光背景与拉曼信号强度相当的样品,可采用近红外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针对红酒、棕色塑胶微粒等荧光背景较强的样品,需结合近红外拉曼光谱和差分拉曼光谱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多波长消荧光拉曼光谱检测系统的研制,在常规单波长拉曼光谱技术的基础上,将两种抑制荧光干扰技术有机结合,有效扩充了应用领域及样品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15.
利用脱钙钙调素(apo-CaM),Tb.CaM和Ca.CaM系统的荧光光谱及酪氨酸-铽离子(Tyr-Tb3 )敏化荧光光谱,研究了pH诱导钙调素构象的改变.随着pH值的降低,apo-CaM的荧光强度下降并出现蓝移,Ca.CaM系统的荧光强度较Tb.CaM下降显著,Tyr-Tb3 敏化荧光光谱也有相当程度的降低.对荧光强度的变化与钙调素分子结构和构象的关系和pH诱导钙调素构象改变的机理作了详细的解释,H 可通过与Ca2 和Tb3 产生竞争结合,影响金属离子与钙调素的结合作用,还可以通过正电相斥或与肽链上带负电荷原子相结合而使CaM分子的极性增强,改变CaM表面的疏水性,降低CaM的活性.文章对pH诱导钙调素构象改变在胞外钙调素信号转导机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表面修饰的CdS纳米荧光探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硫脲表面修饰的硫化镉纳米粒子[CdS/SC(NH2)2],研究硫脲的用量对其粒径的影响,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小生胸腺DNA的加入对该纳米粒子荧光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脲的用量对该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及发光特性有明显影响,随反应物中硫脲与镉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增加,CdS/SC(NH2)2纳米粒子粒径变小,其发射波长蓝移,表现出明显的量子尺寸特性;小牛胸腺DNA的加入使CdS/SC(NH2)2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强度减弱,实验推测该纳米粒子与小牛胸腺DNA存在静电相互作用,该研究结果可望用于DNA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7.
袁慧君  李飒 《发光学报》1986,7(1):39-41
本文研究了DMANS(4-二甲胺基-4′-硝基二苯乙烯)在聚苯乙烯和改性聚苯乙烯中的荧光性质。测量了两类样品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讨论了介质对荧光性质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thylene blue (MB) and calf thymus deoxyribonucleic acid (ctDNA) was investigated by UV absorption spectra, fluorescence spectra,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n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xperiments by ferrocyanide.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nding modes of MB to ctDNA were relative to the molar ratio γ (γ=[DNA]/[MB]). At low γ ratios (γ < 4), remarkable hypochromic effect with no shift of λmax i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MB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increasing amounts of ctDNA, the fluorescence of MB was efficiently quenched by the ctDNA bases and the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of MB was slightly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d that MB cations bound to phosphate groups of ctDNA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nd then stacked on the surface of ctDNA helix. While at high γ ratios (γ > 6), besides the fluorescence of MB was quenched efficiently by the ctDNA bases, a red shift (about 3 nm) i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MB was observed and the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of MB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d the intercalation binding that MB molecules were intercalated into the space of two neighbouring DNA base pairs was the preferred mode. Effects of K4Fe(CN)6 on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MB-ctDNA system at low and high γ ratios were also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γ = 1.7, the quenching effect by ferrocyanid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MB, while at γ = 13.6 a decreased quenching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observ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ure MB, which further proved the above conclusion. In additi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hypochromic effect an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ere also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