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网络DDF方法拓展到传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构建了网络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从铁前和铁后工序两阶段视角测算了能源和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并重点分析了河北钢铁大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河北省钢铁企业整体、铁前和铁后工序阶段年均GTFP呈下降趋势,且大于中、西部和全国钢铁企业GTFP均值,小于东部钢铁企业GTFP均值;铁前和铁后工序阶段技术进步指数负增长是整体GTFP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与研发,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成为促进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6):1090-1099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2002-200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指数及Malmquist指数,发现省际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技术无效率,技术效率指数年均下降0.2%,而技术进步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0.6%。分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主要是来自于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地区大中型企业Malmquist指数东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际大中型企业生产率的收敛分析均表现出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产业内外资企业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教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Malquist指数分解对中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1998年~2005年的生产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距;Malquist生产率指数构成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增长的趋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拉动;内资企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成为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以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集2001-2011年中国省际煤炭行业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别测度了安全规制约束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后者进一步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提高;施加安全规制后,煤炭行业效率恶化的程度有所改善,但技术进步的速度受到抑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省际差异主要来自效率变化的差异,技术进步则存在趋同现象.研究为促进煤炭行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姚平 《运筹与管理》2010,19(2):170-175
运用1995~2005年中国地级煤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95~2005年24座地级煤炭城市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低,2001年煤炭城市规模效率的下降导致平均技术效率较大幅度下降;第二,1995~2005年间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有较明显的波动,在这十年间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第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存在较显著差异。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世界上做大的建筑市场,建筑业在为我国GDP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绿色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全国及省份的绿色发展,运用DEAP2.1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主要研究结论:1)地区之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2)从全国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技术进步趋同;3)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值大于1,东部和中部地区小于1.  相似文献   

7.
选取全国各省粮食生产指标面板数据,对数据进行灰色拟合处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算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得到投入产出体系的要素冗余值;同时测算了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分析各区域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东、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大量冗余,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中部地区要素利用率较高,要素配置趋于合理;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构建计量模型并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生产率,是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并识别其影响机制的基本前提.以我国28个省份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基于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随机生产前沿方法(SF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全要素生产率测量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技术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显著正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人力资本投入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具有负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在统计期内平均增长了5.1%且区域增长差异明显;信息技术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负向调节信息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应提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运作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重视城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418-432
在中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下,科学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虑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使用NUSBM模型和ML指数测算了中国30省份2005-201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采用三阶段NUSBM-ML指数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将采用SBM-ML指数测算的结果、Hybrid-ML指数测算的结果与本文测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23%,技术进步具有重要贡献,而技术效率下降是制约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内部主要原因。(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东-中-西"的格局,中部与东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3)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了4%,外部环境水平偏低制约着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比中部地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水平的影响。(4)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时忽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会高估评价结果。最后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改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内部方面以提高技术效率为主,而外部方面则要通过环保措施、调整结构、价格机制、吸引外资、强化研发等举措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首先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了2011-2014年中国其中30个省份煤炭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情况,并应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煤炭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总体煤炭利用TFP增长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各个省份煤炭利用TFP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忽视环境因素高估了煤炭利用TFP的增长率,技术进步是推动煤炭TFP增长的主要因素.另外,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煤炭利用TFP显著负相关;研发投入、人均GDP、对外直接投资(FDI)与煤炭利用TFP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运用DEA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一个区域内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效率,从而得出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情况。研究发现,重庆市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所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因此重庆市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重庆创新领域的制度与管理调整。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measur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T) industries in 1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ries over the 13-year period of 1978–1990. The ICT industries are the providers of essen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apital goods. This macro-level analysis seeks to find out how productively such IT capital goods are provided. The basic unit of analysis employed is the Malmquis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dex. The Malmquist TFP index is then decomposed into three constituent elements accounting for different sourc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fficiency change, and change in economies of scale. The approach of measurement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stance functions and employs the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ch country's ICT industry manifests its own particular patterns in various performance measures. Among the 14 countries examined, 10 had witnesse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ir ICT industries. Overall, these ICT industries are found more productive than other industries wh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Further analyses reveal that (1) most of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measured is due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2) efficiency change exerts a relatively small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3) the change in scale economies unfavourably affects productivity for most countries. Finall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formulating IT policy are drawn from our results, and topic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The fast growing U.S. mobile wireless industry has been experiencing dramatic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ubstantial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of these catalysts, we argue that wireless firms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lmost exclusively contributed to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in the wireless industry by significantly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set. We employ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procedures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hat utilize input-output data from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16 firms in the mobile wireless industry to estimate productivity change,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elative efficiency change for the period spanning the years from 2000 to 2002.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dustry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growth of 13% in productivity, which was primarily due to an averag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9.9% in the industry.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national wireless operator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tributed more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an regional providers. Firms that were industry pioneers as evidenced by high market share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sample period experienced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greate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mpared to firms with lower initial market share. Moreover, the industry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later sample period between 2001 and 2002 than in the early period between 2000 and 2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6-2007年我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转型期我国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其分解要素的波动情况。实证研究表明,1996-2007年我国TFP平均为4.76%,并呈逐步上升趋势;TFP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平均来说,TFP增长的85.50%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因为技术效率的提高使TFP平均每年提高了0.94个百分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TFP的贡献年平均0.52个百分点,并有较大的波动;而因为规模总报酬递减的影响,TFP每年反而下降了0.78个百分点。通过经济增长来源分析,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由主要靠资本驱动逐渐向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已表现为集约型。  相似文献   

15.
使用DEA-Malmquist方法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对2000-2010年间我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效率估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稳健性.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波动中,技术创新效率的改进并不理想;从三大区域和各省市的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变动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包括不良贷款约束条件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跨期动态变化进行实证测度,并应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高于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其主要来源与规模效率提升;此外,银行规模和存贷比对商业银行技术效率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影响;而银行集中度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驱动影响;资产收益率和所有权结构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条件下,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的改变、技术改变、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用核密度函数及回归方法分别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生产率分布由单峰变为多峰,其在初级与高级人力资本下的原因分别为技术改变、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2)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是β收敛的,而西部并不存在β收敛;(3)效率改变及技术改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发散,而人力资本积累及物质资本积累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  相似文献   

18.
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考虑初始创新投入在两阶段分配、非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费用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构建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并测度了2013~2015创新年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结果表明:大多数区域高技术产业初始创新投入对研发产出和经济产出均有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都较低,且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差异较大;技术研发效率水平高于整体效率水平,而经济转化效率水平低于整体效率水平。最后,依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两阶段效率及其在整体效率中的权重对各区域进行重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单边突破式、双向协调式等多条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力生产业的效率:一个基于政府管制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生产业从1998年到2007年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估算,并从效率比较以及生产率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电力管制政策的效果。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电力产业的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地理区位、企业类型、企业性质、电力管制改革等因素对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TFP在10年间经历了缓慢的增长,技术效率的提高解释了TFP的所有变化。从管制政策的效果来看,从1997年开始的电力管制改革对电力生产企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促进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但是,电力管制改革对TFP的影响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