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章  李光锋 《光谱实验室》2012,29(4):2140-2143
使用不同夹带剂,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研究不同夹带剂的萃取效果。在优化操作条件下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HPLC测定萃取物中3种丹参酮的质量分数。3种夹带剂中,95%(V/V)极性物质乙醇效果最好,其次为丙酮、正辛烷。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为了提高萃取率,须使用极性溶剂乙醇作为夹带剂。  相似文献   

2.
水平螺旋管内超临界CO2冷却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肖肖  吴杨杨  刘朝  王开正  叶建 《物理学报》2015,64(5):54401-054401
采用RNG k-ε 湍流模型对超临界CO2流体在内径为4 mm, 长度2000 mm, 节距为10 mm, 曲率为0.1的水平螺旋管内的冷却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质量流量、热流量以及压力对换热系数的影响, 并和超临界CO2在水平直管内的冷却换热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在水平螺旋管内流动产生的二次流强于水平直管内的二次流, 前者的换热系数大于后者; 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似气体区, 换热系数随着热流量的增加而增大, 而在似液体区, 热流量对换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 换热系数峰值点随着压力的升高而下降, 并向高温区偏移.  相似文献   

3.
王燕磊  张占文  李波  江波 《物理学报》2011,60(8):88103-088103
用超临界流体化学沉积法以有机金属化合物为前驱物制备金属单质薄膜.超临界CO2为溶剂,六氟乙酰丙酮钯(Pd(Ⅱ)(hfac)2)为前驱物,在温度为100 ℃、压力为12-18 MPa、反应时间为10-20 h的条件下,经过H2气催化还原在单晶Si片上制备金属Pd薄膜,薄膜均匀且连续,厚度为0.3-1.5 μm.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谱分析可知,沉积的薄膜为金属Pd单质晶体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压力对薄膜的晶粒尺寸有很大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沉积 金属Pd薄膜 2气')" href="#">H2气 柱腔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因在萃取、沉淀、热力循环及化学反应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在近临界区,可以观察到随温度或压力变化出现大量的物性异变现象,使得各国学者对流体临界点附近区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可辅助传统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近临界流体的相关物性.为确定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范围及类液-类气区的分子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结合聚类分析,研究了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在300—350 K和5.5—18.5 MPa下,CO2密度时间序列变异系数及偏度同Widom线和类液-类气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的确定可通过连接密度时间序列曲线变异系数极大值点来确定,Widom线沿着临界点开始延伸直到350 K时停止;S-CO2类液区和类气区的分子分布结构可以用数密度分布的偏度来区分,偏度在类气态时为正值,在类液态时为负值,而在Widom线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因在萃取、沉淀、热力循环及化学反应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在近临界区,可以观察到随温度或压力变化出现大量的物性异变现象,使得各国学者对流体临界点附近区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可辅助传统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近临界流体的相关物性.为确定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范围及类液-类气区的分子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结合聚类分析,研究了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在300—350 K和5.5—18.5 MPa下,CO2密度时间序列变异系数及偏度同Widom线和类液-类气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的确定可通过连接密度时间序列曲线变异系数极大值点来确定,Widom线沿着临界点开始延伸直到350 K时停止;S-CO2类液区和类气区的分子分布结构可以用数密度分布的偏度来区分,偏度在类气态时为正值,在类液态时为负值,而在Widom线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拟沸腾理论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在水平和垂直向上管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差异.比较了不同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和压力下水平管与垂直向上管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差异.与以往超临界流体的经典单相流体假设不同,本文引入拟沸腾理论来处理sCO2在两管中的流动和传热,将超临界流体视为多相结构,包括近壁区的类气层和管芯中的类液流体.结果发现,传热方面,在正常传热模式下垂直向上管内壁温和水平管底母线内壁温基本一致.当垂直向上管发生传热恶化时,垂直向上管的壁温峰值会随着超临界沸腾数(SBO)的增大超过对应焓值位置的水平管顶母线内壁温.垂直向上管中SBO区分了正常传热和传热恶化.而在水平管中,当弗劳得数小于100时,SBO主导顶底壁面最大壁温差.相比于垂直向上管,相同压力下的超临界流体在水平管内发生传热恶化需要更高的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的比值.流动方面,引起垂直向上管压降斜率增高的机理是孔口收缩效应.主导水平管压降变化的机理是分层效应,并用弗劳得数在水平管中顶底壁温差异与压降之间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SST k-w湍流模型对超临界CO2/丙烷混合工质水平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管径d=4 mm,加热段L2=800 mm;混合工质浓度配比为100/0、95/5、90/10、85/15、80/20、75/25;质量流速为150~250 kg·m?2·s?1;热流密度为30~40 kW·m?2,入口温度293 K,入口压力7.5~30 MPa。随着丙烷浓度的增加,CO2/丙烷二元混合工质的临界压力降低,临界温度升高,丙烷浓度从5%增加到25%,换热系数峰值降低6.19%~31.45%,但增加丙烷浓度可提高拟临界温度后的换热效果。P=7.5~8.5 MPa,换热系数有明显峰值;P=20~30 MPa,换热系数变化规律无明显峰值,并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工质的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流体温度所对应的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SST k-w湍流模型对超临界CO2/丙烷混合工质水平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管径d=4 mm,加热段L2=800 mm;混合工质浓度配比为100/0、95/5、90/10、85/15、80/20、75/25;质量流速为150~250 kg·m?2·s?1;热流密度为30~40 kW·m?2,入口温度293 K,入口压力7.5~30 MPa。随着丙烷浓度的增加,CO2/丙烷二元混合工质的临界压力降低,临界温度升高,丙烷浓度从5%增加到25%,换热系数峰值降低6.19%~31.45%,但增加丙烷浓度可提高拟临界温度后的换热效果。P=7.5~8.5 MPa,换热系数有明显峰值;P=20~30 MPa,换热系数变化规律无明显峰值,并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工质的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流体温度所对应的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回收内燃机的废热,基于超临界CO2(S-CO2)再压缩循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S-CO2动力循环,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分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研究透平入口温度和系统压力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净输出功为33.06 kW,热效率和效率分别可以达到35.86%和67.90%,余热回收率为58.70%。随着高压透平入口温度的升高,循环效率增加而净功减少。随着低压透平入口温度升高,循环效率和净功均增加。此外,存在再压缩机出口压力使净功和循环效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以整穗黑糯玉米为原料,CO2流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黑糯玉米中黑色素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120L/h,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90min。经过重复性实验验证,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黑糯玉米中黑色素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