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35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全国总体和中西部省份的技术进步则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采取差异化投资策略:东部沿海省份应该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扩大对沿线研发资本丰富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西部省份应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扩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努力改善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推进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35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全国总体和中西部省份的技术进步则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应该采取差异化投资策略:东部沿海省份应该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扩大对沿线研发资本丰富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西部省份应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扩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努力改善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推进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0-2007年江苏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水平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和前向溢出效应,但水平溢出效应较垂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并且水平溢出效应和前向溢出效应显示为边际递减,而后向溢出效应的影响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Dunning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并引入生命周期动态理论,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面板数据,探索了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变化.结果表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资源稟赋、战略资产稟赋、制度质量以及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等因素都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倾向投资于高政治质量的东道国,并且越来越少的被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稟赋所吸引,这些结果都符合并反映了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周爱农 《经济数学》2011,28(2):81-84
利用面板协整方法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1986~2008年问我国28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调整系数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但FDI与经济增长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文献中面板数据模型中一些重要的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联合序列相关性检验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增加就业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安徽带来了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政收入,还促进了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通过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三大产业生产总值的效应,从而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会对安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投资型碳基金是一种投资节能减排方向的股权类投资基金。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分别建立了资金约束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企业不融资不减排和通过股权投资型碳基金融资减排的优化模型,利用Kuhn-Tucker条件进行求解,并通过数值仿真探究了股权投资额/减排率、初始资金、规模不经济系数及消费者对工程机械再制造接受程度等对其生产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融资减排情形相比,通过股权投资型碳基金融资减排后企业新品产量和总产量都提高,再制造品产量降低;利润并不总提高,但存在唯一最优的减排率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并且减排率不同会导致企业生产结构改变;此外工程机械规模不经济系数升高会降低企业总产量和消费者剩余,但并不总降低利润。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继续蓬勃发展,并进一步深化,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尤为显著。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地带,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本文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模式的变化出发,结合区位优势理论,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模式在江苏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且建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及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间投资的推动,而民间投资受环境规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难免会存在非线性溢出效应.文章研究基于2000-2019年中国大陆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以新发展理念构建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民间投资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民间投资对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发现命令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均存在单门槛效应,而市场型环境规制为双门槛效应.命令型环境规制超过阈值时民间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超过阈值时促进作用则会降低.市场型环境规制在不同的阈值范围内,其正向促进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  相似文献   

11.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93-2006年度,70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经济、技术对世界整体及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的国家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地区),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证实了经济快速增长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排放灰色预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中国碳排放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预测中国未来碳排放有助于实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选取2002-2009年中国碳排放数据,通过灰色GM(1,1)模型,对中国碳排放进行了短期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精度为二级,关联度、均方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均为一级,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出入较小,到2015年中国碳排放量将超过三十二亿吨碳,"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严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非化石能源来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针对碳减排环境下的政府碳配额分配和企业产量与减排研发决策问题,基于古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建立了考虑有限理性和异质性预期的碳排放依赖型企业碳减排决策模型,从市场复杂性演化的内部视角出发,分析市场竞争波动的内在机制;并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探讨企业不同的响应速度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减排成本系数、碳交易价格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系数是影响两企业竞争策略的关键因素,两个因素的取值不同甚至会彻底改变均衡状态下两企业相对的减排投资力度和相对的盈利能力及市场的稳定性。针对市场竞争出现的波动现象,通过时滞反馈控制方法高效、快速的控制动力系统的不稳定行为,使得市场迅速恢复稳定、有序的状态,为决策者有效解决市场不稳定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参数,评估和计算中国1997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39.66%;产业结构效应次之,为-28.23%;能源结构效应最小,为-11.43%.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居民生活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破以往采用难以保证精确性估算数据的局限,根据居民生活私人交通所消耗的能源种类,利用官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IPAT与LMDI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结构、交通消费倾向、收入、家庭规模与户数6个因素的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三级分解模型",对居民生活私人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核算.结果建议进一步降低居民私人交通碳排放强度,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发展小排量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并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居民出行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导节能减排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计算了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历年均是最高的,能源强度是影响这些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历年均居前列,中间产品投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完全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实证结果,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方向在于调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高碳排放行业,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考虑碳税政策和政府对制造商的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补贴,构建了供应链博弈模型,根据协调条件给出了相应的契约形式及参数。通过对供应链模型的求解,得到了碳税和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补贴下的最优碳减排量和最优订货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的补贴比例变化对供应链的最优碳减排量、订货量及期望利润的影响有较大影响,而且是成正向变化关系,而且在其他参数不变及供应链碳减排量一定的情况下,碳税与碳减排补贴比例呈反向变化关系,进而可为政府碳减排补贴政策制定及供应链碳减排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