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O2/CO2气氛下石灰石煅烧及烧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O2/CO2气氛下石灰石的煅烧和烧结特性.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煅烧所得CaO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均较O2/CO2气氛下的大,但O2/CO2气氛下煅烧所得CaO具有更大的最可几孔径.石灰石在O2/CO2气氛下1000℃煅烧时的产物具有最大的比孔容积和比表面积,且石灰石煅烧产物CaO的比孔容积和比表面积均随气氛中C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低CO2浓度下下降较为迅速,而在高CO2浓度下下降逐渐趋于平缓.在延长相同烧结时间的情况下,O2/CO2气氛下CaO孔结构受烧结影响的程度要比空气气氛下轻微.  相似文献   

2.
钙基CO2吸收剂的种类和粒径对循环煅烧/碳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研究了吸收剂种类(石灰石、白云石)和颗粒粒径(90~200μm和200~450μm)对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特性、煅烧特性以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新型CaO/Ca12Al14O33吸收剂的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吸收剂在流化床内均能有效吸收CO2.在碳酸化阶段,吸收剂种类对吸收剂的吸收特性影响较大,而颗粒粒径对其影响较小;在煅烧阶段,CaCO3分解速率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钙基吸收剂反应活性下降,相对于白云石和石灰石,CaO/Ca12Al14O33具有更高的循环稳定性,并在七次循环后活性不再发生变化.对于石灰石吸收剂,循环稳定性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受粒径影响较小.白云石吸收剂由于在循环中容易破碎,因此粒径对其循环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变升温速率煅烧和改变煅烧温度探索孔隙形成的特点,同时利用热重分析进行硫化反应,分析煅烧产物的钙转化率,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和煅烧温度对孔隙特性有重要影响,此外硫化反应对孔径分布有特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CaO/稻壳灰作为新型CO2吸收剂的循环碳酸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CaO与稻壳灰的水合产物作为新型CO2吸收剂.研究表明,当水合时间为8 h、水合温度为75℃和Si/Ca摩尔比为1.0时, CaO/稻壳灰吸收剂能获得最佳循环碳酸化转化率;经过20次循环反应碳酸化转化率可达0.44,比相同反应条件下CaO/H2O吸收剂的转化率提高了42%,是原CaO转化率的2倍.650~700℃时有利于CaO/稻壳灰的碳酸化反应;在高煅烧温度下比CaO/H2O和CaO具有更好的抗烧结能力.  相似文献   

5.
CaO高温分离CO2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基吸收剂煅烧-碳酸化循环法(CCRs)是一种新兴的分离燃煤锅炉尾部烟气中CO2的方法.CaO与CO2碳酸化反应对于CCRs法的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随机孔隙模型(RPM)对CaO与CO2碳酸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CaO与CO2碳酸化反应的温度和系统压力,增加CaO吸收剂的初始孔隙率、优化CaO的初始比表面积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CaO碳酸化转化率和对CO2的吸收容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消除内扩散和外扩散的影响,对两种CaO质量分数均为75%的合成钙基吸收剂进行了本征动力学实验。通过晶粒模型分析,找到了完全由表面反应控制的本征动力学阶段,分析其本征反应动力学特性,得到本征反应速率常数k_s和活化能E,并与早期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合成吸收剂的活化能均小于石灰石吸碳反应的活化能;合成吸收剂的吸碳反应速率与石灰石分解CaO的吸碳反应速率具有相同的数量级。本研究同时得到了反应动力学控制阶段吸碳反应速率与驱动力CO_2分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钙基材料最佳固硫反应温度存在的原因,在对其硫化反应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贝壳和石灰石的微观结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认为:反应过程中气体在颗粒内部微孔内的扩散阻力是影响最佳固硫反应温度的主要因素。在流化床和热分析条件下,对贝壳、石灰石两类材料的硫化反应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由于贝壳的内部微孔连通性好,气体流动阻力小且平均孔径是石灰石的10-30倍,因而其最佳固硫反应温度比石灰石高出50-150℃。  相似文献   

8.
用热重分析法测量了中温(400-800℃)烟气固硫新型钙基吸收剂的钙转化率。在最初的几分钟内,钙转化率增加迅速,产物层形成后基本不再增加。固硫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定温度下的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平缓.这是由气相在吸收剂颗粒间的扩散和在产物层内的扩散引起的。热重试验与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区别在于气相颗粒间扩散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应表面SO2浓度不同.提出了表观反应的概念,以便建立模型并向流化床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9.
循环流化床炉内石灰石脱硫对NOx排放产生影响,包括对挥发分氮氧化的催化作用以及对CO-NO还原的催化作用。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不同条件下CaO颗粒表面NO+CO的催化反应特性进行了探究。实验表明,无氧条件下,CaO能够显著催化CO还原NO,NO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和CO浓度正相关,与NO浓度负相关.基于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建立了CaO催化NO+CO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颗粒内、外扩散的影响.该模型适用于氧气浓度很低、CO浓度较高条件下。而在有氧气氛中,该反应受到明显抑制,且O2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当CaO周围氧气浓度远大于CO时,可忽略CaO对NO的催化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CaO/CaCO3循环的钙基热化学储能体系在循环过程中由于CaO晶粒的烧结导致储能性能下降严重。本文基于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复合改性钙基材料,以MgCl2为主要掺杂剂,并结合钛酸四丁酯或Al(NO3)3共同作用提高材料在100次循环中的稳定性。复合改性材料在100次循环中的平均转化率为0.634,对应平均储能密度高达1132 k J·kg-1。此外,DFT计算表明,掺杂相与CaO的键合力强于CaO本身的键合力,抑制CaO原子扩散进而发挥抗烧结作用,且复合材料对CO2的吸收能力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炉内喷钙脱硫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炉内喷钙脱硫过程进行模拟的方法,获得了炉内气固两相流动、温度分布、石灰石颗粒脱硫化学反应和SO2浓度分布的详细情况。石灰石颗粒的硫化反应主要发生在颗粒与烟气均匀混合之前。  相似文献   

12.
高CO2浓度下钙基吸收剂脱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进行了高CO2浓度下钙基吸收剂脱硫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CO2下钙基吸收剂的脱硫效率随脱硫时间的变化与空气条件下显著不同.孔隙结构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手段表明高CO2浓度主要影响了钙基吸收剂的煅烧分解过程,形成了有利于脱硫反应的孔隙结构.实验结果还表明提高温度有利于改善高浓度CO2气氛下钙基吸收剂煅烧后孔隙结构,在适当的脱硫时间内,高温下高浓度CO2气氛比空气气氛更有利于炉内喷钙脱硫.  相似文献   

13.
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新型氧载体CaSO4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化学链燃烧的氧载体CaSO4,对CaSO4作为氧载体时与CH4组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CaSO4还原的直接产物是CaS,而不是CaO和SO2;CaS氧化的直接产物为CaSO4,也不是CaO和SO2.因此,CaSO4可以作为化学链燃烧的氧载体,而且不会有大量的SO2生成.同时,使用热重一红外分析仪研究了CaSO4和CH4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Coats-Redfern积分式得到CH4还原CaSO4的反应活化能E=1721.31 kJ/mol.  相似文献   

14.
在热输入功率50 kW的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试验装置上研究燃煤SO2排放特性及石灰石脱硫机理。结果发现,未添加石灰石时,O2/CO2气氛下SO2排放量比相同O2浓度的空气气氛下低;随着O2浓度的升高,排放量升高。相同钙硫摩尔比下,O2/CO2气氛下石灰石的脱硫机理以直接脱硫为主,脱硫效率比空气气氛下高;随着O2浓度的增加,石灰石脱硫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TEM)从原子尺度对MOCVD生长的ZnSe1-xSx-Znse应变超晶格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细致观察.通过对缺陷的种类、分布的分析提出缺陷的产生原因与过渡层质量有直接关系,通过改善过渡层的成份及各层间的厚度可制备出结构较完整以及较平整的超晶格薄层材料.  相似文献   

16.
石灰石闪蒸改性及脱硫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种不同产地的石灰石进行了闪蒸改性处理,对改性石灰石颗粒的孔径分布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压力、温度等参数对石灰石闪蒸改性的影响。并在气流反应器上对闪蒸后的样品进行了硫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闪蒸处理能够增大石灰石颗粒的微孔孔径,并使石灰石样品的脱硫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DM) caused a recast layer to form at the machined surface of the workpie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ast layer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type of dielectric. The research work in this paper aims to acquire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recast layers of a surface machined by sinking EDM using water-in-oil (W/O) emulsion as dielectri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graph (EDS) and micro hardness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W/O emul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hose of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kerosene and de-ionized water dielectric.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W/O emulsion exhibited larger surface roughness, thickness and micro hardness compared with that formed in kerosene and de-ionized water. Both carbide and oxide were detected in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W/O emulsion whereas only carbide was detected in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kerosene. Due to the higher supersaturation of gases in the melted material, the recast layer formed in W/O emulsion was found to possess more micro-voids than that formed in kerosene and de-ionized water.  相似文献   

18.
多孔颗粒内气体传递反应双阶段描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双阶段模型描述多孔颗粒与气体的传递反应。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气体反应物在扩散进入颗粒内部同时与颗粒发生反应的第一阶段;形成产物层后,扩散和反应用双区域模型来描述的第二阶段。分析发现,蒂勒数是描述过程特性的重要参数,同时反映反应和扩散速度的影响,且与总阻力存在一定关系。利用TGA进行了脱硫反应实验,分析了反应温度、颗粒大小等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很好地证实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