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谱带的微扰给谱线的标识和分析带来挑战.这里针对CO A1Π(v=1)对d3∆(v=5)态的微扰,首先采用有效哈密顿矩阵的方法重新分析了d3∆—a3Π(5,0)带高精度的涉及d3∆2和d3∆3的振转光谱数据,发现A1Π的微扰可忽略不计.进一步理论计算了由A1Π的微扰产生的d3∆的∆1,∆2和∆3的转动能级移动和d3∆—a3Π(5,0)光谱强度的变化.发现∆1的能级移动最大,最大可达4 cm-1,这个能级移动随J值的增大而减小;对∆2和∆3的影响在J小时可忽略不计.光谱强度的改变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涉及到∆1的d3∆1—a3Π光谱强度减小量最大可达20%,随J的增大,此减小量变小;对涉及∆2和∆3的光谱强度此微扰可忽略不计,从而给出了上面实验数据分析中不考虑微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CO三重带系d^3Δ-α^3∏(4,0)和(5,0)带激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外差磁旋转浓度调制激光光谱技术属于一种高灵敏度的吸收光谱测量方法,可以用于瞬态分子和激发态分子光谱的检测。采用这种技术分别在16400~16650cm^-1和17450~17750cm^-1波段内直接观测到CO三重带系d^3△←α^3∏(4,0)(5,0)振转吸收光谱。这种跃迁的上态d^3△1(v=4),d^3△2(v=4),d^3△1(v=5)分别与A^1∏(v=0),D^1△(v=0)和A^1∏(v=1)态存在微扰相互作用。通过对所测量到的CO三重带系(4,0)(5,0)振转谱带作了包含微扰相互作用在内的分析,获得了上态d^3△(v=4,5)的精确的分子转动光谱常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位振动态RbH(X1∑+,v″=15~21)与CO2碰撞转移过程.脉冲激光激发RbH至高位态,利用激光感应荧光光谱(LIF)得到RbH(X1∑+,v″)与CO2的猝灭速率系数kv″(CO2),kv″=21(CO2)=2.7kv″=15(CO2).利用激光泛频光谱技术,测量了CO2(0000,J)高转动态分布,得到了转动温度,从而获得了平均转动能<Erot>和转动能的变化<△Erot>,发现<△Erot>v″=21≈2.9<△Erot>v″=15.对于v″=16,证实了振动—振动能量转移的4-1近共振过程.在一次碰撞条件下,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得到RH(v″)-CO2振转速率系数.对于v″=15,J=32-48,速率系数在1.25-0.33×10-13 cm3 s-1.之间;对于v″=21,速率系数在2.47-1.53×10-13 cm3 s-1之间,其能量相关性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光外差磁旋转浓度调制激光光谱技术属于一种高灵敏度的吸收光谱测量方法 ,可以用于瞬态分子和激发态分子光谱的检测。采用这种技术分别在 16 4 0 0~ 16 6 5 0cm-1和 174 5 0~ 1775 0cm-1波段内直接观测到CO三重带系d3 Δ←a3 Π(4,0 ) (5 ,0 )振转吸收光谱。这种跃迁的上态d3 Δ1(v =4 ) ,d3 Δ2 (v =4 ) ,d3 Δ1(v =5 )分别与A1Π(v =0 ) ,D1Δ(v =0 )和A1Π(v =1)态存在微扰相互作用。通过对所测量到的 CO三重带系 (4,0 ) (5 ,0 )振转谱带作了包含微扰相互作用在内的分析 ,获得了上态d3 Δ(v =4 ,5 )的精确的分子转动光谱常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位振动激发态CsH(v"=15~21)与CO2振动-转动碰撞转移过程.脉冲激光激发CsH至高振动态,利用激光感生荧光光谱(LIF)得到CsH(v")与CO2的猝灭速率系数kv"(CO2),kv"=21(CO2)=7kv"=15(CO2).研究了CsH(v")+H2的弛豫过程,有kv"(H2)>kv"(CQ),碰撞弛豫速率系数的质量效应明显.利用激光泛频光谱技术,测量了CO2(00°0)的转动态分布.对于CO2与CsH(v"=15)碰撞,CQ2有转动温度Trot=(605±50)K;对于v"=21,Trot=(780±70)K.基于转动温度,得到CO2的平均转动能〈Erot〉和转动能的变化〈ΔErot〉,发现〈ΔErot〉v"=21~2.7〈△Erot〉v"=15.由对CO2转动能级受激吸收线轮廓测量,得到J=36~48各能级的平均平动能〈Etel〉,对于v"=15,〈Erel〉=600~972 cm-1;对于v"=21,〈Erel〉=972~1351cm-1.低J值有低平动能.外推平动能到初始平动能520 cm-1(池温500 K的平动能)对于v"=15和v"=21,分别得到阈值Jth =34和24.大于初始平动能的转动态均处于Jth值之上.  相似文献   

6.
用光学 光学双共振激光光谱研究了 7Li2 A1Σ+ u 态的Autler Townes (A T)分裂 .一个强的耦合场 (泵浦激光 )激发 7Li2 A1Σ+ u v′ ,J′←X1Σ+ g v″,J″跃迁 ,诱发A1Σ+ u v′ ,J′能级和X1Σ+ g v″ ,J″能级的A T分裂 .另一个探测激光从A1Σ+ u v′ ,J′能级进一步激发到 4 1Σ+ g 态 .扫描探测激光 ,监测 4 1Σ+ g 态碰撞诱导紫色荧光 ,从而探测A1Σ+ u v′,J′能级的A T分裂 .当耦合场频率偏离共振时 ,激发光谱线出现双重分裂 .在该实验条件下 ,分裂大小和泵浦激光频率偏离共振频率的失谐量成正比 .研究了A T分裂的两条线的相对强度与泵浦、探测光的强度及缓冲气体压力的关系 .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Cl4的v1+v4与v3的费米共振现象。结果表明v1振动频率是影响费米共振红外和拉曼光谱特性参数(峰位差△,耦合系数W,光谱强度比R,非谐力常数K等)的主要因素,而其光谱强度大小却与这些参数无直接关系。本文用Berttran理论和群论对这一结果给以解释。该研究对理解费米共振现象和分子结构研究中的谱线归属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相对碰撞平动能为 0 .0 5eV的分子束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亚稳态CO(a) +NO(X)的E E传能通道 .通过测量和分析交碰区的传能发射光谱 ,在 780和 860nm处观测到了NO(b -a)跃迁Ogawa带的△v =+ 4和△v =+ 3序的发射光谱 .从而首次在实验上直接证实了传能过程中第四通道的存在 (CO (a) +NO(X)→CO (X) +NO(b) ) .这一通道的发现解释了前人测量到的在CO(a)与NO(X)碰撞传能过程中CO(a)的猝灭速率远大于NO(A ,B)生成速率的实验结果 ,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经典”E E传能体系为电子交换机理的传能观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积分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RbH(X1Σ+,v=0~2)与H2间的振动碰撞能量转移。在Rb-H2混合样品池中,泵浦激光双光子激发Rb原子至6D态,Rb(6D)与H2反应生成RbH(X1Σ+)分子,探测激光延迟泵浦激光20ns,通过激光感应荧光光谱(LIF)的测量,确定了X1Σ+(v=0~2,J)原生态的转动布居分布。增加检测激光与泵浦激光的延迟时间,测量了0~10μs延迟时间内各振动态时间分辨LIF强度,v=0,1能级荧光信号先增加后缓慢减弱,这是因为RbH在瞬间形成后通过碰撞转移和扩散而减少所致。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并利用振动能级上布居数变化与积分时间分辨荧光强度的关系,得到v=1→v=0和v=2→v=1的碰撞转移速率系数分别为(2.8±0.6)×10-11cm3·s-1和(3.4±0.8)×10-11cm3·s-1。而v=0,1,2的扩散率分别为(4.9±1.1)×105,(1.0±0.3)×105,(0.6±0.2)×105s-1。实验表明,v=2能级上布居数衰减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在可见光范围内 ,用激光蒸发 /反应、超声射流和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方法 ,对NiI[14 .6 ]2 △5/ 2 -X2 △5/ 2跃迁的 (9,0 )带进行了高分辨研究 .80MHz分辨的光谱显示超精细结构是由于激发态中未成对电子与碘 (I=5 /2 )核大磁矩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v =9能级上低J谱线的超精细线宽快速下降 ,表明在 [14 .6 ]2 △5/ 2 态中超精细耦合适合Hundaβ 耦合情况 .[14 .6 ]2 △5/ 2 态的精确转动参数和超精细参数已得到 ,而且显示v =9能级被微扰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