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国家的产业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世界典型国家为研究对象,与中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美国占据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绝对优势,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相比显得幼小;(2)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市场份额由美国、欧盟占据,但中国对该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发展迅速;(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美国、欧洲、日本拥有世界94%的专利,中国的技术研发薄弱;(4)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处于全面领先地位,中国的该产业在市场和技术上紧追发达国家;(5)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迅速发展;(6)新能源产业方面以光伏为主,中国光伏装机规模最大,北美、欧洲、日本出口市场放缓,中国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风险;(7)中国、美国、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率最快,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使用率高,但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很严重.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价值创造过程,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关联,以此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经济发展.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河北省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定量分析河北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信息制造业主要以需求上游相关产业投入的形式,拉动各产业部门发展;而河北省信息服务业则主要以供给下游相关产业生产的方式,推动各产业部门发展;并且河北省信息制造业对各产业部门的总体关联程度,强于信息服务业,即河北省信息制造业更能够广泛地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垂直关联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认知距离存在差异性.基于这一基本假设,将多样化指标进行熵值分解,从两大产业内多样化和产业间多样化两个方面对产业多样化水平进行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知识溢出和投资组合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表明:产业内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间多样化则显著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考虑门槛变量的影响,在知识溢出效应跨越第二个门槛之前,产业间多样化和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当其跨越第三个门槛以后,产业内多样化和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在投资组合效应跨越唯一门槛值以后,产业间多样化对经济稳定的阻碍作用占据主导,产业内多样化对经济稳定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最后总结长江经济带6种发展动力类型,上海和浙江的发展动力最足,受到了知识溢出和投资组合的双重驱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日渐提高,各省市纷纷将汽车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本文基于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1-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产业规模、技术能力、经营效率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汽车产业竞争力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区域差距较大,在汽车产业水平领先的地区出现明显两极分化,而一些汽车产业水平落后的地区却具备较强的成长能力,其结论对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丽坤 《经济数学》2017,34(1):93-100
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北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而上海则形成"一轴、一带、两河、多圈"的空间格局.北京以京派文化、首都文化等为基础,形成"3+3+X"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而上海以沪派文化、国际经济中心等为基础,形成"5+3+3"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北京市和上海市都已经通过多元投融资渠道,在园区发展模式上由自发型走向政府导向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而提高产业竞争力,能够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营费用,增进企业效益.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借鉴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数据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福建省与湖北省的情况相比,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出现了较大变化,政策的推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扩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彭频  何熙途 《运筹与管理》2021,30(10):31-38
新能源汽车被视为缓解能源消耗及环境问题的重点项目,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发展目标。为探究在政府补贴策略下的政府、汽车企业以及消费者间的博弈关系,基于系统动力学基础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政府补贴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系。从长远来看,政府补贴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对汽车企业的适当惩罚会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政府应通过建立机动补贴机制并适时增加补贴多样性,完善惩罚机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采用因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的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明显,对其解释了原因.其结论对推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优势产业具备国际化发展的条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齐全的产业门类、大量的人才、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了加快中国优势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对"对外投资与合作"进行创新.轨道交通产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结合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案例,分析了中国优势产业通过对外投资创新进行发展.研究认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可以创造性地运用BT(建设-移交)、PPP、EPC等"对外投资与合作"模式.根据对外投资与合作的现状,以及中国高铁的实际案例,就"推进中国优势产业国际化"和"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金融发展、资源禀赋影响下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空间双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资源禀赋两因素对产业空间网络均产生了正向作用。同时,在产业空间网络中我国各区域基本都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条件。进一步,经过QAP检验得出两网络呈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构建2-模网确定了影响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成员(省市、自治区)以及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合理路径,反映到政策上即发达区域资源禀赋的合理布局以及欠发达区域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是目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本文的研究结论以期为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因子分析法在中国乡镇企业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镇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和谐是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农业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序,并结合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予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区域内部乡镇企业经济与区域总体经济实力之间存在不协调性;中国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与区域总体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不和谐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而且也要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是,需求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比重偏低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扩大消费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发展该产业,通过升级消费结构从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探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各省(市)的老龄化状况以及通过回归模型定性分析老龄人口抚养比对GDP增长的影响.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应加快科技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等方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环境治理符合新型城镇化的特定要求,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2007-2011年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动态测度与评价,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效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区域之间差距逐步缩小,但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扩大;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且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实现了条件β收敛,对外贸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别成为促使东、中、西部区域财政支出效率条件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DEA方法计算出2009-2013年5年间全国31个省份财政民生支出资金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种效率值,分析出各省份政府财政民生支出所处规模报酬阶段.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的政府财政民生支出DEA得分在0.9以上,说明虽然效率没有达到最优水平,但是总体来说效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各省市财政民生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综合产出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效率最低,改进空间最大.  相似文献   

17.
周四军  罗欣  刘影  范迪 《经济数学》2020,37(1):9-19
利用非径向-SBM和CCR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暂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07-2016年间的环境规制强度以及能源效率,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PSTR),分析了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能源效率的连续非线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国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效应,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强度小于门槛值0.6376时,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高于门槛值0.6376时,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产生遵循成本效应.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地区能源效率间却存在着与之相反的“U”型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绿色能源效率总体均值呈现U型趋势;绿色能源效率的区域格局按照由东向西递减.四大区域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均呈现收敛趋势;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处于高效区的省份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中效区的省份大多是中部省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西部区域的各省份多数处于低效区;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北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