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作用在于促进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和公司创造价值.通过实证研究影响公司价值的相关因素,求证股权激励确实对公司价值有正面影响,同时为上市公司的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首次进行股权激励草案公告的24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草案前后的超额收益情况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即使不考虑股权激励本身带来的短期市场效应,草案公告日也更可能出现在股价低点,说明管理层会对草案公告的时机进行选择.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管理层是利用了自身对于公司季度盈余报告的信息优势来进行草案公告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背景下,为进一步检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影响效应.从管理者寻租的视角出发,以2010-2017年上证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控股股东股权性质以及公司规模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正向影响,且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影响更为显著.丰富了高管股权激励及公司股利政策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结构分别是从公司外部宏观层面和内部微观层面影响公司价值的两类主要因素。在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普遍存在超额控制权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终极股东超额控制权中介效应的视角,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大样本经验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数理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会显著损害上市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制衡基本不具有直接的价值创造效应,但可以通过抑制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进而间接具有价值创造效应;股权集中具有显著的直接价值创造效应,虽然股权集中会促进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从而具有间接的价值损害效应,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同大于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使得股权集中的总价值效应仍表现为价值创造效应。结论表明,通过遏制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能够有效实现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结构的价值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苗  扈文秀  张建锋 《运筹与管理》2019,28(11):169-177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问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利用2006年到2017年期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高管个人特征如何对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被激励高管的个人特征如高管年龄、任期、学历与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年龄越大、任期越久、学历越高、社会资本越丰富的高管,公司更倾向选择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男性高管越多的公司,越倾向选择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然而性别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并为上市公司科学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2008年我国沪市854家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行业门类、当前状态、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具有显著影响;股票种类、上市时间、盈利能力、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对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次之;而公司成长性、融资计划以及是否违规对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分析了2006年至2011年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及其收益预测.结论表明:尽管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针对内部人交易的法律法规,但总体上内部人在交易中仍然表现出良好的时机把握能力.不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均能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内部人交易超额收益的大小受到公司所有权性质、内部人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较于董事、监事等内部人,高管获利能力普遍较强,而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获利能力最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公司所有权性质与晋升机制,使得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利用内部人交易获利的动机小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越大的国有上市公司,其董事长和总经理通过内部人交易获取超额收益的程度也越小.  相似文献   

8.
胡达沙  王秀绘 《运筹与管理》2006,15(6):104-107,122
目前,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和信用建设日益重视,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状况及与公司证券信用的关系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抽取沪市6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个自愿信息披露评价指标,利用其2004年年报,计算出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指数,并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与公司证券信用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对证券信用评级参考指标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经理人对股权激励与控制权私利之间关系所起的作用,并以2008~201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独立型经理人对股权激励抑制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依附型经理人并未发挥有效的监督效应;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环境中,股权激励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发挥的替代效果更佳。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对经理人公司治理角色的认识,拓宽了对控制权私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KM V框架的基础上对股权价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后的方法,计算出1999年至2006年各年所有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理论违约率、企业价值、股权价值等指标数据.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上市公司规模对信用风险有一定影响,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信用风险越小,公司规模越小,信用风险越大.从违约风险的变化情况看,2003—2006年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呈下降态势,说明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加大.对比沪深300上市公司股改前和股改后信用状况,发现股改前后信用状况有显著不同,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变大.通过违约距离的敏感性分析,认为股权价值波动率对违约距离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及其经济效果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在交易所信息披露制度文件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可靠的CVC信息披露水平指数。研究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有效地提高了CVC信息披露水平。利用信息披露制度出台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发现CVC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上市公司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程度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说明信息披露制度具有积极的政策效用,也为CVC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李昊洋  韩琳  孙乾 《运筹与管理》2021,30(3):204-211
本文基于投资者信息获取视角, 采用2013~2017年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样本, 实证检验了投资者调研能否降低不实传闻引发的市场反应, 并通过投资者交易行为在其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投资者调研通过使市场交易行为更为理性, 显著降低了不实传闻引发的市场反应, 并且这一作用在当期业绩发生大幅变化的公司中更为明显。以上结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说明投资者调研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对不实传闻的分辨能力, 从而提高市场定价效率。进一步检验发现, 参与调研活动或分析披露的调研信息均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理性决策水平, 并且投资者调研显著提升了公司发布传闻澄清公告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theory to asset and capital adequacy management in banking. The Basel II Capital Accord lays down regulations to control bank behaviour, and relies on regulatory ratios such as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CAR). In an attempt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ompliance to minimum CAR and under assumptions about retained earnings, loan‐loss reserves, the market and shareholder‐bank owner relationships, we construct a continuous‐time model of the Basel II CAR which is computed from the total risk‐weighted assets (TRWAs) and bank capital in a stochastic setting. In particular, we derive an optimal equity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the bank and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sel II CAR under the allocation strategy.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We stud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 with unaware consumers. Sellers have 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eir products, while consumers are unaware of existence of such adverse effect unless they are informed by the sellers. We show that information remains hidden only i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duces the size of the market. In such a case, whether information is disclosed depends on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advers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sellers, and the timing at which pricing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ecision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dex option pricing on world market indice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Lévy processes with no positive jumps. Economically this is motivated by the possible absence of longer horizon short positions while mathematically we are able to evaluate for such processes the probability of a rally before a crash. Three models are used to effectively calibrate index options at an annual maturity,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positive jumps may be needed for FTSE, N225 and HSI. Rally before a crash probabilities are shown to have fallen by 10 points after July 2007. Typical implied volatility curves for such models are also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y have smirks and never smile.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披露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本文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较高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公司风险承担水平,从而验证了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持股激励能够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并提高公司风险承担水平,说明管理层持股能够加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风险承担之间的正向关系,且这种影响关系在高管理层持股组中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信息披露和公司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而且对管理层激励契约的设计和公司风险认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网络威胁日趋严峻,作为网络安全事件产生的根源之一,网络安全漏洞越来越被重视,对漏洞的披露已是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构建了网络安全漏洞共享平台、软件厂商及黑客之间的三方博弈模型,并从演化博弈角度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确立了稳定均衡点存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初始值对三方博弈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软件质量越差,平台越倾向于“封闭披露”策略;对漏洞发现者的支付积极影响软件厂商“注册会员”倾向,对黑客的“努力攻击”倾向产生负面影响;随披露成本的上升,平台更倾向于采纳“封闭披露”策略;预期损失过大,软件厂商倾向于“注册会员”策略。  相似文献   

18.
Charitable giving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asks of a properly functioning civil society. This task is greatly complicated by the lack of organizational transparency and by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that often exist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donors in the market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The disclosure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donor-relations, and fundraising-related data is thus an important tool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ttempting to attract greater donations while boosting accountability and public trust. There are, however, varying payoffs associated with such disclosur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donor preferences and the relative open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peting organizations. To help underst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nonprofit organizational disclosures and individual donations, we present a novel game-theoretic model of disclosure–donation interactions that incorporates the predominant forms of both donor preferences and “value-relevan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