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测定了甘氨酸酐的Raman谱以及甘氨酸酐在酸、碱环境条件下在正电性纳米银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用B3LYP/6-31g(d)计算了甘氨酸酐的Raman光谱,借助理论计算的结果对实验得出的Raman光谱及酸性环境条件下的SERS进行了指认,得知在此条件下分子物理吸附在纳米银上;碱性环境条件下的甘氨酸酐的SERS与酸性环境条件下的甘氨酸酐的SERS谱及甘氨酸酐的Raman谱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经过分析,可以认为甘氨酸酐可能在银表面发生水解反应成了为甘氨酸二肽.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电性的胶态纳米银 ,选取阴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既有阴离子基团又有阳离子的染料分子罗丹明B ,研究其在两种纳米银表面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 .当罗丹明B(RhB)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 ,对负电性纳米银 ,观察到荧光猝灭、荧光峰红移现象 ,且在分子的浓度适当时 ,加入KBr可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在正电性纳米银上 ,当分子的浓度较大时观察到荧光猝灭 ,当分子的浓度较小时观察到荧光增强 .而当荧光素钠分子 (FS)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 ,在负电性纳米银 ,观察到荧光猝灭 ;在正电性纳米银上观察荧光急剧增强现象 .从分子的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增强或无辐射通道的增加对增强和猝灭的原因作了讨论 .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电性的胶态纳米银,选取阴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既有阴离子基团又有阳离子的染料分子罗丹明B,研究其在两种纳米银表面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死现象,当罗丹明B(RhB)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对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荧光峰红移现象,且在分子的浓度适当时,加入KBr可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正电性纳米银上,当分子的浓度较大时观察到荧光猝灭,当分子的浓度较小时观察到荧光增强,而当荧光素钠分子(FS)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在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在正电性纳米银上观察荧光急剧增强现象,从分子的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增强或无辐射通道的增加对增强和猝灭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负电性纳米银吸附阴、阳离子型分子的SERS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使用表面带负电的胶态纳米银,分别进行阴,阳离子型分子的SERS效应研究,并与表面带正电的胶态纳米银比较,当阳离子型分子盐酸副玫瑰苯胺吸附在正,负电性纳米银表面上时,后者SERS较强,当阴离子型分子吲哚丁酸分别吸附在这两种胶态纳米银上时,后者无SERS效应。  相似文献   

5.
正电性胶态纳米银中加入凝聚剂后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柠檬酸还原制备的正电性胶态纳米银中加入凝聚剂HNO3和NaNO3后,用波长为633 nm的激光激发,获得了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谱),通过讨论及实验明确该SERS谱是来自于还原剂中的柠檬酸根离子,并说明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银的吸附层是带正电的银离子,扩散层是带负电的柠檬酸根离子.  相似文献   

6.
纳米银的形貌对VB_2和YDDS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 VB2 和 YDDS吸附在四种不同形状和线度的纳米银上的拉曼光谱 ,纳米银的形状和线度对同一和不同吸附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NL分子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吸附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司民真  武荣国  张鹏翔 《光子学报》2001,30(8):1016-1018
制备了两种不同电性的纳米银粒子的脉体,发现当邻菲罗啉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其表面增强喇曼谱有明显的不同.在正电性纳米银上,面外弯曲模式受到增强,而在负电性纳米银上,面内伸缩模式受到增强,通过分析增强谱的差异表明,分子在这两种不同电性胶态纳米银表面上可能分别以平躺及站立方式吸附.  相似文献   

8.
碱性品红分子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吸附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备了两种不同电性的纳米银粒子的胶体,发现当碱性品红分子分别吸附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其表面增强拉曼谱在谱线的强度及谱线数目上均有有明显的不同。在正电性纳米银上,主要是面内模式得到增强,且碱性品红特征峰的强度是I1589>I1524>I1371。而在负电性纳米银上,面内伸缩模式及面外弯曲模式均得到增强,且碱性品红特征峰的强度是I1588<I1520=I1371,通过分析增强谱的差异表明,分子在这两种不同电性胶态纳米银表面上可能分别以垂直及倾斜方式吸附。  相似文献   

9.
负电性纳米银溶胶SERS活性及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宁还原硝酸银可制得表面带负电的、对阳离子型分子具有较强SERS效应的纳米银.为了进一步测试负电性纳米银溶胶的SERS活性及稳定性,在室温下用制针剂的封装机将样品(old NCS)封装并保存.两年后与新制备的负电性纳米银溶胶(new NCS)比较,用透射电镜观测发现old NCS与new NCS相比银粒子尺寸增大;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old NCS的吸收峰为431 nm,new NCS的吸收峰为418 nm,old NCS与new NCS相比吸收峰发生红移.为比较old NCS及new NCS的SERS活性选取阳离子型分子、中性分子及阴离子型分子作为测试分子,用拉曼光谱仪测试这些分子在两种纳米银上的SERS谱,结果发现,阳离子型分子碱性品红、中性分子吖啶橙在old NCS及new NCS上SERS较强,阳离子型分子亚甲基蓝在oldNCS上与在new NCS上相比SERS较弱,阴离子型分子苯甲酸在old NCS及new NCS均未观察到SERS信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具有正、负电性的纳米银胶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正、负电性银胶以及混合银胶体系中加入碱性品红分子后的聚集行为 .通过测定碱性品红分子在正、负电性银胶以及混合银胶体系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变化 ,探讨了不同电性银胶基底对碱性品红表面增强拉曼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混合溶胶体系所具有的不同于单一溶胶的聚集特性能有效的改善单银胶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 .  相似文献   

11.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胸腺嘧啶在银胶和银岛膜上的吸附状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光谱分析表明,胸腺嘧啶吸附在银胶和银岛膜表面后其分子结构发生了互变异构,由原来的酮式结构变成了烯醇式结构.在银胶和银岛膜表面胸腺嘧啶主要以N(3)去质子化异构体的形式存在.胸腺嘧啶通过O(7)和N(3)倾斜地吸附在银胶颗粒表面,通过O(8)和N(3...  相似文献   

12.
氨基酸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报道了通过制备合适的银胶盐纳米溶液 ,得到的甘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低波数 2 38cm-1谱带的出现 ,表明氨基酸分子已与银表面产生明显吸附。在所得SERS图谱中 ,表征C—C基团的 90 0~ 930cm-1谱带、表征NH2 基团的 110 0cm-1左右谱带和表征COO-基团的14 0 0cm-1附近的谱带振动都得到显著加强 ,其原因主要是通过羧基基团及氨基基团与银粒子表面产生吸附 ,增强机制属于化学增强 ,为短程效应。本实验中 ,当银胶溶液 pH值降低时 ,对拉曼散射的增强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电解法制备纳米银溶胶及其SERS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用柠檬酸三钠溶液、硝酸银和聚乙烯醇混合液作为电解液,用银棒作为电极,加上7 V直流电压,通电1 h,用电解方法得到了纳米银溶胶.为测试该纳米银溶胶是否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1(SERS)活性,选用了阳离子型分子碱性品红(Fucllsine basic)、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阴离子型分子苯甲酸(Benzoic acid),甲基橙(Methyl orange)、中性分子吖啶橙(Acidine orange)、苏丹红(Sudan red)作为测试分子,进行SERS研究,结果发现用两种电解液制备的纳米银都具有很强的SERS活性,但用硝酸银和聚乙烯醇混合液作为电解液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具有更广泛的SERS活性.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银上,得到了在常规方法制备的胶态纳米银上及用柠檬酸三钠溶液作为电解液制备的纳米银上得不到的甲基橙分子的SERS谱,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FT-SERS研究非极性R侧链氨基酸在银胶体系中的吸附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傅里叶变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T-SERS)研究了以L-蛋氨酸为代表的非极性R侧链氨基酸在纳米银衬底上的吸附状态和相互作用的特性,并结合浓度、pH值的变化探讨了吸附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L-蛋氨酸在银胶上的最佳FT-SERS的浓度范围为10-3~10-4 mol·L-1;其pH范围以酸性、等电点、碱性而分段,当pH值在等电点附近及酸碱度过大时的FT-SERS都较差;L-蛋氨酸与纳米银的作用是通过氨基、羧基、硫与银的物理、化学吸附,其吸附态随着pH值的变化而改变.结合文献,对非极性R侧链氨基酸与纳米银的吸附特性作了总结,以期有助于对氨基酸、蛋白质、多肽、酶等相关领域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提出利用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效应研究化学吸附动力学,给出了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了结晶紫(CV)和对氨基苯甲酸(PABA)在银镜及银胶表面吸附。发现在银镜和银胶表面上,CV的吸附是匀相的,PABA则是多相的;表面形态的差异不影响表面多相因子和脱附速率常数(Kd=0),只对吸附速率常数有影响。讨论了表面多相因子的意义。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郝艳玲  张星  方炎 《光谱实验室》2011,28(4):2019-2024
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了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在粗糙银电极表面上的吸附形态随电极电位的变化关系.大量的结构信息可从丰富的表面拉曼信号及其随电极电位相应的变化而获得.分析表明在电极电位负移过程中,胞嘧啶一直通过N3位垂直吸附于纳米银颗粒表面;而胸腺嘧啶分子和尿嘧啶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状态都随电位改变发生了变化,较正电位下...  相似文献   

17.
郝艳玲  张星  方炎 《光谱实验室》2010,27(5):1725-1730
用Nd:YAG激光器在二次去离子水中烧蚀银片,制备出了尺度分布均匀、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的"化学纯净"的Ag胶体系,并在电化学体系中将这种银胶沉积在粗糙的银电极表面,研究了胞嘧啶分子吸附在沉积Ag纳米颗粒电极表面随电极电位改变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分析表明:(1)沉积银纳米颗粒的电极将金属电极与金属溶胶体系各自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高效的SERS活性基底。(2)胞嘧啶在沉积银颗粒的电极表面以N3位竖直吸附,并且随着电位的负移,大多数SERS峰的位置发生了红移,表明胞嘧啶在电极表面吸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8.
将一定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于500mL去离子水中作为电解液,用直径为1.0cm、长为10.0cm银棒分别作为阴及阳电极,加上7V直流电压,通电3h,用电解方法得到了乳白色的纳米溴化银溶胶。用吸收光谱、对该进行研究。其吸收峰为292.5nm,透射式电镜表明纳米溴化银粒径分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既有大小不一的球形粒子,也有大小不一的椭球形粒子,部分粒子产生了凝聚。为测试该纳米溴化银溶胶是否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选用了阳离子型分子甲基橙(Methylorange)、中性分子苏丹红(Sudanred)及吡啶(Pyridine)作为测试分子,用二次去离子水配成适当浓度后,与纳米溴化银溶胶按1∶1的比例混合后,置入毛细管样品池中用Renishaw2000测定,激发波长514.5nm。结果发现电解法制备的纳米溴化银对这三种分子都具有较强的SERS活性,甲基橙中明显增强的峰是1123,1146,1392,1448,1594cm-1;苏丹红中明显增强的峰是1141,1179,1433,1590cm-1;吡啶中明显增强的峰是1003,1034,1121cm-1。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溴化银上,得到了在常规方法制备的黄银胶、灰银胶上得不到的甲基橙分子的SERS谱,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Silver colloids in aqueous solution were studied by different scanning microscopy techniques and UV/VIS spectroscopy. The silver colloids were produced either by chemical reduction or by nanosecond laser ablation from a solid silver foil in water. Variation of laser power and ablation time leads to solutions of metal clusters of different sizes in water. We characterized the electronic absorption of the clusters by UV/VIS spectroscopy. STM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imaging of the metal colloids shows atomic resolution of rod- or tenon-like silver clusters up to 10-nm length formed by laser ablation. Ou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measurements, however, show that much larger silver colloids up to 5-μm length are also formed, which are not visible in the STM due to their roughness. We correlate them with the long-wavelength tail of the multimodal UV/VIS spectrum. The silver colloids obtained by chemical reduction are generally larger and their electronic spectra are red-shifted compared to the laser-ablated clusters. Irradiation of the colloid solution with nanosecond laser pulses of appropriate fluence at 532 nm and 355 nm initially reduced the colloid size. Longer irradiation at 355 nm, however,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colloids again. There seems to be a critical lower particle size, where silver clusters in aqueous solution become unstable and start to coagulate. Received: 24 June 2002 / Revised version: 25 July 2002 / Published online: 25 October 2002 RID="*" ID="*"This work is part of the thesis of H. M?ltgen RID="**" ID="**"Corresponding author. Fax: +49-211/811-5195, E-mail: kleinermanns@uni-duesseldorf.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