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蒸汽侧循环给水加热系统的综合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前言联合循环中蒸汽侧循环给水加热系统的综合优化是总系统整体优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至今仍很不充分,对给水加热系统的设计多凭经验进行,依赖于设计者的直觉而缺乏科学的依据。另外,对不同的蒸汽循环系统,其给水加热系统差异很大;而增压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PFBC—CC[‘]中给水加热系统比较复杂,为多加热源,不仅要合理抽汽加热,还要充分利用燃机的排气余热。再者,PFBC—CC是以蒸汽侧循环为主的联合循环,蒸汽侧循环给水加热系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性能的改善有更大的意义。本文以复杂的PFBC—…  相似文献   

2.
新型太阳能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互补系统根据不同类型的太阳能集热装置的集热特性,实现其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的梯级互补,将太阳能直接蒸汽发生系统(DSG)与高压蒸汽蒸发过程耦合,同时将低压蒸汽的生成过程与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进行耦合。本文主要针对真空管集热场中集热器行间距及倾斜角等参数的优化问题,开展其对全年有效太阳热能及平均集热效率影响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引言本文分析并比较了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CC)(图川山、注蒸汽燃气轮机(STIG)循环z图2)l’]、湿空气透平(HAT)循环(图3)[’1及采用中冷或再热手段后相应循环的性能.为了不使系统过于复杂,只采用一级中冷、一级再热,中冷器和再燃室的位置与通常的设计相同。中冷器所用冷却水来自环境,吸收热量后又回到环境。选用余热锅炉型CC,HAT循环选用文献[3]提供的结构。2计算结果及分析计算条件:(a)环境温度20”C,压力0.101325MPa,湿度sg/bgDA;(b)压气机绝热效率0.88,燃气透平相对内效率0.9,蒸汽透平相对内效…  相似文献   

4.
改进型氢氧联合循环及其性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氢能既具备矿石燃料的优点,又符合长远能源发展的要求,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氢能发电是氢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各种氢能发电方案。文献山提出了氢氧联合循环(包括混合式和面式);此外还有高温蒸汽朗肯循环,氢氧燃烧,加热氦(或二氧化碳)的闭式透平K’];对燃用液氢的系统也有论述*’]。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了混合式和面式氢氧联合循环的一些特点,提出了氢氧联合循环的改进型式。本文将着重讨论这种改进循环的性能,并与混合式多级再热氢氧联合循环加以比较,对氢氧联合循环的进一步发展作一初步尝…  相似文献   

5.
核能湿氦气透平闭式循环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前言前苏联于1954年建成世界首座核电站后,核能和平利用得到蓬勃发展。高温气冷堆(HTGR)受到重视,进展很大山,许多学者也在积极开展相应的能量转换系统的研究,最据代表性的是模块化高温气冷堆一氦气轮机闭式循环(MHR--GT)[‘-‘]。从能的梯级利用原理看,它在热力学上是不完善的,仍有较大提高性能的空间。本文基于总能系统概念l’],在核能Brayton闭式循环(NEBCC)l’]基础上,应用工质湿化循环原理l’,‘],探索一种新颖的核能湿氦气透平闭式循环(HHTCC)。它更能充分发挥高温堆的高温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核…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综合梯级利用LNG化学能和冷(火用)的多重联合循环。住对多重联合循环系统集成的设计构思基础上,通过不同物性工质和不同循环方式的系统集成,实现了LNG化学能和冷(火用)的高效梯级利用。新循环的(火用)效率与参比循环相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本文成果为更高效综合利用LNG提供新的构思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氢氧联合循环——设计点及变工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氢氧完全反应生成物是水蒸汽,膨胀过程包括了部分底循环,可以没有常规联合循环中燃机排气放热与蒸汽吸热过程,这是氢氧循环提出的出发点,也是此循环的最大优点。氢氧反应放出的大量能量除提高生成物温度外,还加热底部循环工质,加热方式分为直接混合式加热和面式加热两种。本文着重讨论以上两种氢氧联合循环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新型分布式功冷联产系统,有机整合了小型燃气轮机、氨水蒸汽动力装置和吸收式制冷装置。燃机排烟的高温热量用于驱动氨水蒸汽动力装置做功,烟气低温热量和氨水透平排汽热量用于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实现了烟气余热的梯级利用。模拟结果表明,新系统的等效发电效率和(火用)效率分别为45.3%和35.5%,比参比系统分别高出7.5和8.6个百分点。系统(火用)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燃机排烟余热的梯级利用是系统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新系统为提高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总体性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理论和实践证明,各种联合循环均存在有使循环热效率达最高值的热力特性参数最优化组合.寻求这样的最优化组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最优化数学模型 由热力学知,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的热效率η是与燃气循环参数及系统、蒸汽循环参数及系统、燃料特性、各组成元件的内效率及压力保持系数、联合循环的型式、燃机与汽机功率比等诸因素有关的多元函数,很难求得解析表达式.本文选取次要影响因素为确定值,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常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在燃气初温高于1260℃时,系统效率已超过50%。余热锅炉节点温差限制了系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出现了底部循环使用氨水混合物工质的联合循环,利用氨水混合物在饱和区等压变温的特点,提高系统效率。 如果采用超临界蒸汽底部循环,可避免常规节点温差限制,但高温高压蒸汽膨胀到排汽背压时的湿度会过大而不能直接应用,需采用再热循环或汽水分离,从而减弱了回收余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ybridization scenario of a single-flash geothermal power plant with a biomass-driven sCO2-steam Rankine combined cycle, where a solid local biomass source, olive residue, is used as a fuel. The hybrid power plant is modeled using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EBSILON®Professional. A topping sCO2 cycle is chosen due to its potential for flexi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 synergy between the topping sCO2 and bottoming steam Rankine cycles is achieved by a good temperature match between the coupling heat exchanger, where the waste heat from the topping cycle is utilized in the bottoming cycle. The high-temperature heat addition problem, common in sCO2 cycles, is also eliminated by utilizing the heat in the flue gas in the bottoming cycle. Combined cycle thermal efficiency and a biomass-to-electricit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24.9% and 22.4% are achieved,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fuel consumption of the hybridized plant is found to be 2.2 kg/s.  相似文献   

12.
混合工质中低温热力循环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角度出发,对氨水混合工质中低温动力循环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简单蒸汽循环的比较,揭示了混合工质热力循环的特性及本质,指出工质蒸发换热过程的匹配及冷凝过程是混合工质循环高效的关键。为了改善冷凝过程,可采用分馏冷凝系统取代传统的冷凝方式。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一些基本规律,明确了余热回收过程中中低温段换热匹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三效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和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使用溴化锂溶液作为工质的三种流程的三级三效吸收制冷循环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并联流程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最高;同时本文进一步对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的三效吸收制冷循环分别进行了关于溶液分配率和总体热交换面积分配率的优化计算,得到了不同设计工况时面积分配率与COP的关系,为三效吸收循环的最优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联合循环中蒸汽底循环系统稳态全工况特性模型及计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要符号表GI质流量US换热能力系数d水、蒸汽侧参数h比烩值。对流换热系数g烟气侧参数k换热系数p。HRSG传热效率h高压段参数NP底循环压力级数西几对数平均温差l低压段参数Q换热器热交换量下标:如人口参数S换热面积0基准点参数O。t出日参数1Bua随着燃气轮机性能参数逐年提高,排气温度也相应升高,需要更有效地回收排气余热、因此,优化设计蒸汽底循环,对其进行较准确的全工况性能计算分析愈显重要。已有对联合循环中蒸汽底循环的分析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最普遍的局限性是,对底循环系统匹配和构成方式研究不深人或不全面,多…  相似文献   

15.
排气全燃型联合循环设计点性能简明估计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气全燃型联合循环设计点性能简明估计公式蔡睿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O080)关键词:排气全燃型联合循环,热力分析主要符号表Hu燃料热值L燃料理论空气量l比功P单位能量价格R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的功率比α过量空气系数β摩尔燃料系数△增量η...  相似文献   

16.
400MW级IGCC机组变工况性能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一个多世纪以来,煤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发电燃料,这一趋势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下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煤作为一次能源的国家,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使得洁净煤技术(CCT)受到普遍关注。在众多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中,IGCC技术以其特有的高效率、低污染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洁净煤发电技术之一。鉴于IGCC系统结构与组态非常复杂,涉及煤的气化、净化、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空气分离等关键技术,因此建立IGCC系统的性能模型,对IGCC机组的…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ordinated solu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e parameters of cycles in gas turbine and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s and to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e gas-turbine flow path parameters within an integral complex problem. We report comparative data for optimizations of the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at coordinated and separate optimizations, when, first, the gas turbine and, then, the steam part of a combined cycle plant is optimized. The comparative data a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economic indicators, energy-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costs. Models that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 calculating the flow path enable taking into account, as a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and energy effectiveness of the power plant, the heat stability of alloys from which the nozzle and rotor blades of gas-turbine stage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8.
给水加热型联合循环的变工况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联合循环改造的各种方案中,给水加热型具有投资少、改动少、耗用优质燃料较少、尤其是简单易行及技术难度小等特点,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技术经济水平、特别是以煤为主的国情下,有一定应用市场。本文分析比较了多种变工况运行方式的性能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性能较好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部分回热回注蒸汽燃气轮机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自从美国国际动力技术公司的程大献先生于1976—1981年间提出“双工质平行一复合循环热机”发明专利后,这种回注蒸汽燃气轮机(STIG)循环已在数个国家的多种型号的燃气轮机装置上得到应用,并取得实效。众所周知,回热燃气轮机具有较高热效率,而STIG循环具有高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有机朗肯循环(ORC)跨临界与亚临界工质换热特性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热力学指标热源回收(火用)效率,以及经济学中的净现值(NPV)概念,结合换热面积分析,建立了考虑实际换热情况的热力学及经济性模型,更合理、更全面地对亚临界循环与跨临界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进行了统一分析,为工程实际中亚临界和跨临界的选择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