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较为精确地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通过图模型方法分析我国二氧化碳的EKC曲线及主要影响因素,且利用贝叶斯平均模型(BACE)方法检验其稳健性。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二氧化碳曲线呈倒"U"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率和城市化等,并指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我国2009年29个省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于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中国所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增加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全国平均规模效率的降低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下降主要因素.最后由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表现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次.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显著.电力产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规模收益可变假设下的、产出导向的两阶段DEA方法,对我国其中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6年电力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其中,第一阶段是电力生产阶段(Electricity Production,EP),第二阶段为电力供应阶段(Electricity Supply,ES).实验结果表明,两阶段DEA方法比传统的BCC方法更能有效地辨别有效决策单元且有更高的排序参考价值.在两阶段过程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西藏5个地区表现为DEA有效的,且提高各地区总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其ES阶段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集并处理了1995年到2006年间全国30余个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模型选择,利用面板回归模型,计算了各地区的TFP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率。研究表明,1995年-2006年间东部省份的TFP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但TFP水平较高的省份的TFP增长率速度并不一定高,尤其是部分东部省份的TFP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而部分西部地区的TFP的平均增长率发展势头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排放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当中,通过结合空间地理因素和时间变动因素,利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产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即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我国能源消耗量与污染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严重;人力资本、资本存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途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区域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并逐步进入减速发展阶段,各地区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最终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结合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与SFA方法,提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用于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算。该模型具有非径向和非角度的特点,而且能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使效率评价更接近实际情况。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我国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碳排放效率不高,但从2006年呈现加速上升趋势,表现了低碳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碳减排效率将进一步下降。分区域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东中西"的格局,且东部的优势有所扩大。基于对投入、产出冗余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表明,提升能源、资本、人员的配置效率,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和技术交流,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数据不易得到的难题,本文构建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分别经验研究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住房价格同时变动不同幅度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的影响。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消费品价格变动幅度结果即为QUAIDS模型中的消费品价格变量。然后,本文采用CFPS2010数据,在QUAIDS模型中加入反映家庭所在地区的人口特征变量,研究住房价格波动对自有住房家庭消费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价格波动对自有住房家庭生存型消费需求区域异质性影响的财富效应显著,而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需求区域异质性影响的挤出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运用补偿变动研究住房价格波动对自有住房家庭福利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提高自有住房家庭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应该把稳定东部地区住房价格放在首位。且当遇到如何优化家庭消费结构问题时,政府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划分市场。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至2017年相关指标项数据,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对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提取的因子对各地区进行了K-Mean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差异显著,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承载能力较强,海南、青海、宁夏的承载能力较差.2)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类地区,各类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均不一样.建议各地区把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能源要素利用效率测度模型,对2005-2009年中国32个地区工业部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能源要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小于传统的宏观效率(单位GDP能耗)差异,说明在考虑能源与资本、劳动的不完全替代关系后,采用要素利用效率指标来分配、考核各地区节能指标会使得政策设计和评价更有针对性.在考虑了各地区劳动力质量差异的影响后,这种差异性变得更小.同时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各地区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对2006-2009年各区域实施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节能目标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虽然统计上单位能耗值下降了很多,但是在要素利用效率框架下节能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价节能降耗完成指标提供了建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田成诗  刘怡 《运筹与管理》2021,30(9):232-23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199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广义加性混合模型研究了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中,不可观测的时间相关效应和残差自相关结构被作为独立变量加入模型,收入效应和时间相关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异质性也予以考虑。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最适模型中收入效应具有异质性,西部地区的最适模型中包含异质性时间相关效应;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区域差异性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绿色能源效率总体均值呈现U型趋势;绿色能源效率的区域格局按照由东向西递减.四大区域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均呈现收敛趋势;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处于高效区的省份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中效区的省份大多是中部省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西部区域的各省份多数处于低效区;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北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问题近年来备受各界学者所关注。为评价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碳排放绩效,本文结合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碳排放效率测算及动静态分析,该模型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影响,使得测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绩效呈整体上升态势,且存在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化特征,内部管理对碳排放效率提升的正向作用明显,加大东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入及技术交流频度,有助于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胡宗义  石威正  李毅 《经济数学》2020,37(4):114-122
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地区异质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的Tapio分析模型,研究了北京地区1999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呈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强脱钩,2004年为扩张性耦合,其他各段时间都属于弱脱钩状态.呈现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较高的能源效率.此外,结合中间变量分析可以得到,北京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主要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的结果,减排技术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强新能源的开发,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0.
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参数,评估和计算中国1997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39.66%;产业结构效应次之,为-28.23%;能源结构效应最小,为-11.43%.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