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24)
在对众筹商业模式已有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参与成员间信任的因素,并以众筹平台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运用KMRW声誉模型,从筹资人和出资人不同理性动机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多阶段的动态博弈.通过设计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构建众筹参与双方的信任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和加强筹资人与出资人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保障众筹模式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众筹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而融资目标额的制定是决定众筹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考察一个面向消费者的众筹项目如何制定项目的融资目标额问题.将消费者参与众筹的效用区分为随机的、相互独立的商品效用和体验效用,并假设体验效用服从[0,H]上的均匀分布.首先假设H为确定参数,构建消费者众筹决策模型,从而得到项目众筹目标额与体验效用参... 相似文献
5.
中国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众筹平台的运营效率成为公益捐赠者、筹款人以及平台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文章以16家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为研究对象,根据项目的文本描述将平台划分为疾病救助、教育助学、自然保护和扶贫救灾4个板块,建立了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可处理共享投入及并行结构的多活动MDEA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算法来评价平台及各板块的运营效率和规模收益.实证结果表明,阿里巴巴公益平台在4个板块上表现都比较好,可以作为优先选取的对象.而广益联募、微博微公益、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其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成本或增大规模等措施来提高运营效率.最后,从平台管理者、政府部门、捐款人以及筹款人4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考虑混合均匀的N个消费者众筹策略演化动态,每个消费者可选择参与众筹或者不参与众筹两个策略。基于Moran过程的扎根概率,计算出有限消费者群体中,参与众筹策略和不参与众筹策略成功入侵的概率。比较个体扎根的概率和中性入侵的概率大小,分别得到两策略在强选择性和弱选择性强度下占优的条件。研究发现,强选择性条件下,消费者数量小于某个数值时,不参与众筹策略演化稳定侵占整个种群,众筹融资失败。弱选择性条件下,消费者依据净收益和支出成本两因素决定是否参与众筹,净收益大于支出成本三倍,演化稳定于众筹成功,净收益小于支出成本二分之三倍,演化稳定于众筹失败。 相似文献
7.
众筹预付款的时间价值在现有研究中极少被考虑。就生产商与众筹平台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建立了三种情形下的农产品众筹供应链主从博弈模型,探讨了资金时间价值对生产商和众筹平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众筹服务佣金在双方都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时最高,反之最低。众筹营销努力水平在众筹平台单方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时最高,生产商单方考虑时最低。众筹价格大小取决于生产期和投资回报率。在三种情形中,众筹平台单方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能同时改善双方利润。若众筹平台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生产商也不应考虑;若生产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则众筹平台也应该考虑。 相似文献
8.
9.
考虑协作式众包与众包竞赛在发包方期望收益上存在差异,本文对两种众包模式下的激励策略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全支付拍卖理论建立了协作式众包模式中全部接包方贡献总收益和众包竞赛模式中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的数学模型。接下来,针对两种模式下接包方收益的区别,分析了各自的最优激励策略。最后,采用比较静态均衡法分析了接包方数量和能力在两种众包模式中对激励策略的不同影响,并采用了数值算例验证了相关结论。结果显示:在不设置奖励限制时,协作式众包模式中存在一个最优的奖励分配个数使得接包方贡献总收益取得最大值;而众包竞赛模式中存在一个最优的奖励分配个数使得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取得最大值。因此,若接包方参与数量及能力水平提高时,发包方应增加奖励分配个数,以促进接包方贡献总收益与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众筹成功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动态机制设计的研究还略显不足。本文应用微分方程,考虑歧视性定价、网络效应和发起人努力水平,通过构建连续变量的数学模型,借助变分法求解,探究大众出资人到达的最优动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起人如何设计众筹动态机制。研究发现:众筹项目融资期限的设定,不仅存在上限,而且与产品定价、生产成本均有关联;随着大众出资人承诺出资数量的增加,众筹产品的生产存在规模化经济;项目发起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受众筹平台知名度、网络效应和项目歧视性定价的影响。论文研究为众筹项目的动态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小微型供应商由于产能、资金等限制,其目标可能是实现成本利润率最优,从而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基于该观察,区别于多数文献采用利润最优决策准则,本文研究由小微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单周期供应链决策问题。小微供应商面临产出随机风险,以成本利润率最大为目标进行产能决策,零售商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确定最优订购量。研究发现小微供应商的成本利润率受到自身成本偏重系数以及零售商盈利能力的共同影响,将出现亏损、合理盈利、超额盈利三种情况。并且,零售商采取不同订货策略也会对小微供应商盈利情况产生差异影响。保守(积极)订货策略下,零售商是否盈利取决于自身单位净利润能否弥补单位缺货损失(自身可盈利空间)。本文研究融合现实普遍存在的产出随机问题,为小微供应商和其他供应链成员的产能/订购决策问题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技术增加值”评价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技术增加值"的概念,认为公司价值不仅包括"经济增加值",还应包括"技术增加值".在系统地比较了"经济增加值"与"技术增加值"两个概念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技术增加值的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最后通过两个应用示例予以说明.提出应用"技术增加值"指标,更加客观反映企业的全面价值和业绩. 相似文献
14.
15.
建立了需求不确定下两个竞争的生产商和一个强势零售商组成的具有产品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模型.利用逆向归纳法对不同废旧品回收渠道下的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回收成本和新增回收率对零售价格、回收模式决策、供应链系统及成员期望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收成本的增加导致生产商和系统的期望利润降低,零售商领头下只有在零售商负责回收的模式中,零售商的期望利润才是增加的;新增回收率的增加,可降低产品的零售价,增加供应链成员的期望利润,继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 相似文献
16.
多属性效用在项目群决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振春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5):49-54
投资主体在排它型项目群的决策中 ,由于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同 ,从而导致评价的项目优先次序不一致 .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利用多属性效用来探讨排它型项目群的决策问题 .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troduces new money-weighted metrics for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nalysis, based on arithmetic means of holding period rates weighted by the investment’s market values. This approach generates rates of return which measure a fund’s or portfolio’s performance and a fund manager’s performance. It also enables to show that th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is a weighted mean of holding period rates associated with interim values which differ from market values, so that value additivity is violated. The manager’s Arithmetic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IRR) is shown to be the true period equivalent of the cumulative Time Weighted Rate of Return (TWRR), whereas the period TWRR (a geometric return) provides a different ranking. The method is easily generalized for coping with varying benchmark rates. We also cope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estimating interim values whenever they are no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收益率估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教育经济学中个人教育投资明瑟收益率的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引入了部分线性回归模型对明瑟收益率进行估计的方法,并且通过广义似然比检验对常规明瑟模型中的参数形式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9.
利用似然比的概念,研究了投资者关于收益率向量的估计分布和真实分布之间的一些极限性质,得到一类收益率与其估计数学期望的随机偏差定理,即用不等式表示的一类强极限定理.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了投资者对信息服务的价值分析和最佳投资的理论模型,并对文[1]中的结论进行修正,得到了与实际更加符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