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厅内产场强度的分布,对于稳态声源来说取决于各处的直达声和来自所有界面的反射声.但是对于语言和音乐等脉冲性质的声源,由于人耳的积分效应,只有直达声和早期反射声才对听众席上所感受到的响度起主要作用,因此作为音质评价参量,要考虑到声场的有效强度.于是在消声室内利用“干”语言录音进行一系列主观试听实验,以求了解短延时回声(早期反射声)对响度评价的作用.实验中由电声装置产生出含有原始声和单个或多个延时回声的声场.实验结果表明声场的感受响度与回声能量、入射角及其延迟时间分布有关.对多个短延时回声和超过30-50ms的单个回声来说,能量相加规律并不适用.在有些情况下实际感受的响度比能量相加规律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0个厅堂的脉冲测量与主观音质评价结果,探讨了两者间存在的联系.作者用a,b和c三个指标表达脉冲声图谱中反映的厅内各点直达声及短延时反射声声能密度的相对情况,并指出,a值与声音的丰满度有关;b值与响度、清晰度有关;而C值,反映的是短延时反射声声能密度的相对分布,它取决于厅的大小及形状.文中列举了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厅堂,C值分布的不同,并对不同使用类型的厅堂的体型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顶端祈  苏纹 《应用声学》1984,3(1):39-45
北京红塔礼堂是一个以音乐演奏为主的多功能厅堂,可容纳2010名听众.有效容积7800m~3.建成于1978年.为了适应自然声演出的需要,同年作了音质改善和调试工作,经几年的使用表明,音质良好. 本文主要介绍在大型厅堂内实现自然声音乐演出的设计要求和具体措施. 对大厅的音质设计和评价也作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强感级(G,dB)是评价音乐厅音质设计中重要客观参量之一,它由厅内声级按标准声源的声功率级归一化得出.我们不仅考察厅内的总强感级G,还得分别考虑其早期声和后期声的G早和G后,因为它们的成因和主观效果是不同的.近年从主观试验结果中获得一个意外发现,即最低频段的G低值与中频G中值之比,将是决定厅内低音感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过去所说的低频和中频混响时间之比. 10年前,人们认为环绕感LEV只由到达听者耳际的侧向声能所决定,如今则了解到后期总声能G后这一因素也很重要.并提出由G和侧向比值LF来估算LEV的新公式,便于设计考虑.本文对音乐厅最佳G值作了讨论.近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音乐厅内听者响度判断主要由混响声决定,或认为因视听综合心理效应使听者的响度判断与离舞台距离几乎无关,或两者兼具.后者涉及视觉信息输入影响听觉响度体验,即所谓多维感知综合效果的心理学问题.近年有人认为G参量不能直接反映音乐厅内听众听到的绝对声压级为由,提出以音乐片段中乐队齐奏强音标志段声级Lpf作为评价音乐厅响度的新物理指标.作者对此作了全面评析,说明其存在问题和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音乐厅音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综合许多厅堂音质专家的意见,本文建议一个更为完整的评价厅堂音质的因子集和较为合理的隶属度函数以便用于音乐厅音质的模糊集综合评价。所建议的因子集包括混响时间RT,合奏强音乐段的平均声压级LpF,侧向效率LE,早期衰减时间的频率特性|EDT(f)|,以及音乐厅中10lgLE值的极差Vmax(10lgLE)。本文通过一个实例来表明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可看出将模糊集方法应用于音乐厅音质的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因为它可以在模糊评估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定量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6.
音乐厅音质设计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季卿 《应用声学》2003,22(1):1-7,34
本文对近年来音乐厅音质设计中若干问题的进展作一述评。(1)在已建立的众多独立音质参量基础上,如何作出大厅综合评价,就需要考虑到它们的互动性和贡献权,方法学将成为关键。(2)空间感已确认由声源视在展宽度ASW和听者环绕感LEV组成,对于影响两者的诸多复杂因素有了较深入研究,这声场中的细节又将如何与大厅设计相联系亦备受关注。(3)听众及座椅吸声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对于空、满场的声学关系已积累了更多资料,使大厅音质的估算更为精确可靠。(4)常说扩散对大厅音质很重要,但其主观效应仍然处于玄虚状态,一些新的主观试听实验结果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7.
项端祈 《应用声学》2002,21(1):40-45
我国建筑学声在近20年间,无论在科研、设计、声学材料(结构)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在厅堂音质设计的个别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声振幅谱和位相谱对稀土配合物(Nd(DBM)3、Sm(DBM)3和Gd(DBM)3分子内驰豫过程进行了研究。Sm(DBM)3、Gd(DBM)3和Nd(DBM)3的配体π-π^*跃迁的光声振幅强度依次增强,而Gd、Sm和Nd的配合物在配体吸收波段内位依次减小,反映分子内的驰豫过程。对于Gd(DBM)3配体最低三重态能量不能传递到中心离子4f激发态能级上而直接驰豫回基态;对于Sm(DBM)3和Nd(DBM)3,配体三重态能量有效地传递到中心离子上,Nd^3+各能级间隔小且相互重叠,激发态能量几乎全部以无辐射跃迁回基态;Sm^3+为荧光离子,激发态上的部分能量以荧光形式发射。由此并结合荧光光谱的结果建立了分子内能量驰豫模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含有大周期数的GaAs/GaAlAs多量子阶(MQW)及分布布喇格反射器(DBR)的PIN结构器件。研究了量子限制斯塔克效应(QCSE),分布布喇格反射及非对称腔模(ASFP)效应对光的反射调制作用及这三种效应的兼容性对光调制及逻辑器件的重要影响。给出我们研制的反射型光调制器及自电光效应器件的实验结果。对于常通型及常闭型调制器,其两态衬比度可达10dB。所研制的SEED器件,其导通光能耗低于10fJ/(μm) ̄2,实现其光学双稳态及R-S光触发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盐Langmuir-Blodget单分子层膜在不同基频光和倍频光偏振态组合(s→p,p→p和45°→s)情况下的透射光学二次谐波产生(SHG),并利用有关透射方向SHG理论公式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发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拟合曲线与实验点存在较大的偏移.这是因为忽略了基频光和倍频光在作为LB膜衬底的玻璃基板内的多次反射造成的.研究了理论拟合曲线和实验结果偏移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考虑多次反射最低阶修正后的理论公式和拟合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变入射角情况下的透射SHG研究时,特别是当测量涉及到s偏振态时,如果要固定探测装置的位置不变,那么玻璃内的多次反射必须加以考虑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