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集对分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次数:1
   杨竹莘《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年第39卷第2期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运用集对分析同一度概念的综合评价方法,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对其五个省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及分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数理统计方法在河南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21
   刘钦普《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年第21卷第2期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河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区域划分研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 ,得出表示经济水平的综合指标 ,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 ,并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差异的基本策略。    

3.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量化研究  
   王慧《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第25卷第5期
   本文从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成势理论出发,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阐明形成产业集群量化的一般原理,并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进行了区域分类,据此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4.  广东省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  
   杨俊  关毅璋  梁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年第16期
   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为样本,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并进行分析认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成分"综合经济发展实力"和"社会富裕程度",根据这两个主成分对21个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广东省21个市分为三个区域.通过全方位地分析广东省各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及差距,为广东省各市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5.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优势分析  
   吴国荣《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年第13期
   为了制定内蒙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政策,需要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做综合评价和优势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评价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熵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各个盟市的经济实力进行了综合排序.利用双标图方法对区域与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优势分析.其相关结论和建议为内蒙古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潜在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6.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次数:2
   高伟  周敏《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第24卷第1期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的基础。不同于通常的静态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一种时序多指标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首先对时序多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求出评价指标和评价年份各自的加权系数,然后确定出各年度的和综合的经济效益评价值,据此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江苏省13个地区分成五类,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7.  湖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王志同 黄介武《数学理论与应用》,2007年第27卷第1期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南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得出了各市州在湖南省的经济地位.最后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来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可行的.    

8.  基于后悔-欣喜值最大一致性的多属性决策及其在区域绿色经济评价应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年第18期
   现实中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尚未关注信息的异质性、偏好多维性和决策者有限理性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后悔理论的多维偏好评价方法.首先,构建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计算方案的后悔值与欣喜值并得出综合排序值.然后,通过定义综合排序值与专家决策偏好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程度,建立决策优化模型,求解获得指标权重,进而进行方案排序和优选.以三明市为例,研究发现,决策者的后悔规避心理对绿色经济评价存在影响,且规避系数越大,投资与消费指标对方案排序影响越大.研究方法兼顾了指标数据分析和专家心理偏好,有较强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9.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中部六省为例  被引次数:4
   杨建仁  刘卫东《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第41卷第2期
   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是结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基于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个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系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进而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作为判定评价对象优劣的准则.运用该模型对2005年到2008年中部6省即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西6个省份及全国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其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排序.    

10.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黄义平  张又方《数学理论与应用》,2014年第2期
   针对江苏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本文选用十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为突出,主要受综合实力因子和农业因子影响.大体分为三类:经济发达城市、经济次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城市.最后,文章提出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些建议.    

11.  中国省域高校科技竞争力演化分析  被引次数:1
   樊华《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第25卷第4期
   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具有时序性特征的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方法引入我国省域高校科技竞争力动态演化研究之中。根据评价方法及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1998-2002年的30个省域高校科技竞争力动态发展演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2年,我国省域高校科技竞争力发展水平差距缩小,波动明显,竞争激烈。省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竞争力相互关系不确定。    

12.  组合评价模型在河南省主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张荣艳  孙贵玲  王爱苹《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第43卷第4期
   组合评价模型通过组合多个单一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有效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首先利用河南省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的18个主要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其次,建立基于模糊Borda法的组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河南省的18个主要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重新评价和排序,得到了更为可行的评价结果.    

13.  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分析模型及应用  
   臧忠卿《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第37卷第5期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因子模型,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87个区、县、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排位和分类,提出政策建议,为促进贵州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制定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提供量化依据.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林漫冰  李雄英  黄绮雯《经济数学》,2018年第4期
   为了科学地评价我国各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选取10个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收入因子、对外开放度因子和资本投入因子从不同层面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差距极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中东西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落后.根据地区经济状况,给出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    

15.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  
   孙志华《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年第22卷第3期
   本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 ,对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分类 ,为规划和发展各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两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 ,评价结果较为全面、客观    

16.  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王少英  刘丽英  邱双月  赵燕冰《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年第5期
   选取了27个指标,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13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利用因子分析法将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压缩为4个公因子,以综合加权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由此指出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特点和政策建议.    

17.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循环经济分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罗福周  李琬钰《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年第11期
   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陕西省十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西安、延安、榆林三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渭南、铜川、商洛三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咸阳、宝鸡、安康和汉中市发展水平一般.同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照各市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环保指标将陕西省划分为三个循环经济发展区: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区和关中平原循环经济发展区.在不同发展区内,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陕西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18.  各地区工业经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状况及原因分析  
   李春林  屈驳韵《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年第22卷第Z1期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SAS软件,对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制约河北省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水平的因素.    

19.  内蒙古部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分析  被引次数:1
   美瑛《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年第19卷第6期
   本文利用熵权法和广T关联度法对内蒙古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综合评价和排序。    

20.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数学模型及实证分析  被引次数:1
   费忠华  李博  陈小霞《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第37卷第15期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结合江苏省如皋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选取总产值指标、农业指标、工业指标、固定资产指标和科技交通指标为经济指标,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如皋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简要优势分析,并通过MATLAB程序设计进行仿真计算,构建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资决策系统,研究如皋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以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升政府的理性投资决策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