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1997-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动态模型,采用SCBB估计方法,分析了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城镇化、市场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明显.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意义,相邻省份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关系作用下有趋同发展之势.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十八大以来政府主导城镇化进程提出方向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技术创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分析框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政府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核密度和空间分析软件揭示近年来新疆城乡收入差距时空特征;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府财政支出等的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对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作用,同时过高的农村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政府财政支出没有表现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作用,此外,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其不同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影响,刻画了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并基于广西1990-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三者间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而金融发展则显示出具有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采用1997-2013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城市化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的效应;从各个省市来看,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扩大作用的省市为21个,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的省市有9个.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各地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化的步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将城市化与金融发展考虑在内,构建了一个我国1978~2011年关联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尤其是在考虑城市化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下,非线性特征更加显著。同时在非线性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对于追求经济更快增长的政府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非越小越好,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不一定实现经济更快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选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2000-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其动态变化视角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直辖市、西南和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中南地区经济会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实现增长,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直辖市城乡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而东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与之相反;华北、中南地区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向效应,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向好,城乡收入差距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十年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从实证角度分析,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5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金融发展规模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种拉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呈倒"U"型关系,我国并未出现拐点;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在我国整体及东中部地区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仍然是引起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还未进入发达国家城镇化提高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阶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研究了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以滞后两阶的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转换变量建立LSTR2模型最为恰当.研究发现:当城乡收入差距处于低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当城乡收入差距处于高机制状态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始终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普惠金融在南疆的发展程度,使用2008-2017年面板数据测算出南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通过测算泰尔指数反映出南疆各地州的城乡差距,最后建立门槛面板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普惠金融对南疆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表现出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倒"U"型,即城乡收入差距受普惠金融的影响表现出先显著扩大,再缓慢扩大,最后明显缩小的关系.为了促使普惠金融在南疆得到更好的推广,基于金融环境和金融机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助力降低普惠金融在南疆地区的门槛,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广受关注,通过对1985-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收入比时序数据、31个地区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呈现倒U型关系,与美、日、韩三国关系一致;通过数学模型估计得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的拐点出现在城镇化率为51.4%的水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11年已经进入拐点;未来要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效利用政府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将我国居民收入划分为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两个收入群体,对两个群体在各部门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和宫泽乘数方法,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拉动关系以及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影响着农户对各种资本的获得和使用,有助于农户快速地积累和形成生计资本组合并呈多样化。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和经历构成了家庭成员进行新的生计选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在资本变动和要素约束下,农户进行着不同的生产决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以甘肃各地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为基础,探讨甘肃省农村居民可行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以农村非农劳动力流动与城镇流动为对象,定量描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率、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对不同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累积的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与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高度相关,当采取混合型生计策略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利于混合型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差距扩大降低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提高了农民总体生活水平,收入差距对总体生活水平上升的贡献度达到1/3,从而出现"分配越不平等,农民生活水平越高"的悖论.因此在对农民生活做(福利)评价时,必须同时考虑总体指标和分配指标,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过程中,必须重视收入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实现农民的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5-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正规金融融资额和非正规金融融资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构建农民收入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关联的A1和A2系统,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上,农村非正规金融大于正规金融.但是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不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原因,相反农民收入是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5.
Kalman滤波方法在湖南省居民收入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Kalman滤波方法,对湖南省历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进行了预测,并比较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结果与实际值相当吻合.并比较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情况,该方法对于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收入构成差异和收入差距动因的分解框架,旨在量化相关决定因素对居民人均收入省际差距的贡献度.从指标内在关联性维度将居民人均收入指标进行多指标分解,由此导出因变量指标与各自变量之和(或之乘积)之间存在恒等关系的表达式,并引入可导性方差分解法构造了地区间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结构与动因分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驱动2005-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省际间差距形成和缩小的首要动力是人均设备性资本,其次是非设备性资本与设备性资本比例;人力资本与总人口比例在差距形成和绝对差距缩小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相对差距缩小中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非设备性资本产出率在差距形成中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抑制效应;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比例在差距形成和绝对差距缩小中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相对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产出分配率在差距形成中发挥了较小的抑制作用,但在差距缩小中表现出巨大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描述;然后,构建线性分位数回归方程,对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最后,基于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借助于反事实分析方法,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为要素报酬效应、变量效应和残差效应,其中要素报酬效应在任何分位点处均表现最为突出,说明无论是针对较低的收入的工种,还是针对中高收入的工种,农民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户籍标签,较低的要素报酬率使农民在获得收入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劣势.  相似文献   

18.
戴钰 《经济数学》2019,36(4):69-74
基于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际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影响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在模型的门槛值前后,经济增长对农村贫困程度的影响始终表现为抑制,说明了经济增长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总产值都显著地起到了促进贫困减缓的作用.财政支农在短期内可促进贫困减缓,但统计上不显著,在长期内不利于贫困减缓.政府若长期通过财政支出扶持农村地区,可能会使农民对政府产生依赖和劳动惰性,从而不利于贫困减缓.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微观数据缺乏的情况,借助位置-尺度分布族、截尾分布等统计概念与性质,提出了基于收入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的测度方法.方法适用于微观调查数据,也适用于收入分组数据.作为应用,将该方法用于2008-201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制度使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得到抑制,基本符合居民之间的税负公平原则.但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既定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能力逐年减弱,免税额和应税区间的改革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