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通讯产品扩散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Bass创新扩散模型描述我国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的扩散过程.通过对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的历史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建立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的采用者扩散模型,分析无线寻呼被市场淘汰的原因和移动电话的市场前景.最后根据模型得出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影响电子商务客户流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客户流失给电子商务带来的严重损失,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客户流失的因素,从而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通过语言信息理论,邀请专家对电子商务客户流失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基于正态分布的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客户流失因素的分析方法,为企业改进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客户与B2C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出发,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客户流失原因指标体系.通过直觉模糊理论,邀请专家对B2C电子商务客户流失原因进行了评估.为了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估结果,应用基于正态分布的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对结果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户流失原因评估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退货、售后服务、智能化和物流速度是导致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为B2C电子商务改进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用卡业务属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如何实现对信用卡的客户流失控制是发卡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银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建立了数据仓库,使得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实现信用卡客户流失分析成为了可能.利用双子支持向量机,基于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数据,建立了信用卡流失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数据挖掘——电信客户流失分析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从而运用到商业决策中已经成为统计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本文主要是对电信行业客户流失情况进行数据挖掘,针对某运营商的历史数据资料,通过对已流失的客户和在网客户的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建立客户流失的预测模型,模型分析导致客户流失的主要因素,预测在网客户在一定时间内流失的可能性。本文中采用IBM的db2平台中的IM(Intelligent Miner)中的决策树和径向基函数进行建模和测试模型,再用IM Scoring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知识产权的流失,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提高航空客运的上座率既能使航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能显著的增加航空公司的效益.主要从某航空公司旅客乘机记录中对航空公司的客户进行行为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首先利用决策树方法对客户进行流失预测,然后利用K-均值聚类进行客户细分,将客户划分为五类,同时对客户进行价值评估,挖掘出有价值的客户,最后综合分析客户流失与客户细分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达到提高上座率和效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数据不平衡性是目前数据挖掘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客户流失预测研究中,数据不平衡的问题影响预测精度,导致准确率低,AUC值变小.传统重采样方法虽然能够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但会导致有效信息缺失、数据过度拟合等问题,为避免问题发生文中采用SMOTERF法,针对客户流失数据进行平衡后再用分类预测能较大地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且准确率高,AUC值大,效果较好.近年来服务业对客户流失的关切度越来越高,研究如何在原有的客户信息上去预测未来客户流失状况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减少企业损失有重要意义.在客户流失预测中,对于解决数据的不平衡表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图像检查设备是医院的瓶颈资源。医院管理者通常追求瓶颈资源的高利用率,导致患者需长时间等待才能进行检查。长时间的等待加剧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也会给患者造成病情加重等隐患。考虑患者具有不同的目标等待时间,本文针对医疗关键资源能力分派问题,提出了双层嵌套的阈值策略。非紧急患者预约时,双层嵌套阈值考虑为将来到达的紧急患者预留一定量的能力。如果患者在目标等待时间内预约不成功,则离开医院,并对医院造成患者流失惩罚。目标函数是使患者总流失惩罚最小。本文用目标函数对嵌套阈值的偏导数作为最速梯度法下降方向,基于样本路径对该偏导数进行估计,并通过不断迭代得到最优阈值。数值实验中,与医院应用的传统阈值策略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嵌套阈值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因超过目标等待时间而流失的患者给医院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丁烯氧化脱氢用钼酸铋催化剂研究中,关于催化剂制备因素的某些情况,混浆和浸渍两种催化剂的动力学考察结果和浸渍催化剂活性下降原因的分析等问题.动力学考察的初步结果表明,丁烯氧化脱氢反应可按一级动力学方程处理,并得出简化的反应历程及相应的动力学常数.对新鲜及失活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考察,似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催化剂中氧化钼在较小范围内的流失,并不导致活性下降,但在大型反应器中,在有利于氧化钼大量流失的条件下,催化剂在钼酸铋晶型的再结构和部分还原中,大量丧失表面积及其上的活性中心,活性有较大下降.文中并根据催化剂的顺磁共振等研究,推论了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并提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移动推荐系统成为解决移动信息过载的主要技术和手段.移动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中用户策略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基于移动推荐系统的这种特征,借助分层序列法算法的思想,通过元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合移动电子商务中的位置上下文信息获取推荐数据,得到满足用户多目标需求的推荐结果.方法的提出为移动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推荐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特定群体的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信任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国内移动商务发展的现状,构建了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模型,模型包括消费者个人、产品、移动商家、移动技术、网站媒介以及制度保障6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累计收集了219份有效数据.实证分析表明: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移动终端设备的易用性是影响消费者信任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是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商家的熟悉程度,第三是移动商务产品的价格差异;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影响用户换手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本研究基于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的用户信息数据,根据用户的实际消费和相关非线性多元回归理论,探索了影响用户换手机的客观因素及其效应。研究发现:较长的总通话次数、较大的平均流量和较小的手机屏幕(在用手机)等因素能促进用户换手机;换手机的主要驱动力不是经济能力的差异而是在用手机的屏幕大小;用户的年龄差异对是否换手机的影响可以忽略;城乡标识对是否换手机的影响显著,用户品牌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手机捆绑销售方式的存在,本研究最后站在制造商和运营商的角度,根据以上影响效果给出了提高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Sink移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安全性和连通性是密钥预分配方案研究中的两个难点.根据节点间安全通信的设计原理,移动Sink节点与传感器节点按一定概率进行安全通信,当网络规模较大时存在大量节点无法与移动Sink节点进行通信,从而降低整个网络的数据收集率.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算法N-PGPS为网络提供安全通信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的密钥预分配方案IN-PGPS.该方案以移动Sink节点为根节点,与其通信范围内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一颗局部树,以此提高传感器节点与移动Sink节点连通的概率、提高网络连通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有的密钥预分配方案相比,IN-PGPS方案有效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Hybrid mobile wireless architectures that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ad hoc (mobile nodes) and cellular models provide “communications-on-the-move” services with enhanced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the resiliency of such architectures by considering strategies for optimal deployment (number and location) of backup routers that would ensure reliable performance in such interdependent mobile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framework to provide continuous services to users by a collection of mobile servers distributed over an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We model those mobile servers as a subset of nodes, and assume that a user can receive the service if at least one adjacent node (including itself) plays the role of a server; i.e., we assume that the service could not be routed via th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or the class of trees consisting of n nodes, ⌊n/2⌋ mobile servers are sometimes necessary and always sufficient to realize continuous services by the mobile servers, and for the class of Hamiltonian graphs with n nodes, ⌈(n+1)/3⌉ mobile servers are sometimes necessary and always sufficient.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optimal control of the mobile robot on example of the 2-wheel mobile platform. The robot investigated has non-holonomic constraints. Mathematical model of 2-wheel mobile plat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finite number of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presented method of control is minimizing velocity and position errors. (© 2009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8.
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现有公共充电设施的不完善使得移动充电服务应运而生。投入运营成本较高而利润低成为阻碍移动充电业务运营的瓶颈之一,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提高平台利润成为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移动充电车队的调度和路径优化问题,以平台最大收益为目标,综合考虑顾客软时间窗、移动电池容量以及充电车续航里程等约束,建立数学规划模型;设计了一种最大最小蚁群算法,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为移动充电企业运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中,对客户进行细分尤为重要。从客户的心理、态度等角度出发,首先采用MaxDiff调查方法测量受访者对移动支付产品的偏好,从而得到MaxDiff数据,再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得到每个细分群体在各个对象上的偏好得分,最后从人口统计学和行为特征方面对细分群体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客户被分成3个细分群体,分别是"安全和场景"类、"优惠和便捷"类以及"功能和速度"类,它们在移动支付的偏好上有显著差异。这样的细分结果可为移动支付服务商实施精准营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to reactive navigation of a mobile robo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 heuristic fuzzy-neuro network is developed for pattern-mapping between quantized ultrasonic sensory data and velocity commands to the robot. The design goal was to enable an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to navigate safely and efficiently to a target position in a previously unknown environment. Useful heuristic rules were combined with the fuzzy Kohonen clustering network (FKCN) to build the desired mapping between perception and motion. This method provides much faster response to unexpected events and is less sensitive to sensor misreading than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It allows continuous, fast motion of the mobile robot without any need to stop for obstacl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demonstrated in a series of practical tests on our experimental mobile rob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