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曹泽  刘兴 《运筹与管理》2023,(2):220-225
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从全国及东、中和西部实证分析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显著,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会促进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在全国层面,房地产投资不仅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为负,而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出的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也存在反向抑制;(3)区域角度,房地产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对中部地区的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DEA的SBM-ML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其中30个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用熵权TOPSIS法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了10年30个省的区域创新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区域创新、财政分权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创新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并呈倒“U”型分布,地方财政分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关系,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此外,财政分权的作用效果受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当区域创新水平较高时,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从抑制作用将转变为促进作用.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东亚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别使用出口占比,进口占比和FDI三项指标测度对外开放程度,并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保障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进口占比,FDI对TFP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而出口占比的增加使得TFP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东亚地区虽然开放程度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加强东亚地区区域间的联系,是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2005-2017年所选取的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①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分别呈现负向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②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程度每提升1%,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就会下降0.264%,其中直接效应贡献0.255%,空间溢出效应贡献0.009%;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间接效应起主要作用.③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胡宗义  石威正  李毅 《经济数学》2020,37(4):114-122
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考察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地区异质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吴新博 《运筹与管理》2006,15(5):149-153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利用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作为权重,提出一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用该方法计算了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影响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多重并发性特征要素,并对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前因组合路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市场型环境规制和信息化程度是提高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要素结构和行政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无明显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加大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以提高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加强排污费征收力度以实现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选取全国各省粮食生产指标面板数据,对数据进行灰色拟合处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算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得到投入产出体系的要素冗余值;同时测算了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分析各区域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东、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大量冗余,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中部地区要素利用率较高,要素配置趋于合理;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集2001-2011年中国省际煤炭行业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别测度了安全规制约束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后者进一步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行业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提高;施加安全规制后,煤炭行业效率恶化的程度有所改善,但技术进步的速度受到抑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省际差异主要来自效率变化的差异,技术进步则存在趋同现象.研究为促进煤炭行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供给需求理论构建了能源——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定量研究各类能源价格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供给渠道对潜在生产能力和GDP产生紧缩作用,对通货膨胀产生向上压力.石油价格上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略小,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较大,煤、电价格联合上涨对经济的影响最大.这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吻合.各种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冲击对潜在产出、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有继续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分析坑口电厂低碳经济系统的复杂结构特征和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了坑口电厂低碳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平煤集团坑口电厂为例,对不同发展方案下的坑口电厂低碳经济系统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科技投资、环保投资、能源利用率、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坑口电厂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煤矸石消耗比例;增加科技投资和环保投资,提高能源利用和转换效率,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低碳经济系统复杂结构特征及动态反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产业调节政策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提高能源效率是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度建设是低碳发展的基础设施.从政策层面上,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引导消费方式的改变,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最大,人口对城镇居民用能具有广义的规模效应,居民用能对能源价格很敏感.此外,夏季与冬季的温差每上升一摄氏度,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会上升3%.如果一个地区有集体供暖,其城镇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会比没有集体供暖时减少19%.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灰色建模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2001—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实际值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GM(1,1)预测模型,并分别进行精度检验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均为一级精度,适合于具有灰色特征的能源消费原始数据序列的模拟和预测分析.通过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中国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呈指数增长规律,2008—2012年期间分别以16.33%和14.94%的速度增长,在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所占比例将以0.29%的速度增长(为合理规划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战略,制定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环境污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环境约束下中国1997-2009年30个省级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进行了重新估算,并通过技术创新者研究,分析了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的地区.研究发现:忽视非期望产出的传统Malmquist指数方法会低估物流业技术效率水平、高估物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环境约束下我国物流业ML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效率偏低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所致,物流环境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个别省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收敛性检验表明,研究样本期内,全国以及三大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8.
邵路路  杨珺  杨超 《运筹与管理》2018,27(1):103-111
随着交通行业产生的碳排放和石油能源消耗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基于不同购买行为的异质性消费者,通过建立两阶段效用模型,得到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探究了政府关注电动汽车的环境影响情况下产品耐用度、产品更新程度和政府补贴对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位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较大时,随着更新程度的提高,第一阶段的电动汽车需求增大,而第二阶段的需求减少;当单位车辆的环境效益较小时,更新程度的提高使得第一阶段的需求降低,而第二阶段的需求增大;生产商最优利润随产品更新程度和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增大,当产品耐用度大于某个阀值时,生产商利润随耐用度的增加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迅猛.而在某些行业如房地产、汽车制造、水泥、钢铁及有色金属等行业,在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当前经济增长状况的担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了,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需要降温;而有人则认为中国仍然处于消费不足的状态中,还要进一步启动经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来做检验,并进行货币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关键.为探讨环境改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程度,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和政策三大视角提取了影响中国环境的12个社会经济因素,利用Fuzzy-DEMATEL方法对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因果类型和作用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中国环境由灰变蓝的5大关键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2)原因因素为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果因素为产业结构、清洁技术研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别为最重要的原因因素和最重要的结果因素;3)创新手段和创新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