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物理》2006,25(9):F0003-F0003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华中大学1903年创立的理学院物理系,历经百年,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奋斗,已发展成为具有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工科应用研究亮点的特色学院。学院拥有教育部批准挂牌的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主要在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天体粒子物理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主要在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拥有物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天体物理(天文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湖北省重点学科“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高能物理实验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挂靠学院的单位有中南地区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中心。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物理学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粒子物理研究所、纳米科技研究院、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学院还设有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数字空间研究所、天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所、光电集成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与计算机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择优保送硕博连读)学生主要从这三个专业中选拔。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1999年,96级基地班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先进优秀班集体标兵”。  相似文献   

2.
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电子学、声学)、2个本科专业(军用光电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凝炼了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的高能激光技术、激光陀螺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电仪器与测控技  相似文献   

3.
中山大学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学校成立之初便设有物理学系,1996年在其基础上成立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和微电子学系,全院教职工141人,在校学生1337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她拥有国家物理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筹建);拥有物理学(理学)和光学工程(工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凝聚态物…  相似文献   

4.
《物理》2021,(6)
正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立最早的物理学科之一。百年来,追求卓越,名家辈出,为我国物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学科之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生物物理与软物质、原子与分子团簇物理、应用电子学与技术物理等,其中"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声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纳米技术)、以及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所与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国家“八六三”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主管领导下,由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组织管理。它由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流体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及成都电子科学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并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兵器集团第209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将于2007年9月下旬在四川绵阳召开。会议将特邀一批院士和国内知名学者参加,并将为每位作者提供会议论文交流的机会。热诚欢迎从事光…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兵器集团第209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全国光机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将于2007年9月下旬在四川绵阳召开。会议将特邀一批院士和国内知名学者参加,并将为每位作者提供会议论文交流的机会。热诚欢迎从事光…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月中旬,第七次自由电子激光(专题)学术工作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专题专家组委托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承办。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教授陈启智少将,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陈大旺少将出席了开幕式。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属流体物理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特种材料研究所、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所属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电子研究所、上海光学机械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安徽光学机械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及国防科技大学等十九个单位。《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2004年湖北省暨武汉市首届光学与激光技术应用年会将于10月16日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湖北省暨武汉市激光学会、湖北省光学学会、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武汉大学、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湖北省物理学会、湖北省电子学会、《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编辑部协办。会议将通过组织一系列前瞻性、实用性、导向性的学术交流会、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发布会,为业内的学术机构、生产厂商、贸易团体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首届“年会”坚持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并重,把学术活动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4(5):F0004-F0004
《光学与光电技术》由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光学学会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与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学术类刊物,2003年4月创刊,双月刊。为保证刊物质量,结合本刊实际,特制定本简则,望投稿者执行。1征稿范围主要刊登光学与光电子技术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学术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光电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紫外技术、光电器件、光电材料、光纤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学薄膜、显示技术、全息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软科学的界定及软科学内容简介;从软科学研究项目一览出发,根据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软科学研究的方法特点分析并论证了软科学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以决定论问题为例,讨论了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与概括;同时,讨论了哲学与科学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诗     
在目前急功近利和物欲横流的时代,读诗者已经很少了;而作为科学工作者来说,读诗乃至写诗者更是凤毛麟角,谈到科学与诗的关系,不妨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诗给理性世界以营养、动力和视野,如果把没有诗性的科学比做月亮,那么充满诗性的科学则可看成是太阳,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应重视诗歌艺术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激发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艺术     
许槑 《物理通报》2006,(10):56-58
科学与完美是不是一致的?科学家们是否有权使用完美这个词?至少,对于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是”.2002年,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写道:“近代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方程式是科学知识的永久部分,甚至比它们较早出现的美丽大教堂还要经久不衰.”1960年代,狄拉克(Paul A.M.Dirac)有句名言:“完整的方程式之完美较之它们适合实验结果更为重要.”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Richard P.Feynman)也坚信他提出的一项理论,即使该理论显得与实验数据有矛盾.1957年,他写道:“理论是优雅和完美的,重大事件是短暂的闪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物理》2001,30(2):122
是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的英文科学期刊。全球公开发行.每年出版12期.本刊报道大块、低维和非晶半导体的结构,电学、光学和声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计算半导体物理学,界面性质(包括异质结,金属-半导体结和绝缘体-半导体结的物理、化学性质),半导体器件的多层结构,掺杂.研究论文:原始的研究工作报道,一般不超过8500字(10页).快报:需及时发表的简短重要的通讯,不超过3500字(4页).综述文章:由编辑部约写的专题综述.本刊免收版面费.来稿请寄:北京603信箱18号分箱,邮编 100080电子邮件:IOPCHINA@APHY.IPHY.AC.CN英国物理学会…  相似文献   

19.
Functional and synthesis diversity of graphene oxide (GO) has led to various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GO can be viewed as an in‐plane, hybrid 2D lattice consisting of sp2 and sp3 carbon regions. Engineering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sp3 regions can tun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ultant GO.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GO since the 19th century, with a thorough discussion on its statu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graphene in last decade. Detailed structure, optical properties,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its viability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rom both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a future outlook for GO research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