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数术记遗》载: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五行参数者:设位之法依五行,已注于上是也。"已注于上"当指前文:"唯有九宫,守一不移,位依行色,并应无穷"。九宫算乃《数术记遗》载"古算十三品"之一。其算法今人多有介绍,且多有高深的推理及演绎。我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数述记遗》在唐代明算科取士,作为《算经十书》外兼习之书,至五季纷乱而遗失。至宋景祐元年(1034)王尧臣奉敕撰《崇文总目》,以昭文、史馆、集贤、秘阁四馆所藏书。分类编目而成,其中就有《数术记遗》。而记录中却已不知何代人所作,可见其创作年代在北宋时已成问题。此后一直失传,“民间藏书之家,亦无其本。”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虽刻了几部算经,但未有《数术记遗》。至南宋嘉定五年(1212),鲍瀚之在杭州七宝山  相似文献   

3.
小说珠算不得不谈论《算经十书》、《数术记遗》。在谈论《数术记遗》前我们也来看一下有关算盘的传说。  相似文献   

4.
《数术记遗》记载了我国古代14种算法,除第14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唐宋以后,《数术记遗》中所述13种算具,除珠算沿用至今外,所有算具均相继失传。而此书以“记遗”的形式,内容比较简单,只有文字介绍,更无算具图样,其历史原貌,已经无人知晓。成为我国古算史上的千古之谜。后世中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并试图还原其本来面目。惜无定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术记遗》中的算具,有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尤其对四种用珠计算的算具.如日本的户谷清一、上三义夫,中国的余介石、许莼舫、李培业等教授都据原文,设计了各自的推想图。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也对此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现就珠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四种珠算算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汀州、杭州: 《数术记遗》在宋代曾一度遗失,南宋鲍浣之复得之于七宝山三茅宁寿观道藏书中,这七宝山在何处,有异说: 鲍浣之《数术记遗叙》:“唐以明算取士,其立于学官者曰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邱  相似文献   

7.
关于脱字: 古书《数术记遗》跟其他古书一样,原文都未加句读:“珠算”的注文也不例外。 《数术记遗》珠算原注中“其上别色之珠当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这段原注文载于南宋刻本上。《数术记遗》在北宋已遗失,南宋鲍浣之复得之于杭州七宝山三茅宁寿观道藏书中,即就录之。以成南宋刻  相似文献   

8.
李培业 《珠算》2002,(4):2-5
《数术记遗》旧题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唐代选举之制,学习《算经十书》外,兼习此书。《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当时好事因托为之,嫁名於岳。钱宝琮先生认为是甄鸾依托伪造的书。近有人提出反对,认为确为汉末作。关于作年代,另外详考。此处只对书中所载的十三种算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数术记遗》记载“太一算”说:“太一算,太一之行,去来九道”。嘶究“太一算”的学者们对这句话中“道”的理解,历来就是有争议的。为了深入研究古代算学.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太一算”中“道”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徐岳的《数术记遗》成书于东汉末期。书中列有14种算法,其中第十三种是“珠算”。所谓记遗,则其所记之遗,当是记载该巨著问世之前所被遗漏的计算方法。足见珠算方法的产生,至少不迟于东汉,甚至可追溯至认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1800多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者唯筹算与珠算。"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以"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的有梁有档的珠算盘为算具的中国珠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五升十进制"的最佳载体。据考证,珠算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是数学发展最快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七千年前就有“八卦”、“历法”的计算,黄帝时就把数学应用到军事之中,大禹时代把数学应用在水利工程之中。商周是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以亿计、兆计的大数字在经济往来之中已经得到频繁的应用。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春秋晚期大哲学家老子总结说:“善计不用筹策”(《老子》第二十三章)、“善数不用筹策”(《老子》第二十七章)。那么数以兆的计算到底用什么方法呢?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里总结当时的古代算法有十四种。其中各  相似文献   

13.
珠算历史工作已近尾声。最早记载珠算的是东汉末年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近二百年来围绕这本书的主要问题有三争:真伪之争、评价之争,还有中国算盘外来诸说,称为学创之争。现在这三争基本上得到澄清。 真伪之争 《数术记遗》伪托说始自四库全书。现经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珠算爱好者,对中国珠算这一传统的国粹与民族优秀文化,总会有浓浓的亲情、清新的感受和拳拳之爱。一、中国珠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的,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从1800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  相似文献   

15.
珠算、心算,古代是两种算法。有据可考的是东汉后期编撰的《数术记遗》。该书记有算法十四种,而最后的两种就是珠算、心算(心算原文:既舍数术,宜从心计)。  相似文献   

16.
一、古籍记载及现代人推演的“太一算” 《数术记遗》中记载了“太一算,太一之行,去来九道”。现代日本学者、中国学者对“太一算”有如图1、图2、图3的推想图。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珠算历史源远流长,从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陶丸,到散见于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算盘的写实,无不说明珠算早就与人们的劳作、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笔者业余喜欢收藏珠算古籍,拟谈谈明代珠算古籍成就。明以前的珠算古籍,因朝代更替,战火纷乱,流失严重,资料稀缺,据不完全统计,仅存最早著录珠算的《数术记遗》和《杨辉算法》、《算学启蒙》等寥寥数种。  相似文献   

18.
也谈找算理     
本刊2012年第12期刊登了《算理在哪里?》一文,探讨了用算理寻找解题方法的几种形式,这种通过找算理解题的方式,对学生很有帮助.其实,算理就是问题的根本,就是问题的实质.本文再试着找出几种算理:一、结论开放性问题从逆向思维出发找算理  相似文献   

19.
刘善堂 《珠算》2002,(6):22-25
珠算是我国发明的,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科学化遗产。世界华人同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珠算”。中华民族的国粹——珠算,在当今世界上成为华人的骄傲。珠算一词,据字记载,早在东汉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已提到,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这一传统珠算,加减用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52句口诀,而乘除法则用九九口诀。目前在国际上普及的珠算(合台湾、香港、澳门)均系我国传统的珠算。自从1979年中国珠算协会成立以来,在短短的10年中,我国的珠算专家,学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反复实验,终于在八十年代初创造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珠心算。珠心算的核心就是用一口清代替九九口诀,乘算用一口清乘积累加,除算用一口清乘积递减。珠心算一改近两千年的珠算传统技术,以其独特的技巧、惊人的速度、算理的科学、算法的捷便,将我国传统计算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1962年~1988年)十、中国珠算协会何时启动珠心算中国珠算史专家、中国珠算协会顾问李培业,通过考证证明,人们自从会计算那天起,就有心算的本能。此论可以成立。公元二世纪的《数术记遗》,其中记有“珠算”,也记有“既舍数术,宜从心计”的“计数”(心算)。中国珠算协会从成立(包括筹委会)之日起,就不是单项“打算盘”,当时情况历历在目,有珠算,有心算,有笔算(简称“三算结合”),还有手指算,也支持电算。在“珠协”大框架下,有“百川汇海”之势。当然,中国珠算协会的主旨,还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珠算科学。发展珠算科学,其主要内涵就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