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40℃条件下制得了5-氯水杨醛,使其与硫脲缩合合成出了一种含N、O、S的新型Schiff碱配体,该配体与铜(Ⅱ)、锌(Ⅱ)能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组成、结构已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  相似文献   

2.
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发现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在pH 6.0的KH2PO4-K2HPO4的缓冲溶液中均使诺氟沙星的荧光猝灭.确认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2 : 1、1:1、1:1.用锰与诺氟沙星配合物体系测定诺氟沙星滴眼液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60%-1.1%,回收率为98.87%-102.7%,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通过紫外光谱法、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光诱导新型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转移。研究结果表明: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二甲基亚砜中;在270 nm处树枝配体吸收峰强度随着树枝代数增加而增加,因此树枝配体的光捕获能力增强;树枝代数对酞菁核的荧光特性影响显著,随着树枝代数增加,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降低;在270 nm激发,能量从外围树枝配体(给体)传递给酞菁核心(受体),这一过程中外围树枝充当能量肼的角色,随着树枝代数增加,分子内能量转移效率增大。因此,新型羧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枝酞菁锌配合物是一类新型光捕获天线结构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光谱法研究EGCG-Cu(Ⅱ)与ct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增大而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Cu(Ⅱ)-EGCG 配合物有望成为检测ctDNA的荧光探针;(2)电子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增色效应;(3)共振光散射强度也增强。三种光谱的特征显示,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依靠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由于配合物的插入,使系统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静电作用使其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增色效应。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三元系统荧光强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合成了以Zn2+及N12+为中心,以L1,L2[L1=4-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L2=4-氨基-1,2,4-三唑]及硫氰酸根为配体的两种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金属离子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Zn3(NCS)6(L1)6(NO3)2及Ni3(NCS)6(L2)6(NO3)2,同时对两种配合物做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表征.荧光光谱的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在415 nm有一强的荧光发射峰,且镍配合物的荧光要明显强于锌配合物,两种配合物有望成为蓝光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贤景春 《光谱实验室》2010,27(2):620-623
5-硝基水杨醛与盐酸氨基脲缩合成席夫碱配体,与钴(Ⅱ)、镍(Ⅱ)醋酸盐作用合成新的钴(Ⅱ)、镍(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紫外、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对超氧离子的催化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合成了4种苯乙酸稀土配合物:RE(L)3.nH2O(n=0.5~1.5;RE=La,Nd,Eu,Tb;L=C6H5CH2COO-),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及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NMR及配体的磷光光谱和铕、铽配合物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根据磷光发射光谱数据计算了配体的三重态平均能级值。铕(Ⅲ)、铽(Ⅲ)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和配体的磷光光谱表明,配体仅对铽(Ⅲ)的荧光具有一定的敏化作用。对镧配合物进行了扫描电镜形貌分析,发现苯乙酸镧为球状空穴结构,粒径在十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相似文献   

8.
不同有机酸配体对Tb(Ⅲ)离子荧光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合成的七种Tb-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比较了七种Tb-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并从配体结构、能量传递和能级匹配等方面分析了不同配体对Tb(Ⅲ)离子荧光效率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七种Tb-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配体不影响Tb(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峰位置,只影响其荧光效率。配体的共轭性、刚性越好,配合物荧光效率越高,二元酸比一元酸更有利于增强Tb(Ⅲ)离子的荧光效率。  相似文献   

9.
新型双核锌(Ⅱ)大环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环腔孔径不同的大环席夫碱配体与醋酸锌反应合成了锌(Ⅱ)的双核席夫碱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2-(3’,4’-二羧基苯氧基)苯甲酸(H3DPBA)和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与Zn(Ac)2通过水热反应,获得了一维链状配合物Zn(DPBA)(bpp)。该配合物的一个不对称单元包括一个Zn(Ⅱ)离子,一个DPBA配体和一个bpp配体。Zn(Ⅱ)离子与四个氧原子及一个氮原子配位,其配位数为5。固态配合物在375nm处出现强的发射峰,来自于配体的π~*—π跃迁。与配体的荧光发射光谱比较,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发生了蓝移,而且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有大幅度增强。讨论了配合物在常见溶剂中和金属阳离子中的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小分子或不同金属阳离子对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机小分子硝基苯和Fe~(3+)使配合物荧光猝灭,该Zn(Ⅱ)-配合物可用于硝基苯的检测以及水和乙醇体系中Fe~(3+)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含硫酰腙试剂水杨醛双缩二氨基硫脲与Cd(Ⅱ)和Co(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组成和配比,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2.
新型三元配合物Tb(DPAB)_3IP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了邻菲罗啉的衍生物咪唑并[5,6-f]邻菲罗啉(IP),并以其为第二配体,二苯胺羰基邻苯甲酸(HDPAB)为第一配体,制备出新型稀土铽三元有机配合物Tb(DPAB)3IP。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第二配体IP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在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中的配体可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稀土Tb3+离子,表现出较强的Tb3+离子的特征发射,且配体Tb(DPAB)3IP的荧光强度明显大于Tb(DPAB)3phen的荧光强度。这说明适宜的第二配体对配合物有很好的敏化发光作用,合成的Tb(DPAB)3IP是一种良好的绿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溶液反应蒸发法以4-巯基吡啶(简写为4-MPy)为有机配体与银、镉的硝酸盐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配合物。并利用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4-MPy及合成的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对主要红外和拉曼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并进一步讨论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特征吸收谱带与配合物结构间的关系。在红外光谱中,配体在1 459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为CC和CN复合振动峰,形成配合物后在两种配合物中,此吸收峰分别向高波数位移至1 464和1 464cm-1。在拉曼光谱中,两种有机配位化合物在1 004和1 008cm-1处归属为环呼吸振动峰、在1 617和1 615cm-1处归属为环伸缩振动峰、在720和720cm-1处归属为β(C—C)和ν(C—S)的复合振动峰,各自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1,10-邻菲咯啉、三苯基氧磷、2,2’-联吡啶为第二配体,以苯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合成了3种铕(Ⅲ)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初步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的第二配体对铕(Ⅲ)配合物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分子内能量传递模型。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对紫外光都有强烈吸收,所有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能发射Eu3+的特征荧光;第二配体与Eu3+间的能级差以及第一配体与第二配体间的能级差都会影响铕(Ⅲ)配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李淑艳 《光谱实验室》2011,28(4):1841-1844
合成了新型配合物Pd(Ⅱ)苊醌缩氨基硫脲,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以氧、氮和硫(ON S)三齿鳌合形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以NH4Cl-NH3·H2O为缓冲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荧光增强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采集槲皮素、槲皮素-Sn(Ⅱ)配合物溶液、槲皮素-Sn(Ⅱ)-NH4Cl-NH3·H2O、槲皮素-Sn(Ⅱ)-NH4Cl-NH3·H2O-CTAB溶液以及将其溶液分别静置7h和21h后的荧光光谱,并对光谱进行分析.在不加CTAB的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加入缓冲液前后的紫外光谱.用漫反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缓冲液的作用下,槲皮素-Sn(Ⅱ)配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与缓冲液发生反应的主要基团为酚羟基,红外光谱中酚羟基的消失和NH 4基团的出现,说明了配合物中的酚羟基与NH 4发生了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β二酮配体1,4-二苯甲酰乙酰苯(TDAP),并成功合成了它的两个双核稀土配合物Eu2(TDAP)3·(H2O)2和Tb2(TDAP)3·(H2O)6。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与性能研究。荧光分析表明,在紫外灯下配体本身就发出蓝紫色荧光,通过对配体TDAP的磷光光谱分析计算得到了配体的平均三重态能级。配合物Eu2(TDAP)3·(H2O)2的发射光谱分析表明,配体自身的发射几乎完全被淬灭,能量成功传递给了中心离子,因此配合物发出了明显的特征峰,主发射峰为Eu3+的5D0-7F2发射。由荧光分析知,配合物Eu2(TDAP)3·(H2O)2的激发光谱与配体发射光谱的重叠,这验证了配体TDAP对于Eu3+能量传递的有效性。此外,还详细分析了两种配合物的能量传递过程及发光机理,配合物Tb2(TDAP)3·(H2O)6几乎不发光,这是因为配体的三重态能级与Tb3+的最低激发态能级不匹配。合成的配合物Eu2(TDAP)3·(H2O)2有很强荧光,是一种有效的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8.
二茂铁基苯基甲醇与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在二氯甲烷中作用,形成相应的二茂铁苯基甲基碳正离子,无需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该离子便可与乙醇胺作用得到N-(苯基, 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FcY),用该氨基醇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镉,氯化汞反应,制备了氨基醇-镍(Ⅱ)、 氨基醇-铜(Ⅱ)、 氨基醇-锌(Ⅱ)、 氨基醇-镉(Ⅱ)、 氨基醇-汞(Ⅱ)五种二茂铁基氨基醇-重金属配合物(用通式M-FcY表示)。 用Nexus670FTIR红外光谱仪对二茂铁基氨基醇和五种配合物在4 000~400 cm-1范围内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各M-FcY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并将各M-FcY的特征吸收峰与FcY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OH , —NH—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O, C—N键吸收峰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说明二茂铁基氨基醇中的氨基、羟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以氧氟沙星为配体的钴(Ⅱ)、镍(Ⅱ)配合物M(ofo)2·4H2O(M=Co, Ni; ofo=ofloxacin, Ⅰ),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钴(Ⅱ)、镍(Ⅱ)分别为中心原子,与氧氟沙星配体3位羧基的一个氧原子和4位酮基氧原子配位,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讨论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性质,利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L-60 (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SRB蛋白染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BEL-7402(人肝细胞性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相同,配合物对BEL-7402细胞没有抑制作用,对HL-60 细胞在较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pH 7.08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粘度测定、电子吸收光谱、凝胶电泳和溴化乙锭荧光分析法研究了鬼臼酰肼(hydrazide-podophyllic,HDPP)NiⅡ, CoⅡ, ZnⅡ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产生减色效应,同时,DNA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配合物都能引起DNA粘度的略微增加和将超螺旋DNA切割得到缺刻DNA。所有这些研究表明配合物可能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其中镍和钴配合物与DNA之间主要以插入方式相结合;而锌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为部分插入;求出了三种鬼臼酰肼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