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家庭的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和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因素,为经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运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在将山东省农村各地区分为四类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类地区消费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最后就如何促进山东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以此拉动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统计计量学方法对山西省农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山西省农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和山西省农民总消费支出与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品、燃料及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关系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解释了农民的消费结构,也为决策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2002-2017年新疆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新疆城镇化(UR)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RCS)"量"与"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强正向拉动作用,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城镇化反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其中交通通信消费的弱势作用最为显著.研究在模型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城镇化发展与消费结构改善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对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国家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多维灰色评估方法,结合1994年—2003年的统计资料,以山西省周边省份和部分发达省份为参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研究了我国“九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状况。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 ,同时给出了消费的合理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统计数据,对居民的八项消费支出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比较分析上海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并对上海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主要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对河南省 17个地市级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 ,从而得到了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消费结构、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庆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针对性的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2009年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的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消费支出结构的特点,并针对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提出了分层引导促进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方法预测河北省未来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然后构建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河北省未来能源消费结构,并对计算的平均转移概率矩阵进行优化;最后分不同组合情景评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结果表明:各种组合情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碳强度下降,对实现碳强度目标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潜力。但是,在最理想状态下贡献潜力也只有16.7%~17.8%。因此,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碳强度目标贡献潜力作用有限,仅依靠能源结构优化无法完全实现碳强度目标,必须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一致努力,采取一系列对策才能顺利实现河北省“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制定的碳强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5年的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所建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比较、选择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来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分析1990年以来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旅游者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陕西省入境旅游与全国及主要入境旅游城市的差距,并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的趋势进行初步预测,提出开拓入境客源市场,扩大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推动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新疆伊犁州直十个县(市)2012年社会综合消费水平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价了各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并根据得到的分类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使之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影响城市地价最优因素组合的选择及权重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城市土地定级估价综合模型[1] 的基础上 ,应用最优回归自变量集的选择方法[2 ] ,得到了影响城市地价最优因素组合的选择方法及权重的确定方法 ,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山西省古交市的地产评估 ,结果表明 ,该方法比现行方法节省经费且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An emergy-based comparison analysis is conducted for three typical mega cities in China, i.e.,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from 1990 to 2005 in four perspectives including emergy intensity, resource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 new index of non-renewable emergy/money ratio is established to indicat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non-renewable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three mega urban system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total emergy inputs were 3.76E+23, 3.54E+23, 2.52E+23 sej in 2005, of which 64.88%, 91.45% and 72.28% were imported from the outsides, respectively. As to the indicators of emergy intensity involving the total emergy use, emergy density and emergy use per cap, three cities exhibited similar overall increase trends with annual fluctuations from 1990 to 2005. Shanghai achieved the highest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meanwhile, lower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 use and high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compared to those of Beijing and Guangzhou. Guangzhou has long term sustainability considering an amount of local renewable resources used, per capita emergy used,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and the ratio of waste to renewable emerg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t emergy-based evaluation results arise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resources endowments,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urban orientations of the concerned mega cities.  相似文献   

16.
骏枣优良单株指标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主成分分析与SPSS统计软件,对山西省交城骏枣优良单株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表明决定优良单株的基本指标为:丰产性状、VC、含糖量和可食率,其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用"索洛余值法"估计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的基础上,将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和半参数回归模型引入"索洛方程",对"索洛余值法"估计进行改进,避免前提假设未得到满足而直接对参数进行估计,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