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经历了长时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向科技创新挖掘动能的新时期。科技创新并非人力资本的简单堆积,而是由高知识储备人才所推动,因此,本文的理论模型建立在知识具有外溢性的理论之上,放松了人力资本同质的假设并细化讨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效应模型分别测算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两个级别人力资本的效率,并计算其相对效率。研究发现,初级教育主要以生产要素的形式参与生产并促进经济增长,高级教育主要以改变技术水平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三大地区对初级人力资本的利用程度均高于高级人力资本,初级人力资本相对效率由东部、中部到西部递增;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弹性为负值,各级人力资本在我国部分地区对产出的贡献并非全为正;社会背景与经济发展程度将明显影响经济体对于人力资本结构需求。  相似文献   

2.
教育经费投入对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理论,运用2005-2011全国其中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均有显著作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显著,本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推动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普遍认识.首次将LMDI分解法引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通过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深入分析二者之间内在的因果驱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我国而言,代表高等教育经济投入总量的活动效应对GDP变动贡献最大,是主要驱动力;代表教育经费在区域问分布的结构效应对GDP变动影响很小;代表单位教育经费驱动效率的效率效应对GDP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ECM方法的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通过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支持人力资本的发展.本文从数量分析角度,利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ECM)和G ranger检验考察各类教育程度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建立方差分解模型刻画它们的动态调整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在长期中国经济增长是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和高中教育人力资本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本通过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经济的不断增长又为少数民族人力资本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1980年-2010年新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类少数民族人力资本都是新疆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6.
要素供给结构是要素在生产活动中配置产生的直接结果。理论分析表明在规模报酬递增生产函数前提假设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供给结构与均衡产出正相关,产出是二者供给结构变量的增函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物质资本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要素供给结构对产出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来看,相对于巨大的物质资本积累而言,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太少,要素间配置效率开始恶化,这将制约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优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大连市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效应"模型和"静态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既定的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口中,男性劳动力人口数量的适度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水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对农村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农村储蓄率的增加对于农村经济增长和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显著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投资的随机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假设人力资本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 ,由此建立一个随机内生增长模型 ,把人力资本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并进入个人效用 .分析了经济达到均衡时个体偏好 ,不确定性对均衡增长率的影响 .同时分析了财政政策 ,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还求出了最优的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比 .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不仅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参与到经济生产过程,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通过影响和改变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间接推动经济增长.建立了考虑人力资本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贡献和外溢效应贡献,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直接产出弹性、外溢产出弹性及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技术替代率.  相似文献   

10.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5):770-779
本文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出发,以1949年-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用已有的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三个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系数回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三个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应用广义似然比方法检验了回归模型的充分性,并得出三个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发生显著性变化的结论。最后,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我们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扩展的Solow模型框架,研究了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浙江区域经济在1997-2005年具有显著的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均有利于经济收敛,且是影响区域经济收敛的一个显著要素。由于以往的研究多以教育来代理人力资本指标,本文分析表明健康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指标如果仅以教育指标来代理计量,将会低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效劳动模型,选取1978—2016年山东省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算人力资本存量,永续盘存费计算物质资本存量,分析山东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已超过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水平低于物质资本.为更好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提高教育投资,加快高等教育建设,采取柔性人才吸引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途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区域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并逐步进入减速发展阶段,各地区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最终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将人力资本投资引入一个代际叠代经济增长框架中,研究了系统中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经济增长内生复杂性及其控制的问题.动力学行为分析表明:信息成本上升是造成经济系统中人力资本存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不改变其初始条件的前提下,这种不稳定性可以通过外部机制(譬如市场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的工资政策等)得以抑制.此外,通过应用确定函数,文章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扩展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研究了区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应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10-2017的年度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效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地区间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差异,高等教育规模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能有效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新产品经济产出、税收优惠、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影响.研究发现:1)东中西部地区在R&D投入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因素对东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2)政府研发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税收优惠、盈利能力对中部地区R&D投入的显著作用依次增强,而新产品经济产出呈现负向作用;3)企业内部研发资金投入对西部地区R&D投入显著作用强于人力资本因素,企业规模、税收优惠呈现出负向作用.建议我国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对策,有效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R&D研发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对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技术,建立中国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1-2010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运输方式、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等6种因素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在研究期间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运输方式对碳排放增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虽然表现出拉动作用,但效果微弱.而物流发展因素则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物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物流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同时,优化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支撑,公路和航空运输为辅的低碳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