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0Gb/s光时分复用传输光纤光栅补偿色散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宁提纲  简伟  裴丽  谭中伟  刘艳  简水生 《光学学报》2004,24(8):091-1094
用精密扫描掩模法写入宽阻带啁啾光纤光栅,掩模板背面两端各10%长度处镀有按4阶高斯函数透过率的膜,写入的啁啾光栅的时延纹波最大值为20ps。为减少写入光纤光栅的偏振模色散,研制了新的低偏振模色散光纤光栅补偿写入法。采用补偿写入法前的平均微分群时延为9.1406 ps;采用补偿写入法后的平均微分群时延为0.1521 ps。并利用低偏振模色散光纤光栅对40Gb/s光时分复用系统在普通G.652光纤传输122km的色散进行了补偿实验,功率代价为1.5dB。  相似文献   

2.
普通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系统分析光纤光栅的耦合模理论 ,探索、优化光纤光栅的制作过程 ,研制了满足ITU T建议波长的优质光纤光栅。用双透镜和扫描移动平台结合相位掩膜板研制的光纤光栅分别成功实现了 4× 10Gb/s 4 0 0km和4× 10Gb/s 80 0km普通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色散补偿 ,功率代价均小于 2dB ,且最佳功率代价为负值。同时对4× 10Gb/s 80 0km普通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实施长时间的监测 ,系统偏振模色散小于 10 ps,提出了发展 10Gb/s的光通信系统更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光栅制作过程的优化设计,解决了光纤光栅温度稳定性、纹波系数、带宽、偏振模色 散补偿等关键技术,所制作光纤光栅已经达到温度系数小于00005 nm/℃,带宽大于14 nm,纹波系数小于50 ps,色散量超过 -1000 ps/nm的先进水平. 采用琼斯矩阵本征值法较 精确地测量了光栅的偏振模色散,并对其进行了补偿,光纤光栅色散补偿器的偏振模色散由 补偿前的91406 ps改善为补偿后的01521 ps. 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稳定可靠 、速率为40 Gb/s,传输链路为122 km G 关键词: 高速光通信系统 普通单模光纤 光纤光栅 色散补偿  相似文献   

4.
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偏振模色散测量   总被引:19,自引:18,他引:1  
对一种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的偏振模色散进行了测量.实验用26 m长光子晶体光纤使皮秒光脉冲的两个正交偏振模产生了108 ps时延.运用脉冲时延法和固定分析仪法对这种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的偏振模色散进行了实验测量,测量得到其偏振模色散参量可达4154 ps/km,对应的模式双折射度为1.25×10-3.这种新型的高双折射光纤可用于补偿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  相似文献   

5.
光纤光栅双折射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霞  黄永清  任晓敏 《光子学报》2005,34(2):241-243
本文对均匀光纤光栅和线性啁啾光纤光栅的双折射效应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 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实施对均匀光纤光栅和线性啁啾光纤光栅的侧向挤压, 使之产生双折射, 通过改变施加在压电陶瓷上的电压值, 可以实现对光纤光栅双折射大小的控制. 侧向挤压线性啁啾光纤光栅可以补偿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  相似文献   

6.
光纤光栅耦合系数对其色散补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耦合模方程,对具有不同函数形状耦合系数的光纤光栅的色散特性进行了理论和数值研究。通过比较这些线性咽啾光纤光栅对10Gb/s光通信系统色散补偿的效果,揭示了光纤光栅的耦合系数与其色散补偿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偏振模色散矢量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局部偏振模色散矢量与整体偏振模色散矢量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得到完全补偿偏振模色散的关系,结论是至少利用两段保偏光纤才能完全补偿。提出了基于偏振模色散矢量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案和调节控制的算法原理及改进的方向。这些结果对正确进行偏振模色散补偿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偏振模色散效应严重制约着长距离高速光纤通信的发展,偏振模色散的自适应补偿成为光通信领域研究的焦点。利用两阶段偏振模色散补偿器,采用6个自由度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通过在线监测搜索光纤链路信号的偏振度极值作为反馈控制信息,在40Gb/s归零码高速光纤传输链路中成功实现了ms量级的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补偿前后采用庞加莱球法测量光纤链路中偏振模色散量,测量结果表明在信号中心波长1560.5nm处,差分群时延补偿前后测量值分别为21ps和1.3ps,而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前后测量值分别为266ps^2和43.5ps^2。补偿后实验链路中的一阶和二阶的偏振模色散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并且系统的总的功率代价在误码率为10^-9时小于1dB。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信号偏振度的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偏振模色散已成为当前发展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理论上分析了光纤一阶偏振膜色散效应对高速伪随机非归零码/归零码光信号偏振度的影响,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信号不同输入偏振态以及高阶偏振膜色散效应对非归零码光信号偏振度的影响。最后对利用信号偏振度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的自适应偏振膜色散补偿系统的补偿性能进行了分析,大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0Gbit/s的非归零码光纤传输系统,当传输线路的平均偏振膜色散值小于43ps时,利用极大化输出信号偏振度的偏振膜色散补偿系统对信号眼图的补偿概率可以达到99.99%.  相似文献   

10.
4×10Gb/s 400km 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光纤光栅成功实现了4×10Gb/s 400km G-652光纤的色散补偿,各信道传输部分在误码率为10-10时,无误码传输的功率代价均小于2dB,且最好的功率代价为负值- 关键词: 光纤光栅 色散补偿 功率代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Lyot型光纤消偏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延凤平  姚毅  简水生 《光学学报》1996,16(6):848-852
在对Lyot型光纤消偏器的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推导出并讨论了其偏振度与相应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实际制作了偏振度为2.0%的Lyot型光纤消偏器,并由此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双偏振结构保偏光纤偏振器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永明  廖延彪  陈哲  孟洲  倪明 《光学学报》2001,21(6):41-743
提出了保偏光纤偏振器的一种串联结构,即双偏振结构,报道了研制的结果。并通过对单偏振结构和双偏振结构器件测试结果的比较,得出双偏振结构的保偏光纤偏振器可使器件达到高消光比,并且有稳定的温度特性。  相似文献   

13.
偏光干涉对光纤陀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米剑  张春熹  李铮  邬占军 《光学学报》2006,26(8):140-1144
从光纤陀螺光学系统缺陷角度,研究了由于光纤陀螺保偏光纤融接误差及光学器件的不完善引起的偏光干涉效应,理论分析并实验研究了偏光干涉效应对传输光谱的影响及其对光纤陀螺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偏光干涉效应对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影响可以忽略,偏光干涉不影响一般意义下的光源相干长度,但是却导致光源相干特性的变化,反应在相干图上出现了多个干涉衬比度峰值,这会降低宽谱光源的短相干长度特性给光纤陀螺带来的好处,由此也说明不能仅由相干长度这一个参量描述光源的相干特性。  相似文献   

14.
白光干涉在保偏光纤测量与对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靖华  王春华 《光学学报》1994,14(12):308-1311
本文根据白光干涉原理,研究了保偏光纤偏振色散和耦合系数的测量,保偏光纤连接时主轴夹角的调整,并获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还对白光干涉技术在保偏光纤传感和器件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线单模光纤偏振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姚毅  施昆 《光学学报》1995,15(5):36-640
利用Poincare球理论首次全面分析了在线全光纤偏振控制器。结果发现该偏振器可以有八种不同路径,实现任意偏振态之间的转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6.
Polarization-dependent gain in a Raman fiber amplifier in the depleted pump regime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are realized and show that gain fluctuations are highly reduced when signal and pump interactions allow pump depletion.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output pulse Stokes vector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Jones matrix model proposed by A.Orlandini et al.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degree of polarization (DOP) for output pulse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8.
偏振态调制的偏振无关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效东  汤伟中 《光学学报》1996,16(2):36-239
针对低双折射光纤双束干涉型传感器的两臂偏振态随机变化引起的信号衰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传感器结构。通过在双束干涉仪的一臂中加入适当的对光波偏振太的高尖三角波或正弦波调制的偏振制,可以在干涉中见度略有降低的情况下消除偏振衰落的影响,实现偏振无关的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相似文献   

19.
光纤-手征光纤耦合光波导偏振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D形微孔光纤中注入手征液体 ,制作出了光纤 -手征光纤耦合光波导。对其输出端的偏振响应特性进行测试发现 ,与未注入手征液体的 D形微孔光纤相比 ,传播的光矢量方向发生了旋转。这种效应是由光纤与手征光纤相互耦合而引起的 ,将有可能应用到许多新器件的制作中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on 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arization-dependent four-wave mixing processes in highly nonlinear optical fibers. Two or three idler waves at different polarizations are experimentally generated in an optical fiber from the propagation of two wavelength-detuned, orthogonally-polarized pumps and a signal. Each idler wave results from a different four-wave mixing process involving the signal and one or both pumps. Orthogonally-polarized idler waves are demultiplexed in a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 with a cross-polarization suppression of over 17 dB. The parametric process equations for this system are analytically solved and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competing processes analyzed for the small pump detunings and identical pump powers. This experimental setup can be used i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producing and selectively rerouting various copies of a data sig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