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实验》1988年第5期中,曾华兴同志对热辐射演示实验的改进比教材中的好。但还不理想,不足之处有三,一是演示时,液柱容易跑出玻璃管外,二是左右试管中两段液柱很难配到相同的位置;三是若想重复实验,还要把玻璃管的水柱调到相同的位置。实验调节过程花时太多。可作如下改  相似文献   

2.
盖·吕萨克定律的演示实验,用装有刻度的水平玻璃管的圆形烧瓶(图1)做实验,不易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为瓶的体积大,只要温度略有升高(几度到10多度),水平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很快就被膨胀的气体逐出玻璃管,使实验无法进行。为此,我们设计一个用幻灯投影的演示实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课本(1964年新编)下册第一分册中,图1的演示实验是用手握住烧瓶的方法,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玻璃管内的小水滴因而移动。由于带有颜色的小水滴的体积小,实验时间又短,因此不够明显,可见度不大,坐在后面的一些学生几乎看不到。为此,我把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用一个三角烧瓶,瓶口装一个气球,开始时气球是下垂的(如图1)。然后把三角烧瓶放入  相似文献   

4.
分别对裸的直玻璃管和外壁与出入口两端面涂导电银胶的直玻璃管进行了低能电子穿透实验.穿透电子的倾角分布显示,穿透电子强度随倾角增大而减少,并且穿透倾角不会超过玻璃管的几何张角.还测量了玻璃管在倾角为-0.2°时的充电过程.对于裸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有显著的振荡现象.整体来看,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在某个平均值附近振荡;角分布随穿透率变化同步变化,先向正角度移动再向负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的倾角附近振荡.对于涂导电胶的玻璃管,在充电过程中,穿透率和角分布稳定变化.穿透率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平稳,角分布随时间先向负角度移动再向正角度移动,最后在玻璃管倾角附近稳定.通过模拟电子与SiO2材料的碰撞过程,提出了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玻璃管中的充电过程的物理图像.该物理图像能很好地解释电子在裸玻璃管和涂导电胶的玻璃管中充电过程的实验结果.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和物理图像给出了低能电子在玻璃毛细管中稳定输运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驻波”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两端开口的粗玻璃管,管口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但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如下不足:  相似文献   

6.
取一個一端封閉了的玻璃管A,在酒精灯上弯曲成右圖形狀,再裝入水銀,先使它充滿閉端a,然後由開管管口倒入很少量的液体(例如水),使管倾斜,让一小部液体进入a端(内部不能含有一點空氣泡)。把它插進一個裝有同樣液体(例如水)的烧瓶中,在瓶底加熱,使液体沸腾,於是a端的液體也開始化汽而將閉端水銀柱压下,我們可以看到閉端和开端的水銀柱在这時是相平的,这就說明了液体沸騰時的蒸汽壓强和當時的大气压强是相等的。这个實驗又简单又容易做並且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7.
一、潜水艇浮沉原理的演示实验新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物理上册教学指导书”第81页和物理通报1962年第3期137页介绍了潜水艇浮沉原理的演示实验,装置是这样的:在一个烧瓶的瓶口上装一个塞子,塞子上穿两根玻璃管。演示时,用橡皮管从外面向瓶内打入空气,使瓶中的水排出,烧瓶就上浮;抽出瓶中的空气,使水进入瓶中,烧瓶就下沉。这样,虽能说明潜水艇浮沉的原理,但与实  相似文献   

8.
空气柱共鸣实验的改进孙振海(河北元氏师范学校051130)中师《物理学》第一册309页中空气柱共鸣演示装置有以下不足之处。1.所需粗而高的玻璃容器和长玻璃管不易找到,若玻璃管较短,演示时只能听到一次共鸣声,只说明空气柱的最短长度等于声波波长的1/4,...  相似文献   

9.
连通器与虹吸现象 1、器材大号烧瓶一只,U形玻璃管一根。 2、裝置如图所示,将烧瓶的底去掉,瓶口用胶塞塞紧,倒置后将U形管的长端从胶塞穿出,短端接近胶塞。 3、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装入蓝色墨水的U型管、橡胶管、玻璃管、塑料瓶连接和烧瓶,制成了空气比较温度计、对烧瓶内的水和煤油用电热丝加热,观察U型管内的墨水的运动情况,验证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实验现象较明显,克服了温度计读数无法远距离观察的缺点,便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1.
集输管路上升管系统严重段塞流实验和理论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严重段塞流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气泡进入上升管底部到运动至出口的过程中,上升管中气泡头部以下流型为弹状流型;当气泡头部流出上升管后,上升管中的流型可看作块状流型。根据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采用漂移流模型简化计算上升管中两相流动、上游管道中气体膨胀满足质量守恒,同时考虑上升管内液体动量守恒的严重段塞流计算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比较表明,模型可以正确预测出气体膨胀流动过程,气体流动时间不受入口气液流量的影响。模型可以准确计算出严重段塞流周期、液塞长度和倾斜管中液柱最大长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12.
(一)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水的对流”实验,按课本所述操作效果较差,其原因有二:(1) 水温低时效果不明显;(2)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晶粒在下落过程中就溶解了一部分,烧瓶内的水已被染成紫红色,无从观察。为做好这个实验,可做如下改进:取一支粉笔,用墨计(或墨水)将其浸透,然后烘干,切成火柴头大小的颗粒备用。实验时,在烧杯瓶内放入热水,再用酒精灯加热。然后用手抵住一根两端开口细玻璃管上  相似文献   

13.
南景宇 《物理实验》1997,17(5):232-232
本刊第14卷第4期发表的《实验改进二则》一文中关于红外线反射演示实验仍有两点不妥,讨论如下.原文实验装置如图1,“使铁球位于凹面镜的焦点附近,用烧瓶接收红外线,可以看到红墨水柱沿型管(向外)移动(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如果取走四面镜,则红墨水柱停止移动(或移动速度十分显著的缓慢).”以出来说明红外线跟可见光一样是能够被反射的证据明显不够充足.1.虽然铁球放置在四面镜的焦点附近,但由于铁球直径较大(直径为3—5cm,不像光学中的点光源),到达烧瓶的红外线不能理解为全部是来自于四面镜反射的红外线.实际上烧瓶接…  相似文献   

14.
在新编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书中有上述两个学生实验。这两个实验中都是在平底玻璃管中放砂子,使它竖直地浮在水中来研究问题的。几年来,学生在做这两个实验时都碰到一些麻烦事。一是学生向玻璃管中装沙子时难免有砂子撒在桌上和水中,影响整洁。二是砂子密度小,玻璃管中装砂后整体重心高,要使其能在水中竖直必须多装砂,管口离水面很近,能够改变深度的范围很小,测量得到的结果不明显。三是砂子装得多一些或学生放的时候不小心,玻璃管就整个地沉  相似文献   

15.
演示沸点跟压关系的实验,一般是在烧瓶中盛水加热沸腾数分钟后,再以橡皮塞塞紧瓶口,将烧瓶倒立于铁架上再在瓶底烧冷水,瓶内的水会再呈沸腾现象。但在实验后,由于烧瓶内的汽压大大减小,要想将橡皮塞取出就有困难,同时在实验时也不能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再沸腾的原因是由于烧瓶内压强的减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这样改进这一实验。在橡皮塞上插一有尖嘴的曲玻管,玻管的末端接一橡皮管(见图1)。等烧瓶内水加热沸腾数分钟后,将上  相似文献   

16.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初中的教学中,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呢?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一个完好的暖瓶,在瓶口的橡皮塞子中穿一根弯成“■”形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并在玻璃管的一侧固定一白色的背景屏,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在玻璃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关于盖吕萨克定律的演示实验装置图如图 1所示 .这个实验实际做时存在一些困难 ,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改进 ,现将改进后的装置 (如图 2所示 )和做法介绍如下 :( 1 )将水平玻璃管两头作钝角弯曲 ,当中较长一段仍必须保持水平 ,在水平玻璃管部分附有刻度尺 (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演示实验中,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个.教材中该实验有一缺点,实验过程时间太长——整个实验需30分钟左右;实验现象也不很明显,实验过程中煤油柱的上升非常缓慢,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能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实验也很难得出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史彭  程贵华 《物理实验》1992,12(3):116-118
一、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矩形有机玻璃水箱,2.升降台。3.开关1,4.开关2,5.回水三通,6.小平台,7.均匀玻璃管,8.毛细管,9.米尺,10.温度计。实验时,关闭开关2,打开开关1,使液头平稳地在玻璃管中流动。用秒表记下液  相似文献   

20.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通过研究“充水玻璃管中的气泡运动”的实验来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但按照教材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由于气泡上升得较快,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笔者为此进行了相关实验的对比研究,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视频拍摄和分析,找到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即采用红色蜡块代替空气柱,研究其运动规律,并提出了相应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